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梨,我們能不能聊聊私立學校以外的事情?

澳洲財經見聞 發佈 2024-04-27T20:30:17.238296+00:00

但當我們看到身邊的人在孩子還未出生時就把孩子的名字登記在某所私立學校排隊入學,縮減消費,利用投資房籌備未來學費的時候,就不得不停下來,認真審視一下澳大利亞學校的公立私立之爭了。

嘿!我們能不能聊聊私立學校以外的事情?


可能,很難。


對於澳大利亞這樣一個有趣和多樣化的國家來說,國民的日常調侃正在變得乏味且具有極高的可預測性。這一點在雪梨和墨爾本的居民中最為明顯,除了房產和私立學校,其他話題越來越少被提及。



比如,和朋友在等待外賣咖啡時,還沒有孩子的我就會被問,將來你有小孩的話。


你肯定會送他(她)去私校吧?


是的,這的確只是生活中的一個細枝末節,不足為道。


但當我們看到身邊的人在孩子還未出生時就把孩子的名字登記在某所私立學校排隊入學,縮減消費,利用投資房籌備未來學費的時候,就不得不停下來,認真審視一下澳大利亞學校的公立私立之爭了。


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新南威爾斯州私立學校入學人數繼續強勁增長,許多私立學校的等待名單很長。


1

公立系統大逃亡,私立學校受追捧


早些時候,對養育孩子並沒有什麼概念,因為我自己本身以及身邊的朋友都沒有這個層面的考慮。


那時,我也很難理解周遭的人們普遍對一個存在固有缺陷和明顯不公平的教育系統越來越迷戀。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升級為父母,在對澳大利亞公私立學校之爭不斷了解之後,現在理解了大多數執意送孩子去私立學校家長的心意和無奈。


當你感覺自己無法戰勝它時,就會加入它。


這裡的「它」可以說是不公平的教育系統,也可以說是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新的數據顯示,家長們越來越多地選擇私立和獨立學校,在公立學校就讀的學生比例驟降至15年來的最低水平。



這條軌跡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由於政府有意的戰略性政策決定和資金導向的。「Save our Schools "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私立學校的資金增長速度是公立學校的五倍。


澳大利亞人現在平均是世界上第四富有的國民,但財富分配仍然逐漸不平等。


在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的免費教育是一種平權手段。


使普通家庭以及其他來自弱勢環境的人也有平等成功的機會,並在社會經濟階梯上得以攀登。


但令人沮喪的是,現在公共教育系統的資源要少得多。除了分配給私立學校的資金增加之外,為不斷增長的人口建造新公立學校的工作也被推遲了。


由於缺乏長期規劃,導致教室過度擁擠,這進一步加劇了公私立學校之間的差距。公立學校資源不足和公共教育價值被低估的影響將持續多年。


幾年前,據媒體披露,當時管理新南威爾斯州2200所公立學校的教育部秘書長也將自己的女兒送到了一所私立學校。


所有這些信息,都在不斷提醒我們應該重視我們的教育處境。也正是因為當下的大環境,許多父母,甚至一些孩子都對他們能夠購買私立學校教育,分得教育體系的「蛋糕」感到狂熱和欣喜。這也無可厚非,畢竟人類本能地希望得到更大、更美味的蛋糕。


2

私立學校吸引力與中產階級向上躍升的願望


除了學術表現,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的原因有很多。


一些家長認為,私立學校讓他們的孩子有機會建立更高質量的人際關係網絡,這將有助於他們以後的生活;也有家長認為,鑑於他們支付的費用,私立學校會有更好的資源和設施;也可能因為,某所學校有廣泛的課外活動;或者某些家庭可能與學校有特殊的歷史,例如母親在那裡上過學,或者祖父在那裡上過學;更可能有一個對家庭很重要的宗教信仰。



根據最新跨代際調研顯示,父母是誰仍然是決定孩子可能最終經濟地位的主要因素。


財富在幾代人之間有明顯的持續性,而且這種趨勢在全國最富有和最貧窮的人群中更加根深蒂固。


孩子的朋友是誰也會對可能的經濟結果產生影響,在決定未來財富影響力方面約為父母影響力的五分之一。


預測階級躍升的最佳指標之一是你在臉書(Facebook)等社媒朋友圈中是否擁有更多高收入朋友(這確實與他們可能在哪裡長大,或者在哪裡上過學有關)


曾擔任過幾所非公立學校的校長職務的教育學者保羅·金森(Paul Kidson)說有證據表明,私立學校吸引力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產階級向上躍升階級的願望。


有許多批評人士提出所有這些私立學校選擇並不一定是好事。龐大的非公立教育部門增加了不平等。相當於把一大部分中產階級的孩子從公共教育系統中帶走,而殘餘的公共教育系統則成為一種對窮人來說,最後的教育福利。


好多次與身邊朋友的聚會,只要有一個人提到學校。就一定會有一位家長開始源源不斷的重複強調,私立學校儘管昂貴,但「物有所值」的這個觀點。一個朋友在聚會之後悄悄告訴我,每當這種時候,都會感到內疚,認為是自己不夠富有,才不能將孩子送到更好的學校。


我也不知道如何安慰。


難道讓朋友告訴孩子:"親愛的,我相信所有澳大利亞人都有機會接受免費教育。一所戰略上資金不足的公立學校,教師得到工資更少,但你依然可以得到高質量的教育。即使可能也沒有真正的教室,不得不在一個移動鐵皮屋裡里學習。爸爸媽媽真的很愛你,相信機會公平。"


3

私立學校終將實現 "社會隔離 "的教育系統


社會在飛速發展,但是因為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資源和財富只向少數人聚攏。


有一點需要清醒的認識,任何時候,只要有族群的存在,就會有階層,階層之間就會有差異。因為族群需要分配利益。階層的劃分,本質就是權力、財富、智慧的分配。


素質教育越到高層次越可能是一個奢侈品,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享受。


對150多所學校的收費表的分析顯示,雪梨最富裕地區的私立學校學費的增長速度是不太富裕地區的兩倍。


這也意味著,「社會隔離」逐漸形成:富人區私立學校不斷大幅度漲價,過濾掉普通中產階級,最後」富人區的學校,只有富人能去」。



教育金融公司Edstart的報告發現,新的政府資助系統通過跟蹤父母的應稅收入,更準確地計算出他們能夠為孩子的學校教育提供多少資金,這也是導致學費增長差異的一個因素。


Edstart分析說,東郊、北岸和雪梨南部的學校每年的學費漲幅最大,高達5%以上。包括西郊在內的不太富裕地區的學校的學費增長了大約一半,即2.76%。雪梨西北部的學校平均漲幅為3.66%,而西南部的學校平均漲幅為3.79%。


私立學校的年費並沒有集中公布。Edstart是一家現購現付的學校融資公司,它根據全國635所學校的收費數據,包括新州的169所學校,編制了這份報告。該公司表示,根據直接衡量收入的方法計算 "貢獻能力 "分數的新方法是造成學費上漲差異的最大因素之一。


收入較高的父母正在承擔更多的學校教育費用。


以前,資金是根據學生居住的郊區的人口普查數據分配給學校的。在去年全面推行的新的直接衡量收入系統下,父母的稅收數據被用來估計中位數收入,以及他們能夠支付多少錢。


隨著社會整體從疫情中恢復,所有學校都將面臨一項非常艱難的抉擇。那就是隨著學校運營成本的飆升、政府資金的削減和通貨膨脹的加劇,雪梨一些頂級私立學校的學費明年將繼續上漲。之前大多學校的漲幅會控制在3%左右。據預測,明年的學費將要上漲4%至7%,即是前些年的2-3倍。


今年,The King’s School今年的12年級學費為$43,297,位居榜首;The Scots College和SCEGGS Darlinghurst緊隨其後;位於Waverley的St Catherine’s School將在2023年將學費提高4.8%,是近年來的兩倍多,12年級學生的家長將支付每年$39,113;東區著名混校Reddam House,首次向11和12年級的學生收取超過$40,000的學費,增幅約為7%;之前以性價比著稱的Saint Ignatius』 College Riverview的高中學費也將超過$34,500。


4

私校真相:不是私校成就學生,而是學生成就私校


隨著私立、公立學校相關的爭論不斷深入,各種調研數據的完成。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私校成就了學生,而是學生成就了私校。私立學校本身就接收了每一年最好的生源。



追根究底,公私立學校之間是學生生源的差別,是基於居住區域的貧富(郵編上可以體現)、家庭背景、社會地位和父母受教育程的差別。而不是公立與私立教育之差。


如果中產階級父母不怕把有天分的孩子送到公立學校而使他們處於不利地位,堅持公立教育,孩子仍然能夠取得高的ATARs。這些公立學校的ATAR中位數也會隨之上升。


事實上,私立學校的倡導者在宣傳中也是在不停的循環利用 「過時」的成功案例以及有限的研究結果,以支持他們的論點:私立學校是更好的選擇。


目前已經有研究證明,一旦考慮到這些學生的社會經濟背景,公私立學校之間明顯的成績差異就不再存在。換句話說,學校獲得生源的社會經濟背景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學校類型。


研究還說,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學生所在的學校紀律問題較少,師生關係和教師士氣較好,有以業績為導向的氛圍,而且通常課程節奏較快。私立學校也以高薪酬以及優越的教學環境吸引了更多有才華的教師。


2022年《澳大利亞教育研究》(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探討了公立和私立學校學生在標準化的讀寫和算術測試中是否存在成績差距。


作者發現:「結果表明,私立學校與系統地提高學生在小學或中學的平均成績無關,也與從三年級到九年級的讀寫和算術能力的驟然拔高沒有關係。」經合組織(OECD)的一份國際報告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一些家長認為,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尤其是在高年級——意味著孩子在至關重要的高考中會有更好的表現,並取得較高的澳大利亞高等教育錄取等級(ATAR)排名。


這是一個合理的假設。例如,在新州高等教育入學考試HSC成績最好的學校中,有超過75%的學校是非公立學校。


但事實上,更大的可能是家庭狀況決定了哪類孩子上私立學校,而這通常與父母的教育程度非常高有很大關係。與其說私立學校教學水平更高,不如說屬於較好家庭的孩子上了私立學校,這才讓私立學校表現更好。也就是說,如果「較富裕」家庭的孩子轉而進入公立學校,他們的高考結果也會完全一樣。


雖然從統計上看,私立學校的學生更有可能完成高中學業,但這是因為公立學校滿足了學生更廣泛的能力分布。


私立學校已經形成了一種「隔離效應」,這種 "隔離效應 "是基於種族和社會經濟背景的學校資源和教育質量的不平等分配。


導致了學生教育機會和成果的差異,並可能 "剝奪了兒童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和種族背景的其他兒童學習、遊戲和交流的機會"。


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之間的最重要區別之一是,私立學校可以選擇他們的學生,往往不接納那些最弱勢或需要支持的學生。私立學校也不會招收那些「風險」最大的孩子,例如那些有嚴重多動症問題的孩子。這也就意味著所有這些問題在公立學校變得更加集中。


其實大多數家長的確能夠負擔得起孩子的私立學校教育,但同時也對這筆錢有其他可能的規劃。


所以,我們都希望獲得免費的公共教育,但我們也希望它是一個好的教育。可問題是我們有多少家長敢賭自己的孩子能在公立學校取得高分?


5

公立私立之間,如何做選擇題?


澳大利亞就像是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是讓高質量教育繼續成為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還是我們的政治大師們果敢地選擇從澳大利亞長期利益出發,確保教育成為一種惠及所有人的公共福利?不論如何,這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追根究底,這還是個人和家庭的選擇。


如果家庭確實對孩子接受何種教育有選擇權(許多家庭並沒有選擇權)。


請記住,不要被學校的宣傳活動影響判斷。


學校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他們在網站上的評價如何。在各個學校的"開放日 "期間,學校(包括公立學校)爭相招收新學生,並極力宣傳學術成就、課程和課外活動,這也很容易讓家長們陷入營銷活動中不能理智思考。


一所好的學校應該是一個讓孩子感到安全、有歸屬感並能參與豐富學習活動的學校。任何學生在學術方面取得成功的最佳方法都是積極參與學習、有效的學習環境,並得到家庭的支持和與學校的明確合作。這是各個因素通力合作的成果,而家長就是將這些聯繫在一起的關鍵要素。


可結合以下事項進行考慮:


  1. 家庭經濟狀況:


如果選擇私立教育,每年預留5萬澳元的教育基金是基本需求,因為在私立學校讀書,除了學費之外,還有其他支出需要打點。在私立學校整體氛圍之下,難免會有其他開支,比如國際旅行、發展文體愛好等。


另外就是,選擇私立教育後,能否支持孩子長期就讀。能否在長期負擔學費的前提下,依然有資金支持家庭旅行,孩子課餘愛好,同時保證家庭整體生活質量不會下降太多。


好的家庭氛圍,情緒穩定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比好的學校教育更為重要。


2. 明確送孩子到私校的目的


送孩子到私校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能夠更好的全面發展,接觸到更好的教育資源。而不是臨近高考為了給孩子的學習成績打一針「興奮劑」。如前文提到的,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教育,對短期內提高孩子學習成績並沒有明顯差別。


3. 對公私立學校軟硬體設施設定合理的期望值


私立學校老師確實會比公立學校更加有資歷。目前,整個澳洲社會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公立學校優質師資正在流失到私立學校,因為私立學校資金充足,可以向老師提供額外數萬薪酬。在全國教師短缺的情況下,公立學校政府預算並不充足,致使無法進行競爭。


在過去的12個月裡,市中心私立學校的招聘廣告提供了高達16萬澳元的基本工資。這些工資比州政府系統能夠提供給大多數教師的工資高出數萬澳元。


一些教師將能夠通過獎金和保留機制來提高他們的工資,但是,由於澳大利亞面臨著 "前所未有的 "教師短缺,公立學校也的確無法在工資和條件上與私立學校進行競爭。


4. 因材施教


研究顯示,學生教育成功的最大決定因素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更有可能為自己設定任務,為自己創造成功的環境,並對自己的表現和成就進行有效的解釋。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內驅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強,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這也對父母提出了要求:需要對自己的孩子足夠了解。不要做那種「自以為是」的父母,自以為為孩子做了犧牲,做了最好的決定,但其實並沒有與孩子做好溝通,也沒有詢問過孩子的想法。孩子也許是錯的,但父母與孩子之間針對重大決定進行耐心溝通,永遠是對的做法。


5. 家長自身的情況


有研究表明,父母仍然是對學生成長最主要影響因素。


孩子的發展方向取決於他們所看到的榜樣和他們所能聯繫到的東西。學校可以為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做出貢獻,但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家長才是最重要的榜樣。


如果家長具備較高的學歷或閱歷,能夠安排適量的時間對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和引導。


那麼公校私或校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重要。


最主要還是讓孩子有一種幸福感,以及對所在學校社區的聯繫和歸屬感。


願各位家長都可以落子無悔,與孩子彼此成就,彼此成全。


*本文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