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

人問歷史 發佈 2024-04-27T08:27:08.744818+00:00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也有說巳姓。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在《山海經》裡「黃帝」只是諸帝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被定於一尊。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也有說巳姓。名軒轅,一說名軒。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在《山海經》裡「黃帝」只是諸帝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被定於一尊。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也有說巳姓。名軒轅,一說名軒。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概述內圖片來源:

顓頊

顓頊(zhuān xū),姬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顓頊輔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故號高陽氏。少昊死後,打敗爭奪帝位的共工氏,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號「高陽氏」。始都窮桑,後遷都商丘。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帝嚳繼位。在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帝嚳

帝嚳(kù),姬姓,名俊。五帝之一。生於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故號高辛氏。司馬遷說他是黃帝的曾孫。姬俊5 歲時(前2270年)受封為辛侯,15歲(前2260年)輔佐叔父顓頊,前2245年(顓頊78年)顓頊死後,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今河南洛陽偃師區)為都城,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當年改元為帝嚳元年,深受百姓愛戴。享壽100歲;死後葬於故地高辛,建有帝嚳陵。帝嚳是帝嚳部落的首領稱號,帝嚳部落是夷人的一個分支,與顓頊部落有近親關係,帝嚳後來繼承顓頊為東夷部落集團的首領。由於神話的發展演變,帝俊化身為帝嚳、帝舜,都有他們各自的神話傳說流傳下來。嚳保持了其東方鳥夷商遠祖地位,大都說他與簡狄因玄鳥生契。舜除《國語》(韋昭已改為嚳)中仍保持其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餘文獻皆與堯並舉,失去商祖身份。後因與夏禹、后稷等全境諸族融合成華夏族,帝嚳便被編排入黃帝世系中為玄枵之孫,成為與顓頊並列兩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編排為堯、摯、契、稷之父,即堯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孫。

上古十大正神

盤古

盤古,又稱盤古氏,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創世神,由形如雞卵的混沌之中孕育而生,沉睡而醒後將清濁二氣上下撐開,形成了天地,最終因疲憊而倒,聲與氣以及身體各部分化為世間萬物。盤古神話先以民間傳說流傳至東漢時代,直到三國時期才出現文字記載,最初見於唐代《藝文類聚》所引三國吳人徐整創作的《三五歷記》,信仰主要流行於桐柏、泌陽一帶。據《五運歷年記》記載,盤古是世間第一個人形之神,外表是一名長有四肢、五體俱全,並生有頭髮與鬍鬚的男子。《述異記》記載,整個世界都是盤古的化身,頭是四岳,雙目是日月,毛髮是草木等。《廣博物志》中盤古體型巨大,有龍首或人面、蛇身的形態,明清畫像常將盤古描繪成身圍草裙的鬍子大漢,且多為人形而非獸形,《開闢演義》首次出現手持斧鑿的版本。

帝俊

帝俊(dì jūn),又作「帝夋」,華夏神話中的上古天帝,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天帝,這一古帝名號只見於《山海經》(在《大荒》《海內》兩經中多次提到)。1942年9月在長沙東郊子彈庫出土的楚帛書所寫的帝夋幾乎可以等於帝俊。

伏羲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稱黃熊氏。神話中人類的始祖。相傳為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燧人氏之子,相傳其母華胥在雷澤踩了巨大的腳印而有孕,生伏羲於成紀,定都在陳(今河南淮陽)。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易·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結繩,以作網罟,捕魚獵獸,嫁娶以儷皮為禮,又創製琴瑟(《世本作篇》)。《帝王世紀》稱:「伏義嘗百藥而制九針」,我國醫界千餘年來尊奉為醫藥學、針灸學之始祖。

黃帝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在《山海經》裡「黃帝」只是諸帝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被定於一尊。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也有說巳姓。名軒轅,一說名軒。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概述內圖片來源:

少昊

少昊,華夏人文始祖,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稱號,黃帝的長子,母為嫘祖(一說女節)。少昊,亦作「少暤」,名「摯」,又作「質」,號「金天氏」、「窮桑氏」或「朱宣氏」,生於窮桑,和太昊伏羲一樣同為上古時期東夷族的祖先和首領,因修太昊之法,故稱之為少昊,姬姓,一說為嬴姓,名玄囂。出生於江水(古代山東西部的一條大河)邊。少年時,迎娶鳳鴻氏女子為妻,成為鳳鴻部落的首領,最終成為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號金天氏,一號青陽氏。少昊是東夷部族的首領。少昊部族內有20多個以鳥為名的部落,如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鴻氏、鳲鳩氏、鶻鳩氏、爽鳩氏等等,其中有鳳族8個,鳳族在少昊集團中地位最為尊貴,掌管天文曆法,指導部落農桑。

顓頊

顓頊(zhuān xū),姬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顓頊輔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故號高陽氏。少昊死後,打敗爭奪帝位的共工氏,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號「高陽氏」。始都窮桑,後遷都商丘。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帝嚳繼位。在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綜述

周人的古史系統有三次建構,周人逐步將祖先的時代提前,最終以黃帝為祖。[37]研究認為百濮民族有一支進入了青藏高原邊緣北上,形成了古羌族,古羌族後來又發展到了甘肅、青海、陝西一帶被稱為西戎、北狄、義渠等,其中一支進入了青藏高原內部,形成了藏族。另外一支進入了渭河流域,成為華夏族的祖先。


先秦

《山海經》記載:「有人衣青,名曰黃帝女妖。」(青魅,旱鬼也。)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冀州,中土。)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妖,雨止,遂殺蚩尤;「黃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幹流,取倬子曰河女,生帝顓頊。」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12]

《管子》記載:「黃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得太常而察乎地利;得蒼龍而辨乎東方;得祝融而辨乎南方;得大封而辨乎西方;得后土而辨乎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黃帝鑽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腸胃之病。」

《尸子》記載:子貢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

商代

《歸藏》記載:昔黃帝與炎神爭鬥涿鹿之野,將戰,筮於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

春秋

《春秋內事》記載:「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棟深宇,以避風雨。」《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戰國

黃、淮、江、漢一帶的部族融匯在一起,形成了華夏民族。融合進這個民族的各個氏族,原本都有各自的祖先。成了一個共同的民族,就把那些有影響的祖先保留下來,將他們編在一個共同的譜繫上,承認他們是民族的祖先。這就是《史記·五帝本紀》上的「五帝」譜系。黃帝出現在中國文獻記憶中,較可靠的時間大約是在戰國時期。在成書於戰國至漢初的「先秦文獻」中,黃帝逐漸廣泛被提及,但起先他只是與伏羲、共工、神農、少皞等古帝王並舉,並未有氏族或部族共同祖先之意。戰國時代天文學家提出,黃帝名軒轅或為軒轅氏,後被史家接受並寫入史書。黃帝傳說本起源東方,而後隨民族之遷徙而散播於四方。

《列子》記載:黃帝即位十有五年,竭聰明,盡智力,營百姓,焦然肌色皯(古厚切。)黣,(音妹。)昏然五情爽惑,(用聰明未足以致治,祗足以亂神也。)黃帝乃喟然嘆曰:朕之過淫矣。(淫當作深。)養一已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惟任而不養,縱而不治,則性命自反,天下自安。)於是放萬機,舍宮寢,去直侍,撤懸,減廚膳,退而閒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心無欲則形自服矣。)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將明至理不可以清求,故寄之於夢,聖人無夢也。)游於華胥氏國。華胥氏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必便有此國也。明至理必如此耳。《淮南子》云:正西曰弇州,西北曰合州。)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舟車足力,形之員者耳,神道恍惚,不行而至也。)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師長,其民無嗜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傷;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憎愛;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理無生死,故無所樂惡,理無愛憎,故無所親疏,理無順逆,故無所利害也。)都無所愛憎,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至和者,無物能傷,溺熱痛癢,實由畏懼也。)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閡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汨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黃帝既悟,怡然自得。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假當為遐。)

《莊子》記載:北門成問於黃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而懼,復聞之而惑。"帝曰:"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義禮,建之以太清。"(以人奏之,以天征之,天人合德,爾乃知以春為禮,以秋為義,太清乃建。);「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隰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適遇牧馬童子,問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馬以過分為害。)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黃帝聞廣成子在於崆峒之上,故往見之,曰:"敢問至道之精。"廣成子曰:"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簇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從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之精,窈冥冥;至道之極,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莊子·在宥》記載:「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15]《莊子·大宗師》記載:「夫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黃帝得之,以登雲天。」[《莊子·知北游》記載:「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呂氏春秋古樂篇》:「帝顓頊乃令鼉先為樂倡,鼉乃偃寢,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 」

周代

《鬻子》記載:「黃帝年十歲,知神農之非而改其政。」

《史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諸侯有不順者,從而征之,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山。南至江,登熊、湘。北極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獲寶鼎。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有土德之瑞,故號曰黃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音縲)為正妃,生二子,其後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弱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龍顏,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力牧、常先、大鴻、神農、皇直、封巨人鎮大山,稽鬼、臾區、封胡、孔甲等,或以為師,或以為將,分掌四方,各如己視,故號曰黃帝四目。又使岐伯嘗味百草,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咸出焉。其史倉頡,又取像鳥跡,始作文字。史官之作,蓋自此始。記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曰書契。黃帝一號帝鴻氏,或曰歸藏氏,或曰帝軒。吹律定姓,有四妃,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歲。」「神農氏衰,黃帝修德化民,諸侯歸之。黃帝於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又徵諸侯,使力牧、神、農、皇直討蚩尤氏,擒之於涿鹿之野;使應龍殺之於凶黎之丘。凡五十五戰,而天下大服。或傳以為仙,或言壽三百歲,葬於上郡陽周之喬山。」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

《史記·天官書》記載:「黃帝行德,天夭為之起。」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以前為神農氏統治,神農氏之末,出現了「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的政治亂象,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最終通過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擊敗了兩個重要對手——炎帝與蚩尤,代神農氏而立:「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41]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寶。」

《封禪書》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龍,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帝之弓,百姓仰望。帝既上,乃抱其弓與龍髯而號。故後世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孝經鉤命決》記載:「附寶出,降大靈,生帝軒。」(附寶,帝軒母也。電黃精軒轅氣也。軒,黃帝名。附或作付也。)

《尚書中候》記載:「帝軒提像,配永循機,(軒,軒轅黃帝名。永,長也。循,順也。黃帝軒轅觀攝提之象,配而行之,以長為順,升機為政。)天地休通,五行期化,(休,美也。天地美氣相通行,應四時之期而變化。)河龍圖出,(龍銜圖而出也。)洛龜書成,(龜負書而出。威,則也。)赤文像字,以授軒轅。」

《韓詩外傳》記載:黃帝召天老而問:"鳳像何如?"天老曰:"夫鳳像鴻前而麟後,蛇頭而魚尾,龍文而雞身,燕頷而雞啄。"黃帝乃齋於中宮,鳳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皇天降祉,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

《大戴禮記》記載:宰我問於孔子曰:"昔者予問諸榮君,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人也,抑非人耶?何以至於三百年?"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教熊、羆、貔、貅、豹、虎以與赤帝大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黃帝斧佛,衣大帶斧裳,乘龍駕雲,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神百年,亡而民得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宰予對黃帝的身份表示了懷疑。[39]

《詩含神霧》記載:大電繞樞照郊野,感附寶,生黃帝。

《論衡》記載:諡法:靖民則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皇帝者,安民之諡,非得道之稱也。

《淮南子》記載:顓頊之法,婦人不避男子於路者,祅之於四達之衢。(祅,音弗。除其不祥。)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東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執歸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執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禺疆),執權而治冬。」

《焦氏易林》記載:「黃帝,有熊國少典之子。」;「黃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

《河圖握樞》記載:「黃帝名軒,北斗黃帝之精。母地祗之女附寶,之郊野,大電繞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胸文曰:'黃帝子'"。

《河圖挺佐輔》記載:黃帝修德立義,天下大治。乃召天老而問焉:"余夢見雨龍挺日圖即帝,以授余於河之都,覺昧素善,不知其理,敢問於子。"天老曰:"河出龍圖,洛出龜書,紀帝錄列聖人所紀,姓號興,謀治平,然後鳳凰處之。今鳳凰已下三百六十日矣,合之圖紀,天其授帝圖乎?"黃帝乃祓齋七日,衣黃衣,冠黃冕,駕黃龍之乘,戴蛟龍之旗。天老五聖皆從以遊河洛之間,求所夢見者之處,弗得。至於翠媯之淵,大盧魚溯流而至。乃問天老曰:"子見夫中河流者乎?"曰:"見之。"顧問五聖,皆曰莫見,乃辭左右,獨與天老跪而迎之。五色畢具,天老以授黃帝。黃帝舒視之,名曰《錄圖》。

《龍魚河圖》記載:黃龍附圖,鱗甲成字,從河中出,付黃帝,令侍臣自寫以示天下。

《春秋元命苞》記載:黃帝龍顏,得天庭陽,上法中宿,取象文昌,戴天履陰,秉數制剛。(顏有龍,象以軒轅也。庭陽,太微庭也。戴天,天文在首。履陰,陰字在足下也。制剛,紀也,紀正四輔也。);顓頊並幹,上法月參。集威成紀,以理陰陽。(並猶重也。水精主月,參伐主斬刈,成功兼此月職,重助費以為表也。)

《春秋·台誠圖》記載:「軒轅,主雷雨之神。」

三國

《蔣子萬機論》曰:黃帝之初,養性愛民,不好戰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稱號,交共謀之,邊城日驚,介冑不釋。黃帝嘆曰:"夫君危於上,民安於下,主失於國,其臣再嫁,厥疾之由,非養寇耶!今處民萌之上,而四盜亢衡,遞震於師。"於是遂師營壘,以滅四帝。向令黃帝若不龍驤虎變而與俗同道,則其民臣亦害於四帝矣!

魏晉

《古史考》記載:「有熊氏巳姓,或曰姓公孫。」

《抱朴子》記載: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者。猶復不敢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谷而咨老子,論道養則質玄素二女,精推步則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四澤之亂,相地理則書青鳥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記秘要,窮盡道真。《抱朴子內篇·微旨》記載:「黃老玄聖,深識獨見,開秘文於名山,受仙經於神人,蹶埃塵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躋,金石不能與之齊堅,龜鶴不足與之等壽。」

《帝顓頊贊》記載:昌意之子,祖自軒轅。始誅九黎,水德統天。以國為號,風化神宣。威鴻八極,靡不祗虔。

《水經注·渭水》記載:「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

南北朝

《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商、周、秦、漢時期,羌人在青海等西部地區分布很普遍。中國人非常講究葉落歸根,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中華文明史上,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大禹等都是古羌人,以炎帝為代表的羌人部落和以黃帝為代表的華夏部落,在推動歷史發展中,融合組成漢族先民華夏族。

唐代

《史記索隱》記載:「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

宋代

《太平御覽》卷七九引用軼書《尸子》云:「子貢云:『古者黃帝四面,信乎?』這是子貢在請教孔子問題,說明他對黃帝的存在也心存疑慮。《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

《雲笈七羲·軒轅黃帝》記載:「軒轅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少典之次子也。」

明代

《大明一統志·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廣輿記》:「軒轅丘新鄭,黃帝生於此故名。」;明成化年間《河南總志·古蹟》載:「軒轅丘在新鄭縣境,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

清代

《御批歷代資治綱鑑》:「黃帝母曰附寶,之郊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縣境。」;清末民初,中國曾掀起一股「黃帝熱」。晚清知識分子在西方民族主義的衝擊之下試圖建構本國國族認同,便選擇了神話人物黃帝,強調其為中國民族的「始祖」。「炎黃子孫」的概念也是在這時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自我稱謂;《竹書紀年集證》引明代太常少卿鄭環說:「黃帝少典之子,生於新鄭之軒轅丘,非生於兗州之壽丘也。」;《歷代帝都考》記載:「黃帝生於壽丘」。

現代

20世紀初,顧頡剛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說:「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等。」「黃帝之祀起於秦國,說不定黃帝即是「黃龍地螾」之類」。可見他認為黃帝是戰國時期才被造出來的,不是真實之歷史人物。何新在其《諸神的起源》裡重新論證了黃帝為神話人物而非歷史人物。首先,他考證了黃字的含義:「黃,《說文》指出其字從古文『光』字,也讀作光字。實際上黃、光不僅古音相同,而且都有光的語義。《風俗通》說:『黃,光也。』《釋名》說:『黃,晃(日光)也。猶晃晃像日光也。』日光本色即黃色。所以古天文學中,日行之道,稱作『黃道』。皇帝之袍,不用紅,而用黃。封建時代,以黃河杏黃作為五色中最重尊貴的顏色,其俗應皆本於此也。」接著他得出結論:「凡此皆可證,黃、晃、皇、煌、光在古代音同義通,可以互用。黃帝即皇帝的異寫,即光帝,而且,此光即日光,黃帝即太陽;《拾遺記》記載:「軒轅黃帝出自有熊之國」;《中國史綱要·上》記載:「在陝西一帶有姬姓黃帝與姜姓炎帝部落,他們之間世代通婚。」

涿鹿之戰

清華大學教授張豈之認為:「黃帝生於陝北黃土高原,炎帝生於今寶雞市姜水一帶。黃帝和炎帝部落曾經順河移動,發展到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後來成為華夏族。」

《神祗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記載:「在陝西的黃土平原上,散布著一些以女性為血緣紐帶聚族而居的氏族……在這些氏族中,最有名的是黃帝族和炎帝族,他們生活在渭水上游的兩條支流——姜水和姬水的旁邊。」

《論黃帝作為華夏民族祖先地位的確立》記載:「這裡黃帝與炎帝的父母親分別稱為少典氏和有蟜氏,明是兩個氏族的稱謂;黃、炎二帝生長的地方,只是陝西渭水流域的兩條很小的支流,他們因了這兩條河流才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姓氏,亦可見他們的身份為僻處一隅的氏族首領。」

雍父舂米

雍父是黃帝的大臣,有鑿石製作的本領。雍父受黃帝之命在紅水河和具茨山之間,成功研製出了舂米用的杵和臼,並教會百姓舂穀去皮,煮米為飯。因雍父制杵臼有功,黃帝將其研製杵臼的地方封做他的食邑。雍父便在此築城而居,稱為雍氏城。也就是今天的禹州市古城鎮。

瓮城燒陶

瓮城,即今天的古城鎮瓮廂村。古時中原地區常年洪水泛濫,人們多居洞穴,每到山下取水,苦於沒有容器。一天,黃帝的重臣寧封子烤燒野獸的時候,在火中得到硬泥,從而領悟出燒陶的道理,於是便就地取材,建窯燒陶,四季不斷。燒毀之瓮,無處堆積,遂用以砌牆,久而如城,稱為瓮城。自此禹地盛燒彩陶、黑陶、青瓷以至鈞瓷,窯火不熄,代代相傳。

岐黃醫病

黃帝在得到廣成子的教化後,便在崆峒山上建觀修道,參悟自然輪迴、萬物生長規律,並且常與精通醫術的岐伯、精通中藥炮製的雷公等大臣坐而論醫,闡述病理,以「岐黃之術」教民療治百病,最終成就了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

雷公炮炙

雷公,是黃帝的重臣,因通曉藥理,善於針灸,被黃帝封於禹州方山一帶,是方雷鄺氏的始祖。雷公一生在此潛心研究醫學,撰寫了《雷公炮炙論》等多部醫學專著,成為禹州中醫藥文化的源頭,其傳下來的中藥炮製技術一直沿用至今,加之禹州盛產中藥材,為後世禹州成為中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奠定了基礎。

黃龍健體

相傳,黃帝遊歷天下時,得到一種神獸叫「白澤」,黃帝在逍遙觀修道時與「白澤」為伴,改稱「白猿」。為了強身健體,黃帝經常與白猿對拳,逐漸摸索出一套拳法,因世人奉黃帝為黃龍,故稱為黃龍拳。起初黃龍拳秘不外傳,至明清時代,才由逍遙觀道人傳入民間,如今在禹州市禹王溝村、姜莊村仍有傳練。據說黃龍拳秘笈封存於崆峒山石門洞內,給世人留下了難解之謎。

廣成子傳黃帝一部《自然經》,並授其治國理政、天地至道及長壽之精要。黃帝得到治理天下之精髓,帶領群臣勤勞焦思、勵精圖治,開啟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相傳,黃帝暮年,再訪廣成子,退隱崆峒山,活了120歲,在逍遙觀得道成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