【寧品讀】春水蔞蒿香

上海長寧 發佈 2024-04-27T08:02:28.147283+00:00

無論寒意再怎麼料峭,早春的陽光,終究無可遮攔地從樹梢滲到田野,再到湖畔灘涂,令那些經過一冬沉澱的野菜,紛紛從泥土裡伸出鮮嫩誘人的綠葉,把原野潤染得如錦似繡,也將撲鼻的清芬,不絕如縷地撩撥起人的嗅覺來。

無論寒意再怎麼料峭,早春的陽光,終究無可遮攔地從樹梢滲到田野,再到湖畔灘涂,令那些經過一冬沉澱的野菜,紛紛從泥土裡伸出鮮嫩誘人的綠葉,把原野潤染得如錦似繡,也將撲鼻的清芬,不絕如縷地撩撥起人的嗅覺來。其中,香味最為馥郁的,當屬瀰漫在江南人記憶中,氤氳在心田裡的蔞蒿。

蔞蒿,也稱蘆蒿、藜蒿、水蒿、柳蒿、雷蒿等,是一種叢生於湖澤江畔的野生菊科植物。古名蘩,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有云:「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作為春蔬上品,蔞蒿碧綠的葉細長狹小,有一種工筆之美。而白里泛青,青中透紅,豆芽般粗細的嫩莖,則滋味佳絕,雖不及芫荽濃烈,卻比薺菜更馥郁。因此,早在古代,便成為人們食用之菜,在北魏《齊民要術》及明代《本草綱目》中均有記載。

人們評價蔞蒿,用的最多的詞就是清香,這與它生長的環境息息相關。蔞蒿離不開水的滋潤,春水加泥土,賦予了它獨特的香氣。那是一種夾雜了青嫩、清脆與清新的來自原野的鮮美與清香。不誇張地說,小小一根蔞蒿,幾乎匯集了春之精華。

蔞蒿的吃法,多種多樣。楚辭《大招》曰「吳酸蔞蒿,不沿薄中」。指的是吳地人用蔞蒿醃製成的一種酸菜用來招魂敬神,時至今日,醃蔞蒿仍是金陵的老吃食。清人童岳薦在《調鼎集》中,則記載了涼拌蔞蒿的做法:「拌蔞蒿,滾水焯,加醬油,麻油拌。」

蔞蒿有一個特點,無論怎樣加以料理,它們都新綠不改,猶如根根碧玉針簪般,活色生香地展現出瞬息萬變的盈懷春意。而要說到最常見的吃法,還是炒食。

蔞蒿可單獨清炒,極能體現蔞蒿蘊含泥土氣息的清香,和浸染著微寒春水的脆嫩。特別是在進食了肥膩之後,來一道清炒蔞蒿,絕對當得上最美妙的平衡。當然,蔞蒿也能搭配其他食材,如鹹肉、蝦仁、辣椒等,炒出各式清香可口的菜餚。而別出心裁地將之與臭乾子同炒,更成就了一款家喻戶曉的風味名菜。

本人初識此菜之美,是十多年前到南京出差時,被客戶帶到一家飯館用餐。席間有菜一道,如雪般的白瓷掩映著青蔬的翠綠,配上灰黑的恰似暈染開來飛動的草書的臭乾子,再點綴以幾絲紅椒,瞧著就令人食指大動。

用筷輕夾間,一種來自山野田園的獨特馨香便撲鼻而來。搛來嚼之,纖細而又肥滿,多汁如蘆筍,生脆似水芹梗,口感無與倫比。最別致的,是它獨具的讓人平心靜氣,很江南的清芬。那種感覺,真像把春天都含化在了嘴裡,令人心境澄明。配著柔韌韌、軟綿綿,很有咬頭的臭干,清辛與酵臭相濡互補,竟渾然一體地糅合出一種更為濃郁的悠長清香,真是可觸摸到的春水的流韻。

聽同席的客戶介紹,蔞蒿有水陸兩種,形狀相似,但水生者氣味較香,質地也更脆嫩。將這天賜的佳蔬,掐成寸段,清水浸去澀味後,用鹽漬少時。熱鍋辣油,將它們倒入鍋中略煸去水分,再佐以本地特有的硬質臭乾子(切成絲),在鍋內略翻幾下,即可盛盤。

人坐在餐桌前,一邊聽著客戶的講述,一邊輕輕咀嚼這從先秦文字裡走來的春野水湄之蔬,間或再想想古人那些清麗動人的詩句,心中縈迴起一種古典情愫的同時,江南煙雨味的秦淮之春,便在眼前這蔞蒿香里,越來越深,越來越鮮明,永久地留在人生記憶里哉。

「寧品讀」專欄投稿請發至shcnwx@163.com,並註明姓名、聯繫電話,一經發布,稿費從優。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作者:鍾正和

編輯:張 理

責編:廖且為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上海長寧」

喜歡就點個「贊」

歡迎留言評論和「寧寧」互動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