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遺址現場論證會在陝西西安召開

中國文物報 發佈 2024-04-29T15:20:35.526583+00:00

2023年2月27日,太平遺址現場論證會在陝西西安灃東新城考古營地召開。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專業委員會主辦,陝西省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管理委員會協辦。


2023年2月27日,太平遺址現場論證會在陝西西安灃東新城考古營地召開。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專業委員會主辦,陝西省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管理委員會協辦。

會議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湖南大學、湖北大學、山西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陝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共同就太平遺址發掘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後續的工作計劃和研究以及保護利用等問題把脈論證。


27日上午,與會專家實地考察了太平遺址的發掘現場,就遺址的發掘情況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隨後參觀了考古基地出土文物展、文物庫房、修復中心等,併合影留念。


下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孫周勇院長主持會議,首先由太平遺址聯合考古隊隊長王小慶研究員匯報太平遺址2021年至2022年的考古工作情況,從遺址概況、發掘收穫、總結認識、保護展示等四個方面介紹目前的工作成果。


截至目前,太平遺址已完成50餘萬平方米的考古勘探,累計發掘面積4600平方米。確認這是一處大型的客省莊二期文化聚落遺址,由東西並列的兩個環壕構成,遺址面積不小於100萬平方米,年代約為距今4150-3700年。遺址內發現形式多樣的居住建築、少量墓葬和祭祀遺存、大量袋狀灰坑,出土了豐富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和玉器等遺物,其中,玉器、卜骨、葉形陶牌飾、合瓦形陶鈴等的發現,顯示出太平遺址應有一定的級別。在各類遺蹟中還浮選出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為了解先民對自然資源開發,以及生態環境變遷和人地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特別是小麥的發現打通了麥類植物東傳路線的關鍵節點。初步的考古工作顯示,太平遺址的文化內涵已經出現了以禮制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徵,與周邊同時期文化的密切聯繫表明太平遺址已經具備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輻輳之地,奠定了關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礎。



隨後,與會專家就太平遺址考古發掘成果進行學術論證,對太平遺址開展的考古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並形成一致意見:


第一,太平遺址經過環壕-居址-墓葬三位一體的系統發掘,出土遺物多樣,文化內涵豐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是迄今為止在關中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龍山時代環壕聚落遺址,為研究客省莊二期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填補了關中地區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空白,完善了關中自史前到歷史時期的縱向歷史脈絡。


第二,太平遺址考古工作科學有序。在考古工作過程中,勘探數位化、標準化,發掘規範化、精細化,充分考慮了多學科合作,較為全面地提取考古信息。同時,田野發掘、文物保護、科學研究與展示利用同步推進,是新時代考古工作的典範。


第三,太平遺址潛力巨大,建議制定長期而系統的考古工作規劃,在聚落考古理念指導下,有重點地持續展開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進一步深入核心區域全面了解遺址的情況,同時結合周邊聚落遺址群進行區域和跨區域研究,充分挖掘太平遺址的考古學價值。


第四,建議持續強化對考古出土資料的多學科合作研究,在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等方向進行深入的研究,豐富遺址內涵。


第五,建議充分考慮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問題,發掘和保護同步進行,切實加強土遺址保護,同時做好公眾考古工作,推動國家級遺址公園建設,傳承遺址文化內涵。


會議尾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新偉研究員總結髮言。太平遺址的發現激活了我們對沉寂多年的關中地區龍山文化的認識,其獨特的布局、高等級的建築與遺物表明龍山時代關中地區存在顯著的發展。來自各方的文化因素匯聚於此,顯示關中地區在風雲激盪的九州大地,作為樞紐,勾連四方,對於環嵩山地區第一個王朝的熔鑄而成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最後,孫周勇院長代表太平遺址聯合考古隊對專家的支持與肯定表達感謝,表示各單位都會吸取專家們的意見與建議,做好太平遺址今後的考古發掘工作。


執筆:太平遺址聯合考古隊


編輯 | 張小築 實習編輯 | 黃雪芮

覆審 | 馮朝暉

監製 | 李 讓

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