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曾救過劉備,劉備卻為何落井下石,用11個字就要了呂布的命?

學國學網 發佈 2024-04-28T06:48:19.490856+00:00

#歷史開講#在《鬼谷子》的《反應》章中,講到了要「己先定」和「安靜聽其辭」,一個是事前準備工作,一個是需要耐心地聽對方說話,跟對方溝通。但是我們都知道人和人之間溝通是最難的,溝通、溝通,兩個人之間是條溝,所以要通起來很難,如果不難就不能稱為溝通了。

在《鬼谷子》的《反應》章中,講到了要「己先定」和「安靜聽其辭」,一個是事前準備工作,一個是需要耐心地聽對方說話,跟對方溝通。但是我們都知道人和人之間溝通是最難的,溝通、溝通,兩個人之間是條溝,所以要通起來很難,如果不難就不能稱為溝通了。

所以當對方的主張和立場與我們的設想不一樣的時候,聽起來簡直是胡言亂語,那你該怎麼辦呢?這就是《反應》講的第三點,叫「反覆象比」。這個「反」是回歸的意思,而不是反對,鬼谷子不會教你去反對別人的,因為反對別人是不解決任何問題的,我們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新的問題。

《捭闔》裡說「微排其言」,還要「捭之貴周」,所以「反」是回歸。誰回歸?回歸誰?「反以觀往,反以知古,反以知彼。」我回歸,回歸到對方的立場上、條件上、精力上,然後怎麼辦?覆之,「覆」是覆蓋,用自己的想法想想,對方處於這個狀態下可能會做出怎樣的舉動和選擇,這就叫覆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您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他為什麼會說這個話?他為什麼會做這個舉動?他為什麼會反對我的提議?

可是當我們自己是站在對方角度上考慮問題,可實際操作對方未必配合我。最簡單,比如我體諒你兵力不足,體諒你糧草不濟,這些我都可以幫你。可是我問你要不要發兵,你就是沉默不語,我能有什麼辦法?於是在反之覆之之後,就要用象比的手法了。象者是用形象化的手法來比喻事物,比者是用同類的言詞作類比。象比就是舉例子打比方,讓對方產生共情,進而得到對方的真實想法

我們看史書,說臣子勸諫君王都是舉前朝的故事,妻子勸丈夫也是用古人的故事,也就是說無論君臣、父子、朋友,都是在用例子來例證自己的觀點。比如勸人要注重手足關係,我們經常唱戲說昔日有個三大賢,劉關張結義在桃園;勸人交朋友要謹慎,說寧學桃園三結義,莫學瓦崗一爐香

這都是舉例子。那麼最耳熟能詳的例子,運用「反覆象比」,舉一個白門樓的例子,這個例子太經典了。我們說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英戰呂布,一人抵三人。這人被曹操捉住以後,見曹操不在,曹操去哪了?呂布前面有陳宮,曹操勸降陳宮,陳宮寧死不降,曹操說算了勒死吧,然後曹操下樓就送陳宮了。曹操去送陳宮,呂布在樓上這樣綁著,就對旁邊坐的劉備說了,說:「公為座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以相寬乎?」那就是說不管怎麼樣,您現在在座位上,我在下面跪著,您等一下幫我求求情,多說好話。

劉備什麼態度?劉備點點頭,不置可否。過了一會兒,陳宮沒了,曹操過來了。呂布大聲叫道: 「明公所患不過呂布耳,布今願降明公,公為大將布副之,何愁天下不定!」您所擔心的就是我呂布,那現在我都被你抓了,那這樣,你做首領,我做你的助手,你為君我為臣,你為帥我為將,咱走遍天下都不怕。曹操也不置可否,曹操扭頭問劉備「玄德公以為如何」,那你說咋辦呢?

劉備心裡邊其實恨呂布的,為什麼?當時劉備收留了呂布,可呂布奪了劉備的徐州,儘管後來也幫了劉備解了圍,可是劉備骨子裡邊還是恨呂布的,劉備肯定是不會同意曹操放過呂布的。可是又一想這麼多人盯著,而且所有人知道呂布搶了劉備的徐州,劉備沒辦法了投奔了曹操。都知道他們之間恩怨交織,現在呂布哀求曹操你就放了我吧,曹操回頭問劉備,你說啥態度呢?劉備我本人素以仁義自居,我要說殺了呂布,這明顯就是公報私仇,不仁義,也會給曹操留下我氣量狹小的印象。可是如果放了呂布,這以後同殿為臣的,你說我的日子能好過嗎?看似曹操問兩個字「何如」,回答起來真不那麼簡單。

劉備到底是梟雄,整個一本《三國演義》,劉備說這句話太牛了,他說了十一個字徹底搞定,而且真是了無痕跡。他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這句話超級宇宙無敵的高明,殺不殺放不放隨便你,我是無所謂的,但是我想希望你老人家拎拎清楚,丁建陽跟董卓是咋回事?丁建陽是誰?呂布的乾爹。董卓為了拉攏呂布,送了一匹赤兔馬,許了官職,呂布就殺了丁建陽投奔董卓,並且認董卓為乾爹,權傾朝野。這時司徒王允獻出貂蟬,呂布為了跟貂蟬日久天長,就弄死了董卓。

就這樣是一個見異思遷、忘恩負義的男人,為了馬,為了富貴,為了女人,不惜殺死一個又一個賞識自己的人。現在呂布被你曹操抓了,他準備跟你一起打天下了,您自己決定,我是無所謂,您自己決定,是殺是放自己做主,反正丁建陽跟董卓是過去的事情。一言既出,曹操馬上命令拖出縊之,拖出去勒死他。

這就是談話的高超之處,劉備站在曹操的方面反之覆之,用象比之術客觀地舉例,誘導出曹操心裡的真實想法,讓曹操作出判斷。曹操的心理決斷是什麼?殺還是不殺呂布。後世有一首詩來描寫這段,對劉備的行為提出質疑,詩中說:「傷人餓虎縛休寬,董卓丁原血未乾。玄德既知能啖父,爭如留取害曹瞞。」什麼意思?

羅貫中的詩很好理解,說飢餓的老虎是傷人的,一定要把他綁嚴實了。這是綁呂布,董卓跟丁建陽的血還沒流干,他們死不到多久,這個老虎就過來,又要認你為父來咬你了。但是劉備也奇怪,既然知道呂布是專門殺乾爹的,為何不留下呂布去給曹操種下禍患,去害曹操,這個論調其實不成立的。

之所以拿《三國演義》的例子來例證我們一些計謀跟策略,是因為方便大家理解,整個《三國演義》中疑心最重的就是曹操,他夢中都能殺人,所以他是斷然不會留呂布的。但是他需要一個台階,「何如」?你說怎麼辦?劉備一聽,好,完美地提供台階。對曹操而言,呂布,我可不想殺你的,這是劉備提醒我過去你種種不好,所以不得不殺你,我也不容易的。

《反應》這一章總結一下,反應之術有三點:第一做好準備;第二善於聆聽;第三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反覆舉例子、打比方的方式贏得共鳴,來誘導對方作出判斷,或者說出心中所想。可以用於上級,可以用於下屬,也可以是夫妻、父子、朋友之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