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代表西湖的景物很多,唯有它是歷代文人萬難割捨的

杭州市文史研究館 發佈 2024-04-29T16:05:58.040905+00:00

每年三月,青青楊柳,踏歌湖上,絕勝滿城煙絮,杭州人的山水情、故園情、離別情,就在這樣的無窮花柳中醞釀。柳樹是歷代文人最不能割捨的西湖景物,它是報春樹,也有「離別」和「鄉愁」的意象,正所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每年三月,青青楊柳,踏歌湖上,絕勝滿城煙絮,杭州人的山水情、故園情、離別情,就在這樣的無窮花柳中醞釀。



柳樹是歷代文人最不能割捨的西湖景物,它是報春樹,也有「離別」和「鄉愁」的意象,正所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唐代有賀知章《詠柳》,看柳芽在微風下生嫩,便脫口而出「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北宋,晏幾道醉解蘭舟,有「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之句。


到南宋,有陸游嘆「湖上新春柳,搖搖欲喚人」,徐俯春遊西湖「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還有「一溪煙柳萬絲垂」的愁無數,明朝莫思量。


明代有袁宏道寫白堤:「湖上由斷橋至蘇公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番趣味。」



一株柳樹,通常只有20~30歲壽命,但西湖柳樹因為融入了人文精神,而逐漸成為一個與西湖融為一體的意象,矗立鮮活千百年,深植於杭州的城市血脈之中,柳樹與荷花、與孤山、與斷橋一樣,都是西湖的靈魂精粹。


西湖植柳,在長慶二年(822)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之前就有了。白居易見西湖淤塞,農田乾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危害。後人誤傳「白堤」白居易所建造,但事實上,「白沙堤」在白居易來到杭州以前,就已經存在了。白居易也非常愛柳,有多首柳樹詩作傳世,以下這首是其中之一,簡潔明白,通俗易懂。


種柳三詠·其一

【唐】白居易

白頭種松桂,早晚見成林。

不及栽楊柳,明年便有陰。

春風為催促,副取老人心。


北宋蘇軾任杭州知州時,在疏通西湖、修築堤壩的同時,也栽種了許多柳樹,供行人來往,由此形成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和子由四首·其三·首夏官舍即事

【宋】蘇軾

安石榴花開最遲,絳裙深樹出幽菲。

吾廬想見無限好,客子倦遊胡不歸。

坐上一樽雖得滿,古來四事巧相違。

令人卻憶湖邊寺,垂柳陰陰晝掩扉。



這首詩創作於熙寧八年(1075)密州任上,詩人回憶杭州,最令人難忘的還是西湖垂柳依依的美景。


今天的「西湖十景」里,蘇堤春曉、柳浪聞鶯都直接和柳有關。而從柳浪聞鶯到雷峰夕照一路,亭子命名都帶「翠」字。這還是因為柳樹。宋人愛植樹,早前這些地方都曾是杭州城門邊,作為送行離別之所,都種有許多柳樹,柳葉青青,漫身翠色,因此有了亭子中的「翠」字。


迎風的柳絲是春意,是情絲,柳枝迎風高低,便將西湖的水韻、雲性、人情都激活了。「千絲柳影深遮岸」,正是無限風流。


柳樹看似柔弱素雅,又不失綺麗,歷史上也時常和「美人」聯繫在一起,白居易家有「楊柳小蠻腰」,一代名妓蘇小小埋葬西湖邊,生前也稱「柳色春藏蘇小家」。到千禧年間,杭州太平坊傳有位小名人尤姨,極美,一日倦靠在柳樹下嗑瓜子,美院師生外出寫生經過,帶隊教授看見尤姨,西湖邊也不去了,只叫趕快散開,各人速寫了「美人倚柳」圖。


今天,西湖柳更是杭州獨特的精神文化符號。每年3月,第一棵發芽的西湖柳樹,總會成為當天的新聞頭條——杭州的春天來了。2007年暖冬,柳樹提前兩個月發芽,有遊人看到柳芽居然欣喜地大喊「春天來了」。2016年的G20峰會時,二十萬米星星光,把西湖邊的柳樹全部勾邊,讓整個個西湖也構成了美麗舞台。



對於普通市民更不用說,西湖柳樹是身體和心靈一同歸處。春暖花開,三兩好友柳樹下閒坐品茗;中秋佳節,白堤楊柳紅燈籠,團圓之家可以在柳下設宴賞月;就連冬天,也有人愛拍殘荷配柳枝,稱那柳條是自然的「雨簾」。年年歲月,總有無窮樂趣。


杭州人和西湖柳更是雙向奔赴。


1988年8月8日,一場凌晨5點的大颱風,拔倒柳樹白堤123株,傾斜18株,只剩下獨獨一株依然屹立。「一定要救活它。」緊接著,十萬杭州人自發上街,扶起樹木。


而今,西湖邊的柳樹,很多已經隨著歲月流逝疊代,但我們依然能延續「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的美好與溫情。白堤在2002年、2005年和2009年相繼更換過患有病蟲害的柳樹。到現在,只有四株旱柳年齡超過一百歲。其中,最老的旱柳活了200多年,就是三潭印月那株古怪的柳樹。


我們為什麼依然熱愛西湖的柳樹?因為有柳樹,才是印象中的西湖。而那個印象中的西湖,臨堤台榭,畫船樓閣,十里荷花,四山晴翠,續存的是杭州的靈氣和居民的幸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