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皇為何神祇祭祀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史論 發佈 2024-04-28T13:44:46.067279+00:00

自古以來,在以農業為主的東方大地上,除了辛勤勞動之外,天、地、生老病死便是影響古代人類生活的最大因素。

自古以來,在以農業為主的東方大地上,除了辛勤勞動之外,天、地、生老病死便是影響古代人類生活的最大因素。

自人類出現開始,伴隨而來的就是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畏懼。人們為了能夠得到更好的生活,開始將天地神話化,向其祈求豐收與健康,祭祀便由此而來。然而,隨著部落的產生,祭祀逐漸開始發展,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教派。

但隨著進入封建社會期間,祭祀不但沒有衰敗,反而成為國家統治要素之一,甚至形成了相關的法律規定,自此以後,統治者與祭祀相輔相成。除了中國以外,最能代表它們之間關係的,便是日本的古代天皇與神祇祭祀。

一、 神話和文獻,都無法定義天皇起源

天皇是日本統治者的稱號,同時也是日本主流神道教的最高領袖,是整個國家的標誌。但有關天皇起源的記載也是眾說紛紜。

在日本有很多的神話故事,但其中較為著名的便是天孫降臨,講的就是天皇的起源。天照大神在讓其子降臨統治葦原中國時,而剛出生不久的天孫瓊瓊杵尊卻被他父親推了出來,頂替自己去工作。

於是,天孫便帶著天照大神賜予的三件神器以及三位輔佐神,在下界小神的引導下降臨在葦原之地上,並在日向高千穗建立了宮殿,開始了他的統治之旅。

天孫降臨,雖然是神話故事,但是卻在日本正史《日本書紀》中有明確記載。正如神話中所講述的,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是天照大神的孫子瓊瓊杵尊的後代。

而被天孫帶來的三樣神器八咫鏡、草薙劍和八坂瓊曲玉,至今為止都是日本十分重要的寶物。

看似《日本書紀》被日本官方稱為「六國史之首」,但這本書卻是在公元720年編寫完成的,是天武天皇為了宣示自己血脈高貴,而下令編寫的。其實,由神話引出的天皇起源一直到第14代天皇,並沒有存在的歷史依據。

除了天皇是天孫的說法外,還有受唐代文化的影響的說法。

日本自公元3世紀起便開始成為中國的藩屬國,在漢朝光武帝時期改名為「倭國」,直到武則天皇帝被賜國名「日本」。自古以來,中國統治者稱帝,作為藩屬國的日本統治者只能稱王。

大概是受到唐高宗的影響,他自稱「天皇大帝」,而他的皇后為「天后」,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二聖」並存的局面。

緊接著,在公元689年日本頒布的《飛鳥淨御原令》中,首次在文字記載中出現「天皇」。前任統治者大海人漢風諡號為「天武天皇」,和風諡號是「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

雖然受唐代文化影響的說法較神話故事更具真實性,但日本統治者真正使用「天皇」這個稱號卻是在明治時期。對外使用文字記載的時間也是在1936年。

歸根到底,沒有歷史底蘊的古日本,無論是編寫史書神話自己,還是偷偷抬高自己地位,這些做法都是不自信的表現,也無法具體定義天皇的起源。

二、 受中國文化影響,神祇祭祀形成體系

自日本的古代起,人類從神秘的自然中感受到一股力量,這種力量是人們因恐懼而嚮往的力量,即使它們會帶來災難,但更多地會帶來豐收與健康。

於是,人類推崇這神秘的力量為尊,奉為神祇,把向神祇祈求的行為稱為祭祀行為,而祭祀是信仰的核心部分。

隨著古日本人類對先輩與神的信仰增加,逐漸發展出巫術與咒術,而神的分類也逐漸形成系列化。祭祀場地也開始固定起來,從露天祭祀開始了殿內祭祀,而祭祀的場所也分為社、宮等。

名為「MATSURI」的祭祀活動也逐漸開始盛行起來,主要是祭神、祭祖,通過神靈在人世間的代言人向神祇祈求,離世的人不要給在世的人帶來傷害。

隨著中國文化進入古代日本,漢字給予「MATSURI」不同的意義,同時不同教派的融入也將神祇祭祀劃分成不同的類別:

(1) 祭

用「祭」表示時,是安慰離世亡靈的意思,也是向佛祖、菩薩以及各路神祇進行供奉,同時還有去除災難的意思。

以供奉為主時,在初期受佛教的影響,主要是以供奉香、花等貢品為主,隨著祭祀的發展,逐漸變得多樣化,如舞蹈,對於器物的供奉等方式。

以驅邪為主時,用蒼朮的根和無皮的柳枝做成篝火,人們可以將火種帶回家煮年糕。

(2) 奉

用「奉」表示時,是供奉、獻上的意思,包含了對神明、重要人員等尊敬的意思。

例如,古代的勞動人民在獲得收穫後,會把部分的物品拿出來,歸還給予的自然,如土地、大海等,用來表示對相關神祇的感謝以及尊敬。當然受教派的影響,在祭祀的過程中也會有所不同。其中,最為重要的兩種古老的祭祀活動為例年祭和祈禱豐收祭。

例年祭,一般一年舉行一次,是日本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動,人們相信在活動的時候來祭拜,會受到神靈的庇佑。既然是重要的活動,那場面也是十分的隆重,載著神主的車架與代表祥瑞的篷車會在百姓的擁護下,進行遊街。

祈禱豐收祭一般是在春天開始之前進行的,主要是祈求今年會有一個好豐收。

(3) 政

用「政」表示時,日本的特殊性是「政教一體」,而部分祭祀活動則具有官方性質。

直到江戶時代,古日本的神祇祭祀再次發生變化,受中國道家的影響,開始出現占卜,其主要是用來占卜當年的收成和天氣變化的祭祀活動。當然占卜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拔河、騎射等。除此之外,還有祭祀火神的火神祭、祭祀歷史偉大人物或者神祇的英雄祭。

由此看來,古日本的祭祀深受其他國家宗教文化的文化影響,才完成了由點到面的發展,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神祇祭祀體系。

三、天皇與神祇祭祀相輔相成,終成為宗教象徵

說起古代天皇與神祇祭祀的關係,古日本可以說是獨樹一幟——「政教一體」。雖然現在的天皇只剩下宗教這一方面的權力,但是古代的天皇是集宗教與政權為一體的統治者。

在飛鳥時代,天武天皇便是祭祀的受益者,所以在其即位後便將神道建設放到國家大事中來。其中,伊勢神宮便成為皇室祭祀天照大神的神社。

其實,古日本自部落時期起,已經開始統治者開展主持祭祀活動,只是受法律盲區的影響,並沒有專門的規定。在唐朝時期,中國律令制的傳入,讓古日本有了自己的祭祀管理的法律。

在公元701年,天皇政權頒布了《大寶律令》,在公元718年頒布了《養老令》,而在這兩部法令中有關《神祇令》的內容基本一致,都規定了設置神祇官這一職位,專門負責神社的總體行政類的事務工作。

天皇除了是祭祀法令的頒布者之外,同樣還在履行著統治者應該承擔的義務,那就是祭祀活動的主持。當然到了天皇時期,統治者無法像部落時代那樣主持所有的祭祀活動。

這時的祭祀活動已經形成了體系,天皇只要選擇部分親自參加,如:月次祭上舉行的「神今食」、新嘗祭上舉行的供膳儀式等,其他的交給神祇官去主持即可。

大部分國家祭祀的都是正向的神明,而古日本天皇卻與眾不同,他們還會祭祀邪惡的神祇。因為在日本人的心中神明也會作惡,為了防止此類神明的發難,天皇也會採取祭獻或者祭祀等祭祀活動。

在《播磨國風土記》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事情發生在應神天皇時期。被供奉在神尾山的出雲大神,他時不時地出來作惡,每次會只允許一半通過的行人活著。終於,來自不同地方的三個人最終看不下去了,將此事上報給了官府。

本就重視鬼神之說的古日本官府,立刻派出專人去安撫作惡的神明,經過中眾人的努力,終於成功平息了神明的憤怒。但由此事可見,如果當地神祇官祭祀無法成功,將層層上報,最後的終點還是天皇。

他隨時也在接受著作惡神明的威脅,正因「政教一體」,如果無法完美解決威脅,那麼他政治的統治力也將會受到質疑,所以為了預防邪惡的神祇作惡、為了穩定統治,天皇不得不舉行各種祭祀的活動。

在天皇時代的宮廷中,祭神活動必須要優於其他事情,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在《日本書紀》中記載,大臣蘇我石川麻呂向新皇幸德天皇建議,祭祀完成後再去處理政務,開啟了做事前先祭神的先河。

隨著祭神活動範圍逐漸擴大以及神道教在古日本地位的升高,祭神的事情開始優先於佛教事宜,而佛教的存在逐漸被弱化,再一次奠定了神道教在古日本的地位。在此期間,而天皇也成為神祇祭祀的推行者。

然而,到了鎌倉時期,天皇不再只是統治者、祭祀法令的頒布者、祭祀活動的主持者以及祭祀的推行者,同樣也成為世人祭祀的對象。

無論古代天皇到底是如何起源的,但隨著神祇祭祀的不斷發展,憑藉二者相輔相成的特點。讓天皇不斷地神話自己,直到成為人們心中神一樣存在,終於成為國家宗教的象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