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閒話丨不管「閣中帝子」今何在,「長江」不會「空自流」

俞敏洪 發佈 2024-04-28T17:45:29.839731+00:00

剛才我們講了第四個層次,王勃代表更多的人來表達命運多舛、時運不濟的狀態,同時也表達了「不墜青雲之志」的壯志決心。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què)之長風。舍簪(zān)笏(hù)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剛才我們講了第四個層次,王勃代表更多的人來表達命運多舛、時運不濟的狀態,同時也表達了「不墜青雲之志」的壯志決心。人不應該妄自菲薄 ,「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現在我們講第五個層次,王勃對眾多人綜合性的命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後,轉向了自我表述,講述自己作為一介書生,仕途不暢,自己能力不夠,或者沒有機會發揮,並沒有心如死灰,而是說自己要盡孝心,去伺候自己父親;同時也表達了對於主人招待自己的感激和感謝,遇到這些優秀的人,自己心情愉快;並進一步說明,一定會珍惜自己的才能,遇到機會時,會盡力發揮自己。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勃」是王勃自身。「微命」就是卑微的生命、不重要的生命。「三尺微命」一般都是自我謙虛的表達。「一介書生」也是自我謙虛的表達,「一介」相當於是「一個」。大概就是我地位比較低下,而且就是一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的意思。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這裡至少包含了三個典故:第一個典故是「請纓」和「終軍弱冠」。「無路請纓」就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像終軍一樣去請纓報國。終軍是誰?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個大臣。當時漢武帝想讓南越(今天廣東、廣西、越南一帶)歸順漢朝,希望有人前去勸說。終軍就主動站出來說:你給我長纓(長的繩子),我就能夠把南越王給綁起來,然後帶到你面前來。《漢書·終軍傳》中的原文是這麼說的:「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曰:『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大概意思就是你給我一根長繩子,我把南越王綁了以後放到殿下身邊來,表示了一種豪氣。

毛澤東有一首詞《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最後兩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就是借的「終軍請長纓」的故事。毛澤東的這首詞寫得非常壯闊、豪氣干雲,因為1935年,紅軍在六盤山腳下的會寧縣城會師,然後翻越六盤山,最後到達延安,開啟了紅軍新征程,開啟了紅軍抗日戰爭的序曲。這時候,紅軍真的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毛澤東也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所以有了這首《六盤山》。我自己到過六盤山頂上的紅軍長征紀念館,這首詞的手抄稿子,就在紀念館裡面。

王勃把自己跟終軍進行比較。「弱冠」在漢語中就是指差不多二十歲的年齡,「冠」是一種帽子,到了二十歲束髮戴冠,相當於成人禮。終軍去請纓的時候,很年輕,二十歲左右;現在王勃已經二十五歲了,卻沒有任何路徑去請纓,沒有終軍這樣能夠報效國家的機會。不過,終軍的結局也不好,到了南越後,他作為漢朝代表,在那裡呆了很久,但最終南越叛亂,他就被殺掉了。

「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這裡有兩個典故:「投筆」,主要是指「班超投筆從軍」的故事。班超一家,都很了不起。父親叫班彪,是個大歷史學家和大儒家,他們一家兄弟姐妹三人,哥哥叫班固,妹妹叫班昭,班固和班昭也是名垂青史,他們是《漢書》的主要編輯者,基本上是《漢書》的作者。《漢書》是繼《史記》之後另外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蘇東坡從小到大,光手抄《漢書》就抄了好幾遍。

(班超)

班超名聲更大,最後被封侯了。班超學問也很好,到了三十歲左右,他的哥哥班固推薦他到相當於朝廷的圖書館去抄書。班超內心有著宏大的志向,在抄書的時候,他就投筆感嘆,說「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他的意思是說,大丈夫一定要有志向,必須學習張騫那樣,能夠出使西域、被封侯,哪能天天在筆硯之間消磨自己的青春和時光呢。

到了四十歲,剛好漢明帝(漢明帝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個兒子)還算是一個比較親民、有志向、有作為的皇帝,他覺得在王莽篡權後,整個國家被弄得亂七八糟,西域的很多國家反叛了漢朝,去歸順了匈奴,西域跟漢朝已經開始斷了聯繫。經過光武帝一代,整個東漢的局面開始安定下來,這個時候漢明帝就想,怎麼再次收復西域和西域的這些國家。這時就要派人過去,班超主動請纓,真的投筆從軍,據說只帶了36個人就去了西域。我估計去的時候大部隊肯定不止36人,但是到了西域實際上只有36個人左右了。班超一個人,對於中國和西域關係的貢獻,幾乎超過了漢武帝的一個朝代,當然這也是漢武帝奠定的基礎。

(西域地圖 圖片來源於網絡)

班超首先要把其中最主要的鄯善國(就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樓蘭國)征服,這樣才能殺一儆百。鄯善國正好在繼續投靠漢朝還是歸順匈奴之間猶豫,班超帶著36個兄弟到達鄯善國的時候,匈奴王派的使者也過來了,而且一下派來了100多人。這個時候班超就對部下說,我們這一次來,如果不把匈奴派來的使者給幹掉、讓鄯善王因為害怕我們而歸順的話,我們必然就會被匈奴人幹掉,我們這一次出使西域就前功盡棄了。大家說,我們只有36個人怎麼幹?班超說了一個到今天我們還常用的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想辦法在半夜把這些匈奴人在他們的帳篷里幹掉。後來他帶著36個兄弟,在半夜的時候用火攻把100多個匈奴人都給幹掉了,他自己手刃了三人。鄯善王覺得這幫人太彪悍了,如果我再不歸順,連自己的命都沒了,所以就歸順了漢朝。這樣,班超以極少數的力量征服了鄯善國。

後來他制定了「以夷制夷」的方針,把已經歸順漢朝的小國家的軍隊調動過來歸他指揮,去征服那些不歸順的國家。經過整整31年在西域艱苦卓絕、充滿智慧和果斷的奮鬥,最後以他一人之力,班超使得五十幾個西域國家再次歸順了漢朝。年紀大了後,他請求回到中原,還沒有回到中原,朝廷就已經下詔封他為「定遠侯」。定遠侯就是安定了遠方的侯。「萬里封侯」就是這麼來的。陸游的《訴衷情》一詞,也講到了萬里封侯:「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這首詞表達了陸游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和遺憾。

班超還有一個故事,他的團隊是那個時候唯一一個幾乎到達羅馬帝國的隊伍。班超派了一個叫甘英的手下出使大秦(羅馬帝國),一直到了波斯灣,結果被波斯灣擋住了,資源也耗盡了,和羅馬帝國只能隔海相望。過了波斯灣就是羅馬帝國了(羅馬帝國一直延伸到了今天的阿拉伯國家一帶),班超他們跟羅馬帝國失之交臂,但整個漢朝跟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已經做了很多生意。

第二個典故就是這句話中的「宗愨」。宗愨是誰?是南朝時候的宋國人,少年時就很有抱負。他的叔父叫宗炳,宗炳在宗愨小的時候問他的志向,宗愨就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表明了一個少年的抱負。李白的《行路難》中,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一句,也是暗含了這個典故。

王勃特別希望能夠學終軍長纓在手,能夠學班超投筆從戎,也特別希望能夠學宗愨乘長風破萬里浪。他也表達了對於終軍、班超和宗愨這三個人,最終能夠實現自己志向的羨慕。但是他覺得自己做不到,沒法實現自己的志向。即使做不到,他也並沒有放棄,他決定先去伺候自己的父親,要孝順,而且父親是因為他才被貶到交趾的,被貶到萬里之外的南方去當縣令。這個時候,王勃已經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對榮華富貴已經有了自己更心平氣和的想法,所以他說:「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

這裡,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簪笏」。「簪」,是指當官的人去上班的時候,束髮戴冠後用來固定帽子和頭髮的簪。女人也用簪子,但這個地方是指男人當官專門用的簪。「笏」,是指大臣在見皇帝時手裡所持的笏板。我們在看古裝戲的時候,常常見到大臣手裡拿一個板,根據大臣職位高低,手板分成了玉笏、象牙笏,還有竹笏、木笏等不同的材質,表明了大臣朝覲皇帝時的禮貌;同時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如果皇帝說了什麼事情,需要記下來的時候,可以直接在笏板上記下來。「舍」就是捨去、放棄,「舍簪笏」就是放棄當官的機會。「百齡」指自己的父親,就是高齡高壽的人,捨棄仕途,去伺候自己的父親。「奉晨昏於萬里」,我到萬里之外,要晨昏去侍奉自己的父親。

(范仲淹持笏)

「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這是一句自我謙虛的話。我不像謝家寶樹那麼有才,但我今天見到大家,就像孟氏選擇的芳鄰一樣,受你們的薰陶,感謝各位對我的看重和幫助。這句話又有兩個典故,先講「謝家寶樹」。大家都知道淝水之戰。淝水之戰是當時前秦和東晉打的一場戰爭,前秦的苻堅是一個挺有名的君主,他當時已經有了前秦20年的國力和資源,北方少數民族也都向他表示臣服,所以,他就糾集了號稱70萬人,想一口氣把當時已經比較貧弱的東晉給打下來,實現江山一統。

東晉這時候執掌大局的人是謝安,相當於宰相,就安排部隊去迎戰苻堅的軍隊。兩軍在淝水這個地方相遇了。淝水在今天安徽合肥一帶。合肥,其實就是淝水合流的意思,後來不知怎麼變成了肥胖的肥。這場戰爭實際上是謝安一家和苻堅的戰爭,為什麼呢?當時謝安派的軍隊指揮官叫謝石和謝玄。謝石是謝安的哥哥,謝玄是謝安的侄子,「謝家之寶樹」這句話就是和謝玄相關的。謝安與子侄們在一起聊天,就問「為什麼人們會希望自己的子弟好?」謝玄就回答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謝玄後來果然起到了「芝蘭玉樹」的作用,變成了東晉名將,並且帶領部隊打敗了苻堅號稱70萬大軍。所以「謝家寶樹」表示特別有才華的、光彩照人的人物。

「孟氏之芳鄰」,是指孟子的母親為孟子找到了芳鄰,找到了好鄰居,讓孟子能夠成長。這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典故,「孟母三遷」的故事。剛開始的時候,孟家的房子在墓地附近,孟子小時候特別喜歡玩,就在墓地間玩來玩去,學著別人怎麼把人埋進去。孟母就說「此非吾所以居處子」,這不是我培養兒子的環境啊,就離開了墓地旁邊的房子,又到了市井旁邊。到了市井旁邊,孟子看到了「賈人炫賣之事」,就是商人做生意的事情,孟子真是模仿能力超強,又開始學商人做生意,孟母又說「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又再次遷徙。這一次孟母學得比較聰明了,把自己的房子搬到了「學宮之旁」,放在了學校邊上。孟子就開始模仿學生學習,模仿學生禮儀,孟母就說這個地方我是可以住的,「真可以處居子矣」,就定居下來。這樣,孟子成長過程中學了經典和六藝,變成了著名的儒家,在宋朝被稱為「亞聖」,變成了聖人。

王勃的意思是說:「我不像謝玄一樣有才華,能夠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但我今天在這見到了諸位,就像當時讓孟子見到了芳鄰一樣,受到了大家的薰陶。」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他日」,就是過一些日子,我們說「他日再見」,就是過一些日子再見,「他日再說」就是過兩天再說。「趨庭」,就是快步走過庭院,表示對長輩的尊敬。「叨」表示自謙,非常慚愧的樣子,比如成語「叨陪末座」,不是陪父親嘮叨的意思。「鯉」,是指孔子的兒子孔鯉。「鯉對」是有專門典故的。在《論語》中有這樣的故事:「孔鯉趨而過庭」,就是孔鯉看到孔子,就邁著恭敬的步伐快步走過庭院。孔子剛好在庭院中,就問他「學《詩》乎?」 意思是你學《詩經》了嗎?孔鯉說沒有呢。孔子就說「不學《詩》,無以言」,孔鯉就退而學《詩》去了。又過了幾天,孔鯉又從庭院中走過,孔子又說「學禮乎?」孔鯉說沒有學呢,孔子就說「不學禮,無以立」,孔鯉就又去學禮去了。

「鯉對」是指長輩對子孫的要求,「叨陪」是指晚輩謙虛地去侍奉、陪伴父母。「他日趨庭,叨陪鯉對」就是指王勃要去陪伴伺候自己的父親。

「今茲捧袂,喜托龍門」,則是回到了現實,對閻都督這樣的主人和在場的賓客表示感謝。「今茲」就是今天、現在。「捧袂」就是捧起自己的衣袖來作揖,表示禮貌的動作。今天我捧起衣袖作揖,來向各位表示感謝。「喜托龍門」,很高興自己好像寄托在龍門一樣。「龍門」,當然就是指來到了閻都督這裡,登上了滕王閣。

「龍門」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有個說法,叫「鯉魚跳龍門」。其實,王勃背後暗含的就是「鯉魚跳龍門」的概念。「龍門」是一個地名,在今天山西省河津地區的黃河中。這個地方兩岸夾山,水流險急,常常會有老百姓看到「鯉魚跳龍門」的景象。老百姓覺得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成龍。今天我們再到龍門那個地方去,應該是看不到「鯉魚跳龍門」的景象了,但我個人感覺在古代這個景象是有的。古代的時候,黃河鯉魚應該比較多,魚要產卵的話,一定要到上游去,經歷千難萬險,衝破重重疾浪,到了產卵地,才會把魚卵產出來,然後再重新游回到黃河或者下游去。長江自從造了三峽大壩後,很多長江魚產卵的道路就被阻擋了,也導致了長江里生態出現失衡。我在國外的時候,看到三文魚沿著大河一路奔涌前進,即使遇到急流險灘也會用盡力量往上游,哪怕是跳起來,游到上游產卵地,才會產卵;如果游不到產卵地,它寧可把自己憋死,也不產卵。我估計古人看到的鯉魚跳龍門,就是鯉魚到了龍門,因為水流急湍,需要跳起來才能到達上游,所以就有了鯉魚奔騰的景象。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這句話也有兩個典故。「楊意」是楊得意。由於這是駢體文,所以不能說楊得意不逢,駢體文的形式是四六文,不能是五六文,駢四儷六。所以王勃就把楊得意中的「得」字去掉了,變成了「楊意不逢」。楊得意是誰呢?楊得意是漢武帝時代的人。他把司馬相如引薦給了漢武帝,司馬相如很有才華,為漢武帝做了不少事情,寫了很多東西。

(卓文君 圖片選自清代《百美新詠圖傳》)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大家都知道。司馬相如曾經窮困潦倒,但很有才華,善於彈琴。有一天晚上,司馬相如在成都彈琴的時候,被卓文君聽到了,她看到司馬相如一表人才,一下子就愛上了他。在古代,男女關係反而比較自由,中國的女人足不出戶,不能跟男人打交道,被休了或者做了寡婦,不能再嫁人,這是從宋朝才開始的狀態,是宋明理學的變態,才開始對女人要求越來越嚴。在漢唐時期,女人都是相對自由的。

卓文君是誰?卓文君也是個才女,她十七歲嫁人,一兩年後,第一個丈夫就去世了,她就變成了一個寡婦,回到了自己父親卓王孫身邊居住。卓王孫是很有錢的富豪巨賈,他不願意讓女兒嫁給司馬相如。於是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就私奔了,沒有了經濟來源,就只能當壚賣酒。

「撫凌雲而自惜」是什麼意思呢?司馬相如被舉薦給漢武帝後,獻給漢武帝一篇文章叫做《大人賦》。當時漢武帝在求仙問道,想要長生不老,《大人賦》是司馬相如為了討漢武帝歡心而寫的求仙不老的文詞。漢武帝看到這篇文章後,特別高興說:「飄飄有凌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閒意 。」「凌雲」就代表了《大人賦》,所以「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意思是如果司馬相如沒有遇到楊得意,司馬相如就算能寫《大人賦》,也只能撫摸著《大人賦》自憐自惜了,沒有機會為漢武帝效勞了。這裡王勃暗含了對自己的期許,即使沒人舉薦自己,自己的才能和文采埋沒人間,他也會珍惜自己的才華,不至於自暴自棄。

「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鍾期」,實際上也省了一個字,就是「鍾子期」。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大家很熟悉,俞伯牙的「俞」字跟我的「俞」是同一個「俞」,但我一點音樂天賦都沒有。俞伯牙在河邊彈琴,鍾子期看到了,就坐在邊上,俞伯牙彈一曲,鍾子期就說「巍巍乎若高山」;俞伯牙又彈另外一曲,鍾子期就說「洋洋乎若江河」。而高山江河,也就是高山流水,剛好是鍾子期彈琴時心中所想要表達的內容,於是兩個人成為了「知音」,「知音」一詞也是這麼來的。

俞伯牙既然遇到了鍾子期那麼懂音樂,那彈奏高山流水又有什麼好難為情的呢?當有人欣賞你的才華時,就應該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才華,沒什麼好難為情的。王勃的意思是,今天既然閻都督如此看重他,讓他寫《滕王閣序》,他還有什麼故意推脫、假裝難為情而不寫呢?我自然要把它寫出來,來報答你對我的看重和知遇之恩。

這一段並不是那麼長,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王勃對自己看法和期許:第一,表示自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但還是有志向的,要向終軍,班超,宗愨學習,儘管沒有他們那樣的機會,但也不會隨便放棄。第二,現在我要去做的事情,是要盡孝道,去陪伴我的父親,至於能不能當官,那是另外一回事。第三,向主賓表示感謝,覺得這些朋友,像「孟氏芳鄰」一樣,他自己「喜托龍門」。最後再次強調了自己一定會自憐自愛,不會自暴自棄,「撫凌雲而自惜」,「奏流水以何慚」。

(滕王閣)

嗚乎!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下面我們接著講《滕王閣序》的最後一段,也就是收尾。收尾主要表達兩層意思,第一層主要表達了「沒有不散的宴席」這樣的遺憾,還專門舉了「蘭亭」和「梓澤」兩個古代的例子;第二層就是把主賓們引出來賦詩,並再次向主賓表示感謝,這是這類應酬類文字的基本套路。王勃自己寫了《滕王閣序》,寫序的原因是,所有的主賓登臨滕王閣都要寫詩,編成一個集子,所以需要有「序」。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這已經變成了常用成語。「勝地」,當然就是「名勝之地」。美好的地方,是不會常常遇到的,在滕王閣這樣美好的地方聚會,是不會經常發生的。「盛筵難再」也很好理解,在滕王閣上大家開的宴會,這樣盛大的場面,以後很難再現了。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朱元璋在打敗了陳友諒後,就是在滕王閣上大宴群臣和將領的,今天我們在滕王閣也看不到任何這樣的影子。任何美好的盛宴、任何熱鬧的場面都是難以再次發生的。王勃發出了「美好的東西,其實不容易久留」的感慨和遺憾。

「蘭亭已矣,梓澤丘墟」,是對「盛宴難再」的舉例。裡面有兩個典故。「蘭亭」和「梓澤」都是地名。「蘭亭」大家會比較熟悉一點,因為我們很多人都學過王羲之寫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的第一段,就專門講了蘭亭的聚會,「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一直到「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來表明大家在蘭亭的集會。也正是有了以王羲之為首的文人學士的熱鬧聚會,才留下了《蘭亭集序》這樣一篇美文。

(浙江紹興蘭亭御碑亭)

《蘭亭集序》裡,也專門講到了人生美好的事情總是很容易過去,「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表達的都是差不多的意思。中國古代文人特別善於表達「美好的東西,不管多麼美好,都會轉瞬即逝,變成過眼煙雲」的感受。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是典型代表作:「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唐朝劉禹錫的《烏衣巷》也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有崔護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都是在表達美好的東西、輝煌的東西轉瞬即逝的遺憾,往事成煙,雨打風吹,滄海桑田。

這種萬事轉頭空的思想,整體上不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更多講究的是「精進」。它也不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講究的是「長生和成仙」。這種思想,更多的是佛家思想。佛教從漢朝引入到中國,經過了三國、南北朝,一直到唐朝,變得無比興盛,極大地影響了士大夫們的人生價值。佛教中一個最主要的概念,就是「空」的概念,一切都是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大家可以看到,在中國文人頭腦中,「一切美好的東西,不管是高樓大廈還是高官厚祿,可能迅速就會變成過眼煙雲」的感慨,是非常多的。「蘭亭已矣」,到今天蘭亭集會這麼熱鬧的盛宴早就沒有了。「已矣」,結束了。

(《金谷園圖》手卷局部,王詵(shēn),北宋畫家,和蘇軾是朋友。圖片來源於網絡。)

「梓澤」就是金谷園。西晉的時候,石崇是一個當時的大官、超級大富豪,也很有文才,但後來的結局非常悲慘。他為了表明自己非常富有,造了一個「金谷園」。據說金谷園的規模、形狀,甚至堪比秦始皇建的阿房宮,金谷園別稱就叫做「梓澤」。」梓澤丘墟」,就是當時如此繁華的、如此秀美的『梓澤』,現在也變成了一堆廢墟。

我們進一步講講「梓澤丘墟」中的石崇,因為石崇有好多故事。後面我們講到的潘岳和陸機,跟石崇或多或少也有點關係。晉朝的司馬家族篡奪了曹魏家族的皇權後,整個朝代完全是一種亂七八糟的狀態,就像受了詛咒一樣,互相殘殺。大家都知道「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其實遠遠不只「八」王,皇帝與王之間互相戰爭、互相討伐、互相屠殺。皇帝今天當,明天就被弄死了。其實皇帝和王,愛死不死,但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帶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貴族和士大夫,因為常常要表達到底忠於誰,很容易受到牽連。我們講到「竹林七賢」的時候,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就是因為不支持皇帝的一些行為,而被殺掉了。

但這種混亂和皇帝威嚴的喪失,也帶來了一些思想的活躍。我們現在說的「魏晉風度」——吃藥、喝酒、瀟灑聚會,也來自於晉朝。皇帝忙著鬥爭,絕對權力喪失掉了,下面的人就得到了相對的「自由度」,這個「自由度」倒不一定是思想上的自由。西晉的著名人物中,也沒有人有突破皇權的思想,但他們可以寫很多東西,互相聚會,變得很有個性,展示自己的才華。

一個絕對皇權統治的時代,會帶來自由思想的禁錮,皇權相對放鬆,就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自由,這就是魏晉有那麼多名士出現的原因。石崇在當時也被認為是名士,但他更多是有錢人。

石崇所留下來的故事主要有兩個。石崇做生意,做得非常大,很有錢,第一個故事,就是石崇和王愷爭豪鬥富的故事。當時的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也參與到鬥富中去,送給了王愷一棵珊瑚。皇帝大臣忙著鬥富,國家不亡往哪裡跑。王愷給石崇看這棵珊瑚,高兩尺以上,「枝柯扶疏,世罕其比」,石崇看的時候,剛好手裡拿了個鐵如意,噼里啪啦就把珊瑚打碎了。王愷覺得特別惋惜,認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寶貝,就罵石崇,「聲色甚厲」。石崇就說「不足恨,今還卿」,就命左右回家取了珊瑚樹,有三尺高的,有四尺高的,每一棵都光彩溢目,比王愷的要好看很多,王愷「惘然自失」。這是我們中學課本中都寫進去的故事——《石崇和王愷爭豪》。

第二個故事是一個所謂愛情故事。在西晉,司馬家族的皇帝輪流做,血雨腥風后總有人當上皇帝。在公元300年左右,當時的趙王司馬倫政變當上了皇帝。司馬倫寵幸的一個叫孫秀的人,是幫助司馬倫政變成功的人之一。孫秀從一個小吏,居然當上了大臣。這混蛋絕對是個小人,看上了石崇的寵妾,叫綠珠,要石崇把綠珠送給他。石崇非常愛綠珠,不肯送給他,這就得罪了孫秀。孫秀陷害石崇,把石崇給誅殺掉了,並且一滅三族,綠珠也跳樓而亡。杜牧的《金谷園》一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其中的墜樓人,指的就是綠珠。

在當時,這種「比富」一類的行為,好像成了一個正常狀態。但我覺得像石崇這樣的人,早晚都得出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也好,做「出頭椽子」必然被人盯上也好,反正結果不會好。他要是不這麼「比富」,能夠隱居低調,別這樣囂張、猖狂,應該不會落得這個下場。石崇有權有勢的時候,是非常猖狂的,在家裡請人吃飯,如果來的客人不喝酒,他就會把伺候客人的侍女給殺掉。有一次有個客人來了,堅決不喝酒,結果他連殺了三個侍女。這種狀態的人,人品其實也是很差的。他遇到了比他人品更糟糕的孫秀,就被孫秀給陷害了。說到孫秀,等會兒我們講到潘岳還會說到,潘岳也是被孫秀害死的,可以說孫秀是一個超級壞人。我們人生中,如果遇到一個超級小人,心地極陰暗,跟你較上勁了,日子真的不是特別好過。

「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我現在要在滕王閣跟大家告別了,把「贈言」就是序寫好,供大家批評指正。我非常有幸在這得到大家的恩准,參加了這麼偉大的宴會。這句話沒有典故,我們都快被典故弄瘋了。

「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是講自己;「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是對主賓說的。現在我們登高了,登高就要寫詩,「賦」就是創作,創作詩歌在古代一般說「賦詩」,比如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裡,就有「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現在大家登高寫詩,是對在座的諸位朋友寄予很大的希望,大家一起寫出好的詩歌來。

下面的兩句,也是一句對自己、一句對客人。「敢竭鄙懷(也有版本是『敢竭鄙誠』),恭疏短引」這句話也沒有典故,就是我竭儘自己的全力,把自己微薄的才能貢獻出來。「鄙」是卑微、淺陋的意思,「鄙懷」就是自己的胸懷,自己寫出的東西。「恭疏短引」,恭敬地寫下這篇短短的《滕王閣序》。其實不短,已經很長了。「短引」,有點拋磚引玉的意思。「疏」,在古代通常是臣子給皇帝上書,逐條陳述自己的意見,這裡是寫出、寫下的意思。我竭盡全力把自己微薄的才能貢獻出來,同時恭敬地寫下這麼一個序言,來拋磚引玉。

「一言均賦,四韻俱成」這句話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有的人解釋說這是王勃提到下面結尾這首詩,是如何寫成的:我再多說一點(一言),寫了下面八句詩——「四韻俱成」。但這樣的解釋有點不太對,前面剛說自己是「敢竭鄙懷」「恭疏短引」,又突然讚揚自己,一下子把四韻詩寫出來了。「韻」是什麼?寫詩歌的時候,尤其是七言詩,每兩句話為一韻。《滕王閣序》最後有一首詩,就是「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這首詩,剛好是八句四韻,所以大家認為這是王勃在講自己。但我更同意另外一種解釋,王勃在這裡是說:「各位不要吝嗇才華,趕快創作,貢獻自己的『一言』,作成四韻的詩歌」。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王勃寫過二三十篇序,有一半都有這樣的結尾。序,大部分都是應酬性作品,一般都不會流傳太廣,《滕王閣序》之所以流傳甚廣,是因為《滕王閣序》除了應酬性文字外,還有實在太多值得我們去記憶、去背誦的文字,實在是一篇好文字。有研究者專門查了王勃所寫的各種各樣的序,不少都有「一言均賦,四韻俱成」同樣的話語在裡面,都是在序言結尾的時候說「大家現在開始寫詩吧!」

比如他有一篇序叫做《江寧吳少府宅餞宴序》,有四句話叫「請開文囿,共瀉詞源。人賦一言,俱題四韻」,打開寫文章的思路,思如泉湧,美好的詞語像洪水一樣瀉下來。每個人都創作一首詩,「一言」相當於「一首詩」,「賦」就是「寫」,不是作為文體的「賦」(如《前赤壁賦》《後赤壁賦》),這裡的「賦」用作動詞,就是寫作、創作。「俱題四韻」,每個人都寫成四韻詩,也就是八句詩。有四韻詩,有六韻詩,六韻詩就是十二句的詩。

「人賦一言,俱題四韻」和「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意思差不多,把它倒過來讀就非常順了,就是「均賦一言,俱成四韻」,和「人賦一言,俱題四韻」就是一模一樣的意思了。這個解釋是對的,每個人都來創作一首詩,寫成四韻詩。

有的版本,比如《古文觀止》的選本,到此《滕王閣序》就全部結束了,但有的版本中還有最後兩句「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這句話涉及到兩個人,一個是潘岳,另一個是陸機。潘岳和陸機都是西晉時期著名的寫手,駢體文基本上就是在陸機和潘岳手中倡導完善起來的。駢體文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文詞華麗,典故運用多,我們從《滕王閣序》就看出來,所以這兩人就成為了「有才華」的代名詞。

為什麼說「潘江」「陸海」,而不說「潘岳」「陸機」呢?是因為南朝有一個人叫鍾嶸,他專門寫過一本書叫《詩品》,這本書我們在大學時候還讀過,可以算是中國詩歌評論第一書。在議論到陸機和潘岳文才的時候,鍾嶸說「陸才如海,潘才如江」,陸機和潘岳的才華,如江海一般滔滔不絕。王勃的意思是:請各位拿出潘岳和陸機的才能來,讓才華像江海一樣傾瀉出來。

(擲果盈車 圖片來源於網絡)

說到潘岳和陸機,我們也可以稍微講一講這兩個人。有個說法叫「貌若潘安」,形容長得俊美。潘安就是潘岳,民間通常叫潘安。潘岳是當時西晉名人中,容貌俊美、風度優雅的代表。他年輕時在路上駕車,不管是老年婦女還是青年婦女,都對他的相貌非常入迷,用水果往潘岳的車裡丟,把車丟滿了,所以有個成語,叫「擲果潘岳」或者「擲果盈車」。潘岳當時有個朋友叫左思,左思也是西晉著名的才子,字太沖,長得非常難看。他一看潘岳有這麼多女子愛慕和追捧,也學著潘岳到處遊逛,結果婦女們就向他吐唾沫,最後只能落荒而逃。左思就是寫了《三都賦》,造成洛陽紙貴的那個人。

潘岳儘管人長得美貌,文學才能也非常好,但實際上他的人品有瑕疵。潘岳跟石崇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們非常諂媚當時的實權者,叫賈謐。有一個成語叫「望塵而拜」,望著車開的塵土而揖拜,就是指潘岳和石崇為了討好賈謐,每次賈謐出行就在路邊等著,等賈謐路過後,他們望塵而拜。後來賈謐聽說後,就比較寵愛這兩個人,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最後兩個人都落得了「滅三族」的下場。

剛才講過,孫秀幫助司馬倫奪權成功,就把賈謐滅了,因為賈謐是上一個皇帝的親信。司馬倫成功後,孫秀就把石崇抓起來,「滅三族」。同時把潘岳也抓起來了,按說潘岳跟孫秀沒什麼仇恨關係,潘岳也沒有孫秀要搶的女人,為什麼還要把潘岳「滅三族」呢?一是因為潘岳和石崇走得太近,二是因為潘岳的父親當過孫秀的上司。潘岳當時很看不慣孫秀那種小人的為人處事,就常常鞭打孫秀。現在孫秀成了皇帝司馬倫的丞相,哪有不報仇的?就把潘岳也抓起來,結果潘岳一家也被誅滅三族。

所以,做人、處事真的是越低調、越不誇張越好。不管你多麼志得意滿,都不要去得罪其他人,哪怕在你看來一個沒有出息的人,或者一個小人,都不能去得罪。人世滄桑,風雲變幻,波詭雲譎,到最後我們都搞不清自己做的事情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陸機的故事比較簡單一點,但陸機後來也是被殺掉的。在西晉那個年代,很多人都不得善終,城頭變幻大王旗,投靠誰都有風險。陸機是陸遜的孫子。陸遜大家非常熟悉,夷陵之戰,陸遜帶領東吳的軍隊,是只有三十歲的年輕將才,火燒連營七百里,把劉備打得屁滾尿流。陸家是「世代將才」,陸機不光有將才,而且還有文采,所以史書評價他「少有奇才, 文章冠世」。他跟潘岳在同一個時代,但比潘岳要活得更久一點,當時陸機被司馬倫所欣賞,所以孫秀沒有加害他。

後來,司馬家族各個地方的王聯合起來,把司馬倫給幹掉了。陸機沒有因為這個被殺掉,又得到了成都王司馬穎的欣賞,就在司馬穎手下幹活。司馬家族殺來殺去,司馬穎就與另外幾個「司馬」聯合起來討伐在長沙的司馬乂,派陸機為大將。陸機感覺到這件事情風險很大,很兇險,幾次推辭,但司馬穎不允許,還是派過去了。結果他在前線打仗失利,有些恨陸機的人趁機到司馬穎面前說陸機的壞話,最後司馬穎聽信讒言,把陸機殺掉了。

司馬家族簡直就是中國文人和中國文明的噩夢。大家都非常喜歡司馬遷,不知道司馬遷這一族,跟司馬懿、司馬炎、司馬昭有沒有關係。(後來諮詢了劉勃老師,他說:有一點關係,是很遠的遠房親戚,春秋時候就分開了。《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是司馬懿的弟弟的後代。)司馬家族通過篡奪曹魏家族,成立了晉朝,也就是西晉。但司馬家族之間的打打殺殺,幾乎自己就把自己給「滅族」了。

除了打打殺殺,晉朝的皇帝也很弱智。大家都聽說過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晉惠帝是司馬炎的兒子,在深宮長大,完全不知民間疾苦。大臣向他報告說外面的老百姓沒有糧食吃,快被餓死了,結果他來了一句「為什麼不讓老百姓喝肉湯呢?」有這樣的統治者,王朝不完蛋沒有天理。在皇帝制度下面,如果上來一個昏庸的皇帝,因為沒有糾錯機制,全國老百姓就跟著一起遭殃。

我們剛才也講到了,整個晉朝因為統治者無能,也帶來了一種文化上的相對寬鬆,產生了一些著名的人物,比如這裡講到的潘岳和陸機,都是當時著名的文人。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也是在東晉時期產生的著名人物。

到此為止,我們把《滕王閣序》全部講完了。在《滕王閣序》後面,附了一首詩,今天和「序」是連在一起的。詩云:「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這首詩呼應了上面的「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的感慨。據說,在最早的《滕王閣序》中,這首詩並不在裡面,是後來王勃單獨寫的。王勃讓大家「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每個人都要寫一首四韻的詩,王勃自己也要寫,就有了這首詩。

這首詩大家都能夠讀懂。在江邊上的滕王閣里,曾經有過「佩玉鳴鸞」的歌舞聲,現在都沒了。「佩玉鳴鸞」是佩玉互相撞擊,發出像車上鈴鐺那樣清脆的聲音。「罷歌舞」就是熱鬧的歌舞已經沒了。早上,南浦雲從畫棟前飛過,晚上,西山雨似乎是珠簾捲起而來,白雲悠閒飄過去,把影子投射在清澈的潭水中,幾度春秋過去,物換星移, 「閣中帝子」李元嬰今天何在呢?在滕王閣的欄杆外面,長江(這裡應該指贛江)寂寞自在地流去,是非成敗,一切都是轉頭空啊。這首詩又讓我想起來《昆明大觀樓長聯》的最後幾句,跟這首詩的意境幾乎一模一樣:「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青霜。」

美好的事情、壯觀的事情、歷史上再偉大的事情都會過去,但我們的日常生活都還在繼續。只要我們活著,每一天的煙火氣,就是我們真實感情的投射。每一天跟我們親人的相處,就是我們在人間所得到的真實溫暖。讀讀這樣的古文,喝一杯小酒,跟家人聊聊天,和朋友談談心,在大自然中散散步,都是我們人間的美好。不管「閣中帝子」今天在哪裡,「長江」是不是「空自流」,我們的一生都不能白過,也不會白過。

(檻外長江空自流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對《滕王閣序》的講解到此為止,沒想到一下子就講了幾萬字。希望讀了我的講解後,大家能夠有所收穫。以後我還會再繼續講一些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古文,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