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惡意扣上「小氣」帽子的上海人

伊凡羅德里戈 發佈 2024-04-27T19:29:20.927707+00:00

上海人被惡意扣上了的「小氣」的帽子,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在上海這座城就是現實的,你要生存下去,過得比別人好只能精於計算,在上海人有豪氣的,也有所謂「小氣」的,其實都跟經濟收入掛鈎的,對於窮人來說,精打細算早已經深入骨髓了。

上海人被惡意扣上了的「小氣」的帽子,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在上海這座城就是現實的,你要生存下去,過得比別人好只能精於計算,在上海人有豪氣的,也有所謂「小氣」的,其實都跟經濟收入掛鈎的,對於窮人來說,精打細算早已經深入骨髓了。包括我在內也有這種感覺,每次家裡做飯習慣煤氣開的小點、吃飯量少且品種單一也就2菜一湯、洗碗水龍頭開的像涓涓細流,尤其是在大冬天還是用冷水洗碗、半夜起來燒水、夏天空調只開1小時,到了冬天基本不開、最怕同學聚會和走親戚,每次都覺得花費巨大實在是沒必要。尤其是到了過年上門,真是覺得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禮物太便宜的送不出手,太貴的又覺的心裡不爽怕送不出手,認為錢太難賺,生活成本開銷巨大實在是覺得生存不易,再來這種毫無意義的破費,違心的假裝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也有親戚送了一包瓜子和花生米就混過去了,但是我是做不到的,唉!沒辦法誰讓我們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那麼高,光房貸就要支出萬把元,哪來那麼多錢再去消費呢,要是能有外地三線城市的房價可以天天下館子,天天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何至於沒得選擇的在上海過著憋屈的,住在像一個「黃金打造的籠子」里呢?誰讓我們是上海人呢!當然是在自己的家鄉發展生活,幹嘛要舉家托口遠離自己親人去外地討生活呢?或許在上海這座城市裡有著親情的牽掛、有著對自己家鄉的眷戀、有著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配套資源和生活,難道就是因為房價便宜點就狠心的離開這片生我養我的故土嗎?

跨區域地理位置的衝突是不在一個層面上的比較,當你不在這個城市裡,沒有經歷過各種生活帶來的艱難困苦後,自然沒有資格去評判別的城市的生活感受和心裡行為。小資生活也好、貧窮生活也罷,到哪裡都有這種階層的區別,一個城市裡有富人就一定有窮人,而且肯定是窮人大多數,窮人的生存價值觀和富人有千差萬別的存在著。窮人的生活理念就是精打細算,而富人的生活理念就是享盡人間富貴,其出手自然大氣不會吝嗇。當然小不小氣和性格也有關係的,好比葛朗台即便是有錢人也很小氣,這只能說除了經濟能力上還要看性格。

上海人的個人的意識和公共意識比較清晰,為人處世的界限比較分明,這種意識要比其他地方來的明顯的多。在中國農業社會的社會關係往往是親友組團,團結合作一致對外,內部留有原始共產主義痕跡較多,導致中國直到現在很多地方直到現在還沒完全脫離農業社會的社會關係方式。由於上海建城形成比較晚,基本是清後期才逐步走上歷史舞台,歷史時間和美國差不多,後來近代又經歷了殖民,但是工業化最早,也是經濟最發達的,所以就更趨向現代社會結構。

然後一個從傳統農業社會關係更濃厚的地方跑來上海的人,肯定會比較不適應,尤其是上了歲數的人和上海海派文化差距非常多的地方。與此相反的是現在年輕人相對會更適應一些,因為受教育程度高了自然會更趨向現代工業社會的社會結構關係,所以在年輕人身上的排外歧視現象就更少,因為大家都更接近了。

認為上海的小氣是因為殖民者基因裡帶來的小市民文化,所謂的地域歧視、上海人排外、看不起外地人、氣量小不實在等等的說辭,被妖言惑縱,以訛傳訛,最終導致全國人民對上海充滿著文化和思想上的偏見,尤其是嘲笑上海的所謂「海派文化」,還說就是殖民地文化拿來炫耀。要知道這個東西本來在全世界都存在,最近美國人黑人還對亞洲人,尤其是華人做的那些事還少嗎?……所以我覺得地域歧視這種問題沒什麼好討論的,並不是上海人獨有的。

說上海人小氣在北方人看來是一種委婉的說辭,其本意是說上海人摳門不大氣,吝嗇鬼葛朗台,但是還有一層上不了台面的意思就是上海人窮,因為窮變成了全國最「小氣」的地方,也變成全國最「窮」的地方,為啥?因為在過去被殖民地統治下的上海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只有外地人才能來拯救上海人,讓他們走向光明,還搬出正是因為外地人到上海來投資創業辦實業才有了今天的上海,還拋出更奇葩的理由說上海沒了外地人活不下去了,還說上海人是寄生蟲等等帶有偏見、惡毒和地域歧視攻擊的詞語冠絕於耳,已經成為外地人對上海的第一認識,這似乎就是一種蔑視和嫉妒,如今又潛意識的認為變成上海人不差錢,但同時又很小氣,就是現代版的葛朗台,那北京,深圳房價要很高,深圳深圳比上海還高,為啥沒人說他們小氣呢?偏偏喜歡對著上海人攻擊謾罵,似乎在外地人看來,上海好像做了太多對不起他們祖上的事情一樣,變成了對立、衝突和報復,其心態猶如現在的韓國一樣,變得自私自利和自大。

前一段時間外地分公司同事來上海出差,出於禮貌盡地主之誼,我主動請他吃飯,在吃飯期間,他和我聊天總是在圍繞說一句話「你們上海人老有錢了。」房子一賣幾千萬到手,感覺他很嫉妒一樣,最後飯後結帳420元我看了老半天總覺得沒有吃那沒多啊!外地同事看見我的尷尬的眼神,心領神會的說那麼貴啊,沒有算錯吧,我來看看!最後也沒看出啥問題,於是對我說,這個品牌我們那裡吃這頓只要270元左右,而且分量比這裡大2倍不止。我心想花就花了也沒啥,這點錢還是付的起的。當我要付款時候,他突然打斷我說:我來付吧!還說你們在上海生活壓力蠻大的,讓你破費不好意思,於是搶著幫我付款。可能他收入比較高這點錢對他收入而言不算啥,在加上他是東北人的原因,為人比較豪爽的緣故吧,但是我總覺得他在瞧不起我們上海人,可能他們的潛意識裡認為上海人小氣出名的,認為你們「消費不起」看到帳單傻眼了又不好意思和店家爭論,算了還是我們外地人來幫你付款吧。

上海人有個特點就是比較守規矩,並且安於現狀,不敢冒險,所以創業成功做大老闆的比較少。這個也是和地域經濟發展有關係的,一個商業社會規則比較清晰、領先全國的地方,人民大部分都是有產階級,他規規矩矩按社會規則安分守己打份工就能過上體面的生活,何必去冒險呢,自然就比較安分,為什麼說中產階級社會是穩定的基石?相比較,為什麼浙江民營經濟這麼發達——第一就是過去浙江窮,山多地少人多,被土地逼出來了;第二就是挨著上海,商業貿易容易發展。這種商貿發展到一定階段,創業和打工自然在經濟上是沒法比的,自然在消費能力和消費氣度上不在一個層面的問題,試想一下你有錢和沒有錢,在消費時候你的感覺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呢?說到上海人小氣是和經濟能力分不開的,比如:上海人住的房子小,導致從出生那天開始就帶著濃濃一股小家子氣的味道。這種摳門吝嗇,愛算計的氣質就深深地刻入骨髓里了,然後代代流傳。有一種說法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為上海實在太擠了,所以把上海人的眼界和心胸也擠到這有針眼那麼大了。被認為小氣的葛朗台,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特別愛貪小便宜!。

另外一方面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與當地習俗密切相關,也和大環境有關。為何外地人覺得上海人小氣?因為上海自開埠以來就是中國金融最發達的區域,整個城市猶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塔尖上的人手中掌握了90%以上財富,而絕大多數人屬於中下層,即使飯店老闆也不例外,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餐飲業自然價高量少。而老百姓長期受此風氣影響,也日漸養成小氣的習慣,畢竟上海的物價從來沒有降低過,過日子要靠精打細算。

如果上海人真的小氣會是全國最開放最包容的城市嗎?會是世界上有名的國際大都市嗎?如果上海人真的排外會是2500萬的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嗎?這點放在全國人竟皆知的事情,居然還有人帶有地域歧視的有色眼鏡在攻擊上海人。在我看來外地很多地方保護主義和對待外地人的來訪更加帶有排他性這點為啥哪些整天在叫囂著上海人小氣的人為啥要到上海來,寧願待在上海的出租屋裡也不回他們自己的所謂的不小氣和不排外的家鄉去建設自己家鄉去發展呢?或許在他們眼裡上海的城建是大氣包容的,但是小市民是小氣尖酸刻薄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衝擊著他們的內心和嫉妒之情言語言表罷了。

這幾年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我發現占小便宜的心態已經越來越多的人了,尤其是電商越是發達的地區,這種心態越是強烈。每次購物都會主動先看一下網上價格,在對比超市和門店價格,那個便宜就去哪裡買。這點對於全國來說應該是一樣的,這點不能說上海人小氣了吧!我看越是發達的城市電商普及率和相關產業布局越完善,網上甚至還有臨期食品,購買的人大有人在,這種貪小便宜只能說明不是小氣而是沒有底氣,沒有錢的底氣拿來大氣,沒有大氣自然表現的畏畏縮縮,面對不處在同一緯度和經度上的人來說,自然會產生意識和理解上的衝突,這種衝突就會表現出不客觀的評價,當這種人越來越多成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群體的時候,也就是衝突變得越發強烈,產生了共鳴和集體意識,對於上層建築產生了動搖,最終的帶上了那副眼鏡。於是乎所有人對上海人的各種偏見油然而生,被認為是小氣的葛朗台,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特別愛貪小便宜!的這類群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