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附子

糖老壓醫話 發佈 2024-04-27T22:21:31.003206+00:00

凡以溫里祛寒,治療里寒證為主要功用的藥物,稱為溫里藥,又稱祛寒藥。溫里藥,藥性溫熱,其味多辛,歸脾、胃、心、腎經為主。

附子屬溫里藥。凡以溫里祛寒,治療里寒證為主要功用的藥物,稱為溫里藥,又稱祛寒藥。溫里藥,藥性溫熱,其味多辛,歸脾、胃、心、腎經為主。具有溫里、散寒、回陽、救逆、溫經、止痛等作用,而能用於各種里寒之證。

附子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子根炮製加工品。主產於湖北、湖南、四川等地。6~8月間採挖,去鬚根,洗淨,分別加工炮製成為鹽附子、黑順片及白附片。

【處方用名】

附子、熟附片、制附子、川附子、鹽附子、白附子。

【性味歸經】

辛,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功效主治】

本品為純陽燥烈之品,其性善走,功能峻補下焦之元陽,而回陽救逆,補火助陽,又能逐在里之寒邪而散寒止痛。故凡亡陽、陽虛、髒寒諸證,皆可用之。

1、回陽救逆:用於陽氣衰微或,陰寒內盛,或因大汗、大吐、大瀉,以及其他原因而致的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亡陽欲脫證。常配乾薑、甘草同用。若兼見氣虛欲脫或因大出血而致氣脫亡陽者,可配人參同用。若陽虛而表不固,汗出不止者,常配黃芪同用。

2、補火助陽: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而見畏寒肢冷,腰痠腳弱,陽痿、尿頻等,常配肉桂、熟地、枸杞子、山萸肉等同用。若脾腎陽虛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常配乾薑、白朮、黨參等同用。若陽虛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脈反沉者,可配麻黃、細辛等同用。

3、散寒止痛:用於心腹冷痛,風寒濕痹,周身骨節疼痛較甚者,常配肉桂、乾薑、吳茱萸等同用。或與桂枝、白朮、甘草等同用。

【用量用法】

3~15克,久煎,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

【使用注意】

非陰盛陽衰之證不宜服用,陰虛內熱患者及孕婦忌用,不與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同用。(藥典1985年版)

【參考資料】

《神農本草經》:「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步行。」

《本草匯言》:「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也,諸病真陽不足,虛火上升,咽喉不利,飲食不入,服寒藥愈甚者,附子乃命門主藥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歸元,則浮游之火自熄也。凡屬陽虛陰極之候,肺、腎無熱之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藥物成分:含烏頭鹼、次烏頭鹼、新烏頭鹼、塔拉胺、川烏鹼甲、川烏鹼乙。此外還含非生物鹼成分。

藥理:具有強心作用。動物實驗表明,烏頭及附子煎劑,對蟾蜍、蛙、豚鼠離體心臟具有明顯的強心作用,熟附子作用較強,煎煮愈久,強心愈顯著,毒性虛低。其強心成分一般認為是非生物鹼部分,對動物甲醛性和蛋清性「關節炎」有明顯消炎作用。此外,烏頭鹼有鎮痛作用,東莨菪鹼能增強其效力。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興奮作用,能顯著降低大白鼠腎上腺抗壞血酸的含量,增加尿中17-酮類甾醇的排泄,減少末梢血液中嗜酸性白細胞數。

(內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醫藥院校本科《中藥學》教材)

【附】烏頭

烏頭有川烏、草烏兩種。川烏主產於四川,系栽培,為毛莨科烏頭的根塊;草烏全國各地均產,系野生。烏頭的性味、功效與附子相似,既可散在表之風寒,又能逐在里之寒濕,但補陽助陽之力不利附子,而祛風通痹之功較附子為勝。前人有「附子逐寒,烏頭祛風」之說。常用治風寒濕痹,肢體痠痛麻木,心痠冷痛、疝痛等。但毒性較強烈,草烏尤甚,故宜慎用,一般用量3~10克,陰虛有熱及孕婦忌用,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不宜與犀角同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