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書法概述

談藝錄 發佈 2024-05-09T17:51:10.159953+00:00

不知不覺間,我們的《中國書法史》通讀,已經讀到了第三本,也就是《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這一卷的作者是劉濤,同樣是一位理論水平非常高的書法家。

不知不覺間,我們的《中國書法史》通讀,已經讀到了第三本,也就是《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這一卷的作者是劉濤,同樣是一位理論水平非常高的書法家。

先說點歷史,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對東漢末年的歷史非常熟悉,在東漢末年,東漢王朝先後經歷了兩次大的動亂:1、體制之外的「黃巾起義」;2、體制之內的「董卓之亂」。

由此,接續而來的是大小軍閥各為方伯,各路豪傑稱雄一方,「名教」政治業已崩潰,統一格局不復存在。到公元220年,曹丕建國稱帝,劉備、孫權相繼效仿,這就有了「三國」時期,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篇,我們先對魏晉南北朝書法做一下概述:

先說魏晉南北朝書法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為重要的時期,但書法與人文關係緊密,關於這一點,作者第9頁的小注釋說得很對:

魏晉士人的這些做派,後人欣賞為高逸和闊氣,讚頌為任誕和自然,而不知道名士們的內心世界懷有深深的痛楚和百般的無奈。……名士們對生命懷有深深的憂慮,對人生寄以深深的眷念。

其實,這是魏晉時期書法成為中國書法巔峰的原因,因為在這動亂頻仍的三百年裡,政治分裂、政權頻繁更迭,政治的約束力相對鬆弛,為學術思想的活躍留出了空間;經常性的社會動盪又強烈震撼了人們的心靈,促進了人性的覺醒,激活了人們的思考力。

但如上所說,這個時期的人們常常懷有悲涼的心態,你看,就連記敘行樂的《蘭亭序》中,王羲之也流露出悲觀的情懷。

魏晉時期,文學藝術已經進入自覺的時代,曹丕《典論·論文》所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有了藝術作品,就足可以「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也就是說,在魏晉時期,藝術越來越脫離實用,開始走向「為藝術而藝術」的階段,也正是這個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文字書寫藝技的「書法」得到了高度的重視,也同時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以魏晉最為輝煌。但是,魏晉與東漢的書風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

魏晉大為流行的新書體——草書、行書、楷書,莫不肇始於東漢。被奉為「草聖」的張芝,「行書之祖」劉德昇,都是東漢人,而被稱為「正書之祖」的鐘繇,雖然由漢臣而魏相,而一生的活動主要在東漢。

可以說,新書體是東漢書家留給魏晉書家的一份寶貴「遺產」,而曹魏、西晉書家無不是東漢書家的傳人。

在魏晉時代,新書體的地位、人們的書法觀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作者羅列了五種變化:

1、新體的草、行、楷書為士族階層所接受,成為士流私人間書寫交流的時調,這是魏晉書風形成的重要標誌。

2、行、楷、列入課吏之列,成為被社會廣泛承認的書體。在漢朝,課吏制度以「秦書八體」與「新莽六書」為規範(這兩個概念具體見前面的文章,也可以見下圖),後起的行、楷、草不在課吏之列,趙壹《非草書》說:「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課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其實,就是整個社會都不重視行、楷、草。

但到西晉時,秘書監立博士,置弟子教習行書、楷書也成為「傳秘書,教小學」的書體,正式進入「課吏」系統。

3、兩晉時期,新書體具有了合法地位,楷書成為正體(要注意,之前的正體是篆書和隸書,而且楷書是在兩晉就成為了正體,並非到了唐朝)。

4、「銘石書」也受到影響,楷書進入「銘石書」。公元6世紀前期,南北的碑誌都普遍採用楷書,梁朝的碑額也作楷書。

5、以篆書為基礎的字學理念不再是書法的唯一科律。人們在書寫實踐中改造、完善新書體的樣式、建立新書體的技法規範,而新書體的「今體」體勢已經完全是抽象的「符號」,書寫方法與古體大不一樣。

簡言之,「新書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主流書風,並且,其發展壯大的演進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1、形成階段:這一階段的發生發展地,主要在北方。時期則主要在曹魏、西晉時期。新書風肇始於漢魏之際,漸盛於西晉,這一階段,新書風的中心在中原的洛陽、穎川(河南許昌,曹操定都許昌是其原因之一,鍾繇、劉德昇均此地人是原因之一)一帶。

2、新書風的變革與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發生地在南方,時期在東晉時期。新書風的中心由原來的洛陽轉移到了江南的建康(今南京,原因也簡單,東晉定都在這裡)一帶。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在這一階段,新體書法掩壓舊體,居於主導地位,世為書風的主流。當然,這一階段,北方書風仍然延續西晉的風尚,南北書風形成了「今妍」與「古質」的分野。

3、新書風北傳階段:這一階段的書風中心,從南方到北方。時期則是南北朝時期。至孝文帝遷都洛陽時,北方與南方書法形成了師承關係,北朝出現了效慕南朝書風的第一個主潮,南北書風的差距大大縮小。

至隋文帝取代北周八年之後的公元589年,隋滅陳,結束了長達三百七十年的南北分裂局面。這一階段,江南書法名家歐陽詢、虞世南都北遷仕隋,新書風的中心遂由江南北移到長安。

當然,伴隨著新書體的盛行,古體的篆書、隸書由盛轉衰。

另外,魏晉南北朝書家喜好精良的書寫器具和材料,一些書家是製造筆墨紙張的高手。

曹魏書家韋誕曾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建勁丈之勢,方寸千言。」他自製的墨,「一點如漆」;他還能制筆,所著《墨方》《筆方》記錄了製造筆、墨的過程和方法。

此外,東晉韋昶亦能制筆;南朝劉宋書家張永自製的紙也「緊潔光麗,輝日奪目。」

總之,魏晉南北朝的書體樣式、技法手段、書家流派都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展開了它的輝煌和博大,影響深遠。

我們再說說書法家的社會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社會性的角色,「書家」受到人們的尊重,勝手如雲;士族書家領導著書法潮流;開風氣、立法度的大書家,都是「魏晉」時代的書家。

至南朝劉宋時代,虞龢對漢末到東晉的書法歷史有過總結:「洎乎漢魏,鍾張擅美,晉末二王稱英。」這是南朝書家公認的書法「四賢」。即: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他們為人稱道的書體,主要是魏晉以來大行其道的草書、行書、楷書。其實,他們也是新書風的代表人物。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不再是「小學」的附庸,士族書家不僅將書寫作為藝能來展現,作為獵取聲名的方式,而且將書法人格化。

實際上,在魏晉南北朝時,書法才真正成為「書法藝術」。

如果將中國書法史劃分為古體的篆書、隸書階段,新體的楷書、行書、草書階段,魏晉時期恰恰是這兩個階段的轉型時期。

(【跟著布丁讀書法史】之43,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