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醫藥的信心與實踐之「人參敗毒散」

神草商人 發佈 2024-04-29T05:14:27.497251+00:00

人參在當今華人中的人氣,及其在保健方面的神奇性,毋庸多言,或許稱凡有華人處,便有人參之蹤影,亦不為過。

人參在當今華人中的人氣,及其在保健方面的神奇性,毋庸多言,或許稱凡有華人處,便有人參之蹤影,亦不為過。人參這樣的影響力無疑是淵源有自,而非當代才有。人參自有功效,但能獲得如此的青睞,在華人的保健中擁有如此神奇的地位,顯然離不開其本身所具有的功效,所帶來的硬性實際效果,除此之外肯定還離不開文化上的建構。人參既是藥品,同時也是保健品,更是日常的消費品。它的影響也不僅僅局限於中國,還行銷於日韓等東亞世界。

人參溫補的功效深得體虛之人的喜愛。不過這種印象其實直到明末清初的江南才正式形成,距今並不久遠。那是一個灰暗的年代,皇帝怠政,宦官專權,朝臣沉迷黨爭,百姓民不聊生,連老天爺都對芸芸眾生極為苛刻,數次降下流傳廣泛的嚴重瘟疫。從16世紀中期開始,江南淮北一帶的「瘟熱病」便時時泛濫,將朝不保夕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徹底破壞。而江南各路名醫們,對於疾病的肆虐自然不能置之不理,就在此時,一種對抗瘟疫頗有療效的藥方「人參敗毒散」正式問世。這道敗毒散中包括了人參、姜活、柴胡、前胡、獨活、川穹、桔梗、茯苓等等成分,而且各味藥材的分量都是一錢,並不厚此薄彼。但為什麼偏偏人參最後成為了贏家?

這就和發明這藥方的醫生喻昌有關,在1588年發生的大瘟疫中,服用人參敗毒散的病人大多倖存,喻大夫此時就特別強調了藥方中人參的效用。他認為「饑饉兵荒之餘」,百姓們早已經是內虛久困,必定要依靠人參的力量,才能夠「驅邪」。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因為連年的災荒,多數百姓食不果腹,脾胃受到了嚴重的損傷。這個時候利用人參補足人的元氣再加以治理,自然事半功倍。到了崇禎十四年(1641年)大疫爆發時,病人身上許多都會發起毒癍,而使用人參調製的消癍藥往往能收到神功,「全活者多」。

可以說,這數次依賴於人參救治方平息的瘟疫,無疑是在潛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各階層的人民對人參「救命藥」意識的塑造。古代人口大規模減耗的主要原因,除了戰亂與饑荒,肯定要數令人聞之色變的瘟疫了。古代的醫療環境與技術差,加上人們沒有預防意識,只要突發瘟疫,往往是地域難控、肆虐傳播、傷亡無數。

典籍中有諸多關於瘟疫的記載。《山海經》中即描繪野獸「蜚」出現之時,天下會發生大瘟疫。宋朝便亦經歷過可怖的天花瘟疫,「嘉靖甲午年春,痘毒(天花)流行,病死十有八九。」

在沒有成熟疫苗和抗微生物藥品的古代,人們面對瘟疫就完全束手無策嗎?當然不是!明清時期屢屢爆發瘟疫,但都在我國傳統醫藥的力量下挺了過來。

明朝時,人口流動頻繁,瘟疫在多地都有爆發,五分之一的年數都有瘟疫的相關記錄。面對疾病的肆虐,醫者自然不能置之不理,紛紛對瘟熱病進行研究。人參敗毒散就是古代醫家所研製來應對瘟疫時的一劑良方。根據明末清初醫家喻昌在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所著《寓意草》中關於人參敗毒散的記載,古人發現用人參敗毒散的藥方,增加人參的用量,減少獨活、前胡用量,熬製服用,治療瘟疫效果很好。喻昌推此方為「治疫第一方」。

嘉靖己未(1559年)酷暑炎夏,江南和淮北一帶(今江浙滬、安徽等地)突然爆發疫情,瘟熱病肆虐,人人自危、民不聊生。患病者無數,老少弱殘放任家中,自生自滅,沒有患病的人則閉門不出。也有全家皆逃,但是路上不斷因感染而死。而有醫者以人參敗毒散一方,熬製給患者服用,均有效果,沒有一例失效的。

無獨有偶,在萬曆戊子己丑年(1589-1590年),再次爆發了疫情,疫區染病無算。有人早上染病,晚上去世,甚至全家都無一人倖免。在無情的瘟疫面前,人參敗毒散再次證明其效果優勢「凡服本方發表者,無不全活」。正是因為其強大的治療效果,明末清初醫家稱之為:逆流挽中。

有人說西醫的盡頭一定是中醫,而中醫的盡頭是玄學,這話說的可能不嚴謹,但是,自16世紀開始,西醫逐漸進入中國,然而此時的中醫已經在中國盛行幾千年了,我們也當之無愧的是世界人口大國,幾千年來在沒有西醫的時候,我們是依靠什麼生存下來的?是中醫吧?是中藥吧?其實中醫是最環保的,都是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東西,它才是我們血脈里的天人合一,是非常科學的理論,真的應該好好繼承、發展、探索下去,現在全世界都在對中醫感興趣,最後也越來越發現中醫才是根源,從無限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一定要重視中醫是絕對正確的事兒。

最後,引用張伯禮院士含淚說過的一句話:「希望疫情過後,大家不要忘記中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