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時代的諸族內附:高昌鍥氏的歸降與奠基

歷史觀鑑詞 發佈 2024-04-29T08:22:32.923956+00:00

族群融合是中國社會史的一個重要層面,研究中國近世家族的歷史,不僅必須著重漢人家族在其本土的榮枯與興衰,也應該注意少數民族家族在徙入中原後的適應與融合。

族群融合是中國社會史的一個重要層面,研究中國近世家族的歷史,不僅必須著重漢人家族在其本土的榮枯與興衰,也應該注意少數民族家族在徙入中原後的適應與融合。

蒙元時代是中國史上前所少見的民族大遷徙與混居的時代。元代內徙族類之繁,人數之多,遠勝前代。

畏兀兒人與蒙元政權

自族類的觀點言之,除去蒙古族外,尚有遼金時代已與漢族混居的契丹、女真、高麗等族,原住中原北邊與西邊的汪古、唐古、畏兀兒、哈剌魯、吐蕃等族,更有因蒙軍西征而東徙的中亞、西亞及東歐的各族移民。

據估計,內遷之蒙古、色目人約有四十萬戶、二百萬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三。這些數以百萬計的外族人士大多以中原、江南為家,與漢人雜居,有如元季儒者王禮(1314—1386)所說:

「於是西域之仕於中朝,學於南夏,樂江湖而忘鄉國者眾矣,歲久家成,日暮途遠,尚可屑屑乎首丘之義乎?」

這些外族人士對當時中土政治與社會環境的調適構成歷史上極為有趣的一頁。元朝族群政策之下,蒙古、色目居於漢人、南人之上,享受不少特權。

但是,個人政治地位之高低與文化調適之快慢則與其所屬種族及家庭背景具有密切的關聯。元朝色目各族中,畏兀兒人情形較為特殊。

畏兀兒即九世紀中西遷新疆高昌(哈剌火州)及北庭(別失八里)之回紇。畏兀兒人原屬突厥種,營遊牧生活,西遷之後卻改營城廓生活,並創造本族文字,文學及藝術,形成一種「合成式文明」,包擁能力頗強。

在各種突厥民族中最為突出,蒙元時代,畏兀兒人之政治地位、文化影響及漢化程度等方面皆甚特殊。

有如羅意果教授所云:「畏兀兒人與蒙古統治者之間維持著典型的共生關係。他們一方面為其主子擔任重要的政治與行政、經濟及文化的活動,另一方面得到保護與物質利益作為回饋」。

政治地位方面,由於畏兀兒人在西北諸國中歸附最早,因而「寵異冠諸國」,地位最高,同而在蒙元朝廷中受到重用,「自是有一材一藝者,畢效於朝」,「內侍禁近,外布行列」,為他族所不及。

文化方面,由於畏兀兒與蒙古語言相近,接觸較早,因而成為蒙古初起時之文化啟蒙者,有如俄國學者巴爾道所說:

蒙古最早之教師及文官皆為畏兀兒人,對蒙古文化之提升貢獻甚大。在漢化程度方面,畏兀兒人原來所受漢文化影響不大,缺少漢文士人,卻有水準頗高之本土世俗及佛教知識分子。

徙居中原後,畏兀人在各種色目人中更是漢化較快的一個族群。遷住中原的蒙古、色目家族中,系出畏兀兒的高昌氏無疑是較為突出而有趣的一個案例。

這一家族徒入中原之前早已位列突厥、回紇、畏兀兒國相階層而活躍於漠北及西域政壇之上長達五百餘年。

在其追隨蒙古進入中原以後,氏不僅躋身蒙古、色目統治階層,累代仕宣不絕,而且全面掌握漢族士大夫文化而成為當代最為崢嶸的科舉世家。

元亡之後,此家子孫又一度活躍於明朝、高麗及朝鮮的政壇之上。賀氏的歷史周然頗為特殊,但可以反映一個家族如何超越國家與文化藩籬而不斷自我調適以致長保貴顯。

高昌氏之先世

高昌氏為系出突厥、回紇及畏兀兒的世家。其家族奉暾欲谷為始祖。敏欲谷為突厥阿史德氏。阿史德與阿史那氏構成突厥汗國之核心「貴族氏族群」。

兩族相互聯姻。阿史那氏為突厥歷代可汗所自出,阿史德氏則世為后妃之族,也產生甚多輔政大臣。

突厥史學者薛宗正稱後東突厥汗國為「阿史那、阿史德二氏的聯合政權」,可見阿史德氏之重要性。

東突厥於貞觀四年(630)為唐所滅,十萬人歸順唐朝。唐朝安置突厥降戶於河套之南,設都督府治理之。

暾欲谷出生於中國,為隸屬都督府之降戶。永淳元年(682)暾欲谷輔佐骨咄祿(682——691)起兵反唐,建立後東突厥汗國(682—745),故為突厥復國功臣,拜斐羅莫賀達干。

後又為默啜(691—716)及毗伽(716—734)二可汗的重要輔佐,更為後者之岳父。1897年在庫倫東南發現的突厥魯尼文《暾欲谷碑》為其生前所撰,紀其一生功業,碑文生動自然。

唐人張說對暾欲谷之評價為:「暾欲谷深沉有謀,老而益智,李靖(571——649)、徐勛(594—669)之流也」。

李、徐二人為唐朝早期功臣,資兼文武。可見暾欲谷即在敵國人士心目中亦有極高的評價。事實上,敏欲谷不僅是突厥復國功臣與重要支柱,也是突厥最早的知識份子,「紀功文學的先驅者和代表作家」。

天寶四年(745)回鶻取代突厥而成為漠北霸主,突厥各部大多歸附,暾欲穀子孫亦是如此,「遂相回紇」,其家族之政治地位顯然未受統治民族的變化而有很大差異。

歐陽玄《高昌氏家傳》說:相傳敏欲谷初為國相,適當唐天寶(742—756)之際,唐以安史之亂,求回鶻援兵,敏欲谷與太子闕特勒率師與討安祿山有功,封太傅忠武王,進位司空,年百二十而終。

這段傳說顯然不符史實,第一,闕特勤(684—731)為突厥太子,非回鶻太子,且早已死於開元十九年(731),下距安史之亂二十餘年。

第二,收欲谷在開元四年(716)已七十餘歲,安史之亂發生時,如仍未死,則已一百一十歲,何能率師援唐?

而《家傳》稱其「年百二十而終」亦是不近常情,總之,暾欲穀子孫雖然「相回紇」,其本人則可能早已物化。

九世紀中葉,回鶻為酷戛斯擊潰,國人四散。主要一支西奔吐魯番盆地,在860年左右在其地建立新政權,即漢文中料中之西州(高昌)回鶻。

西州回鶻系以高昌為都城,北庭為駐夏之地。暾欲谷之裔顯然亦遷高昌,故稱「高昌煲氏」,仍為其國貴臣。

楔氏世系中斷約三百年。《高昌氏家傳》在暾欲谷之後提及之第一人為克直普爾,時已在933年西遼立國中亞並收西州回鶻為附庸之後。

克直普爾承襲為本國相·答剌罕(即達干),賜號阿大都督。由於當時西州回鶻已服屬於西遼,遼主授以有太師、大丞相、總管內外藏事,顯然主管其國財政。

克直普爾之子岳弼襲父職。岳弼有七子,次為亞思弼,其七為多和思。亞思弼之二子為他俚伽帖穆爾,亦作低俚伽普華,及岳璘帖穆爾(約1196—約1262),而多和思之子則為撤吉思。

他俚伽·帖穆爾年十六即襲國相、答剌罕。其時已是蒙古崛興漠北之時。總之,僅氏家族在突厥汗國、回鶻汗國及西州回鶻皆為核心統治家族之一。

其在漠北回鶻汗國的歷史雖然缺乏記載,但亦位列「國相」。可知此一家族在突厥民族各政權中始終屬於核心地位。

這種核心地位之保持固然與其家世原極滿貴有關,與其政治敏感性亦應不無關聯。俱氏對政治氣候變化的高度調適能力在蒙古興起時再度展現。

降附與奠基

十三世紀初蒙古崛興後,東征西討,滅國數十,在東西各國統治階層產生極大震撼。有的家族善於順從時勢,望風歸附,得以躋身大蒙古國的統治階層,有的則昧於大局,肆力頑抗,致遭滅門。

而且自成吉思汗時代起至忽必烈政權確立止,大蒙古國政治甚不穩定,皇室之中數度兄弟閱牆,互動干戈,帝係數變。

在此情勢之下,大臣貴族如不善觀時勢,巧於應變,殊不易長保其政治地位。

畏兀兒(高昌回鶻)之自動歸順乃是因應蒙古興起後的國際新情勢,而傻氏家族中之健俚伽帖穆爾即為此一重大國策之主謀者,畏兀兒自歸順西遼之後,西遼即在高昌派駐少監,負責徵收貢賦。

最後一任之少監擅作威福,對畏兀兒君臣多所凌侮,引起憎恨,導致畏遼關係之惡化。當時蒙古已滅畏兀兒東鄰乃蠻部,聲威日大。

畏兀國主亦都護巴爾術阿爾忒的斤乃決定殺少監而歸降蒙古。據《高昌氏家傳》說:

(巴爾尤)謀於低俚伽云:「計將安出?」化俚伽對曰:「能殺少監,挈吾眾歸大蒙古國,彼且震駭矣!」遂率眾圍少監,少監避兵於樓,升樓斬之,捽首樓下。

波斯文史料所記與《家傳》大體吻合,雖然未提及化俚伽之名,低俚伽顯然為此事之主謀與執行者,並因此功而受大賞,但不久因功招嫉,有人譖於亦都護,說他藏匿少監之珥珠,亦都護怒,他俚伽無以自明,遂亡附蒙古。

化俚伽之亡附蒙古顯然為單獨行事,與畏兀兒之正式歸附不同。亦都護之殺少監,事在1209年,當時與蒙古尚無直接接觸。

次年夏,成吉思汗(1206—1227)聞其事,遣使與之聯絡。而亦都護在1211年始親身人朝,正式歸附。

化俚伽之亡附當在此之前。當時,成吉思汗得此畏兀兒重臣亡附,甚為高興,賞賜極厚,「殆擬王者」。為此家族在大蒙古國的政治地位奠定基石。

他俚伽于歸附後不久即逝世,在大蒙古國並無事功,而其直系子孫亦未見於記載。傻氏在蒙元時代之政治地位是由其弟岳璘帖穆爾及從弟撒吉思所鞏固,岳璘帖穆爾及撒吉思早期之事業與甚多畏兀兒人頗為相似。

畏兀兒人因長於文字,故多擔任王傅,教導皇子皇孫,或任必闍赤(秘書),處理文書岳瑞「精偉兀書」,成吉思汗任其為佚木格斡赤斤(1168一?)之王傅,教導後者諸子。

撒吉思早年亦為鐵木格斡赤斤下之必閣赤領王傅亭。岳璘一生主要之身份為斡赤斤之家臣,而撒吉思早年亦是如此。

蒙古皇族、駙馬、功臣皆享有分地、分民與陪臣,但其勢力大小不一。斡赤斤為成吉思汗季弟,成吉思汗分封時,斡赤斤所得最多,是東道諸王——即成吉思汗諸弟—的領袖,影響力最大。

窩闊台汗(1229—1241)伐金時,斡赤斤率軍參戰。岳璘帖穆爾從斡赤斤鎮撫順天(河北保定)等路,可見他與斡赤斤關係之密切,撒吉思與斡赤斤家之關係更為明顯。

他於脫列哥那皇后(1242—1245)攝政時,為斡赤斤家族解決嫡庶之爭,使塔察兒得以繼承其祖之位,事後因功受命治理黑山以南,黑山即東興安嶺,此山南北皆為斡赤斤家族之分地,可見撒吉思具有斡赤斤家臣之身份。

1259年蒙哥(1251—1259)死,其弟忽必烈(1260—1294)、阿里不哥(?—1266)爭奪大汗之位,結果忽必烈得勝,大蒙古國之政治重心遂由漠北轉移至中原。

對蒙元統治階層而言,此次政爭成為許多家族命運的轉換點。不少家族因支持阿里不哥而遭到政治毀滅的悲劇,也有不少家庭因選邊正確,以致飛黃騰達。

由於撒吉思在政治上之機敏,假氏未在這次政爭中覆頂,而其政治地位得以在元朝延續。當時塔察兒為東道諸王之領袖,足以左右情勢。

但當政爭初起,塔察兒「首尾進退」,未決定支持忽必烈抑是阿里不哥。據說撒吉思聞之,馳見塔察兒,力陳:世祖寬仁神武,中外屬心,宜專意推裁,若猶豫不決,則失機非計也。

當時為忽必烈遊說塔察兒者不僅撒吉思一人。同為畏兀兒人之廉希憲(1231——1280)即為其中之一。

廉希憲為忽必烈之家臣,而撒吉思則為塔察兒之家臣,撒吉思的勸說應該影響較大,而塔察兒之支持為忽必烈爭得汗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撒吉思在忽必烈即位後獲得重賞並被任命為東京宜撫使,而東京正為塔察兒之勢力範圍,忽必烈任命他擔任此職,恐系利用他與塔察兒以前的主君與陪臣之關係。

撒吉思在忽必烈汗初年處理的另一件大事——李之亂——亦與其為塔察兒家臣身份有關。李(?一1262)系益都行省長官、江淮行省大都督,於中統三年(1262)叛元歸宋,對忽必烈政權產生極大之震撼。

自窩闊台汗時代以來,東道諸王在漢地之分地皆在山東,而益都更是塔察兒家族的分地。李班與塔察兒之間結納頗深,不僅是領主與陪臣之關係,而且是姻戚。

塔察兒為李之岳父。在此漢軍將領反元附宋事件中,塔察兒應不致支持李班,但李利用塔察兒威望以壯大聲勢,則不無可能。

故在此亂發生後,忽必烈即遣派撒吉思借諸王哈必赤征討。同年七月李瑞之亂平定後,撒吉思獲任山東大都督,料理善後,又遷轉為山東經略統軍二使兼益都路達魯花赤。

總之,自歸順蒙古到忽必烈初年,氏展現高度政治機敏,安然度過重大政治變更。化便伽先是洞燭國際情勢變化,勸說亦都護擺脫西遼控制,歸順蒙古。

繼則因功招嫉而搶先個別亡附蒙古,為其家族奠定在蒙古國的政治地位。岳璞及撤吉思之身份皆為斡赤斤之家臣,立下不少功勞。

忽必烈即位前後,撤吉思兩度為忽必烈化解危機,其身份遂由諸侯陪臣轉變為天子的封疆大吏,鞏固其家族在元朝的政治基礎。

不過在元朝建立時,岳璘似因年齡老邁,以致默默無聞,未能為忽必烈立功,以後其子在元朝之事業皆有賴於撒吉思之提攜。

鍥氏雖然在大蒙古國時代及忽必烈初年始終保持其政治地位,但是否已躋身統治階層核心家族之列?

大蒙古國時代統治階層系以皇族及重要蒙古勛臣家族為統治核心。忽必烈時代蒙古勛臣仍然位高權重,世享金紫。

此外,更由忽必烈之母唆魯忽帖尼(?一1252?)的「藩府舊臣」及忽必烈本人潛邸顧問組成的一個新的核心階層,包括蒙古札剌亦兒氏木華黎(1170—1223)家族、畏兀兒人孟速思(1206—1267)及廉氏家族。

這些家族與皇室本身形成一個最高的婚宦集團。與此一集團相比,俟氏顯然處於較為邊緣的地位。

參考文獻: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葛劍雄主編、吳松弟著《中國移民史》第4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高華《元代維吾爾哈剌魯資料輯錄》,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

程圖格《唐宋回鶻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羅賢佑《畏兀兒文化與蒙古杆國》,《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5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