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既非來自西羌也非來自東夷,而是源於北方,與黃帝有共同淵源

萬物史話 發佈 2024-04-29T16:51:29.784507+00:00

文/葉林生夏族不當是族稱。大約因為這民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夏王朝,所世遂以「夏」稱其族。夏族到底是古代哪一個部族?歷來多有異說,舉出數例:禹為夏族宗神,實際是由先為羌族西戎(其族自稱羌、被稱戎)中的九州之戎的宗神來的,故稱「戎禹」。

文/葉林生


夏族不當是族稱。大約因為這民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夏王朝,所世遂以「夏」稱其族。夏族到底是古代哪一個部族?歷來多有異說,舉出數例:


禹為夏族宗神,實際是由先為羌族西戎(其族自稱羌、被稱戎)中的九州之戎的宗神來的,故稱「戎禹」。禹這一族作為羌族的九州之戎中的一支……形成為後來建立了夏王朝的夏族。


鯀、禹、啟都原為北方河套地區的阿爾泰人。


「禹敷下土方」……余意「土方」當即卜辭中所常見之敵國名土方……土方之疆域當在今山西北部,或包頭附近也。是則土方當即儼狁之一大族。儼狁於《詩》稱朔方,金文「不其簋"又稱馭方。朔、馭、土古音均在魚部,則所謂土方當即朔方、馭方。知此,則所謂土方即是夏民族,夏字古音亦在魚部,夏、土、朔、馭一也。


夏族本為東夷族的一支。


夏部族原是古老的黃帝族的後裔,到了鯀和禹的時期,在今嵩山地區形成為一個強大的部族。


對於夏部族的族源問題,范文瀾、楊向奎、金景芳等先生都有論述,不一一列舉。我們舉出這五例,大致可歸納為四種意見,一是羌族說,二是北狄說,三是東夷說,四是中原說,那麼,以鯀禹為宗神的夏人到底源於哪個部族呢?


我們先來談談夏與羌族的關係。這個問題可從幾方面考察:


其一,以往,一些學者過分地輕信了《國語》中黃帝是姬姓之祖的說法,而夏后氏「禘黃帝」,必與周同源。其實,這是誤解,我的研究證明,黃帝本與姬姓無關。事實上.姬姓的晉人附會出黃帝為姬姓之祖的「新說」,或源於對夏后氏的文化認同,夏與周本不同源。


學者研究表明,周是羌族的一支,朱紹侯先生指出:從原始社會婚姻形態演變規律看,都是由族內群婚變成部落內的族外群婚。周的可追朔的第一女始祖是姜嫄,即是羌人,周族與羌族組成了族外婚的婚姻集團,周族必起源於羌族。


由西周時的周人的幾首《詩》看,周人對禹的傳說只是泛泛而談,或說南山為禹所甸,或說梁山為禹所甸,或說豐水東注之地是「禹績」,或說「四方」是禹所辟。其時的禹,對周人似頗為隔膜,似有「說故事」或「道聽塗說」的味道。足見周人對夏人、對夏人之宗神禹並不了解或所知不多,遠不如說稷、說四岳那樣清晰。可推斷,夏不源於羌。


其二,夏之宗神禹與羌人之祖的四岳未見有親疏關係。直到春秋之世,姜姓各國只認四岳為祖,從不及其他。四岳無論是神還是人,在古代傳說中,先為堯舜之佐,繼又為禹之佐,未見其與禹有任何特殊關係。事實上,《尚書·堯典》中,四岳與舜的關係倒更為緊密。到《夏書》中,四岳之名則不見了。虞、夏之書雖為後人附益,但表明古人並不以禹與四岳相關,也可表明夏並不出於羌。古代傳說中,將禹與羌聯繫起來的當是漢人。「大禹出於西羌」見於《新語》;禹「家於西羌」見於《吳越春秋》;「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見於《蜀王本紀》。這類說法不見於漢代之先,是禹人格化之後的附會之說,不能作為依據。


其三,由夏、周、羌的圖騰考察,夏也不當源於羌族。《說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說羌是西戎的「牧羊人」,無疑是附會,羌只是族名,但與羊確有關,有學者說,「羊是羌人的圖騰」。另有學者說:「羌族的圖騰主要是羊"。周人也有自己的圖騰,主要是蛙。夏族的圖騰是什麼呢?《說文》云:「禹,蟲也,從蟲,象形。」禹如何與蟲有了瓜葛?實際上,《說文》之釋並不誤,所謂蟲,本是圖騰,中國古代,許多動物都以蟲名,老虎稱「大蟲」,蛇稱長蟲。禹所象形之蟲則是龍。夏人以禹為宗神,源於龍圖騰。《山海經·海內經》郭璞注引《歸藏·開筮》云:「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也。」鯀化黃龍,可知夏確以龍為圖騰。


考古挖掘的史料也證明了這個事實。作為夏人圖騰的龍,首先是在遼西發現的,距今已5000餘年,考古界稱為玉豬龍。蘇秉琦先生說:「千萬不要小看這玉豬龍,它關係到龍的起源的問題!"又說「代表龍的傳人的圖騰卻發現於燕山北麓的遼西。」位於晉南的陶寺文化遺址中,早期的大墓每墓都有一件彩繪蟠龍的陶盤。對此,劉起釪先生說:「顯然是夏族部落崇奉龍為神物(最早當為圖騰)的原始標誌。」這樣,我們可以知道,夏人確以龍為圖騰,與羌人、周人的圖騰不同,夏人當不屬於羌族集團。


其四,認為夏周同源學者往往引《詩》、《書》之說,以為周人多稱「夏」,自稱「有夏",必為夏族之分支。這其實是誤解。《詩》、《書》中,周人引史為鑑,往往夏、殷並出,「有夏」實未作自稱。更重要的是,到周代,夏則作為一種文化概念、文化區域,專指文明程度而言,諸如周人說「肇我時夏」並非指以「夏族」的繼承者自居。


總而言之,夏族並不出於羌人集團。


我們再來看看夏與東夷集團的關係。我以為,禹、夏與東夷族確有著密切關係,但論其氏族淵源,又並不出於東夷。因此,論述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


從傳說資料看,夏與東夷淵源深厚:


其一、堯、舜、禹禪讓之說雖為戰國時儒墨之附會,但此說實非無因而起,而本於原始宗教和神話傳說,則東夷之堯、舜與夏之宗神禹既有神職之聯繫(都是社神),又有地域之聯繫。


其二、《左傳·哀公元年》云:「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其斟尋,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任牧正。其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這是講夏王少康的傳說。有仍即以太昊為宗神的任姓,屬風姓集團,任、仍、緡相通。則夏後相之妻為東夷人,故逃奔有仍、有虞,有虞之君又以二女為少康之妻。我們雖不能斷言夏為東夷族,但由少康的這段經歷看,夏人與東夷之關係應是十分密切的,夏人與東夷族早有交往、融合,且有婚姻關係。


其三、夏族另一個宗神鯀也與東夷有密切關係。《山海經·南次二經》郭璞注「羽山」云:「今東海祝其縣西南有羽山,即鯀所殛處。」元人蔡沈在《堯典》「殛鯀於羽山」句下註:「羽山,東裔之山,即徐之蒙羽。」這是否應當相信,另作別論。事實上,鯀為神,後人把他們人格化,指實一些地名。但是,將鯀所殛之地都附會於東夷之地,也可從側面反映夏族所興之地與東夷鄰近,其與東夷族關係密切。


既與東夷關係如此密切,又何以說夏不是東夷族成員呢?最根本的是圖騰崇拜的不同,東夷的圖騰是鳥,這已為學界所共認;而夏人的圖騰是龍,這也沒有疑問。說明夏與東夷氏族淵源不同。


我以為,夏族應淵源於北方的戎狄族,與黃帝有共同的氏族淵源。


其一、由傳說資料看,夏之宗神鯀與黃帝有「血緣」之親,黃帝之「後代」大抵也透露了他們的氏族淵源。我們不妨再引錄數例:


《山海經·海內經》云:「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帝顓頊。」


《大荒北經》云:「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


《大荒西經》云:「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山海經》中,還有黃帝生海神之說,凡五例。我們先將鯀的問題放下,從總體上考察一下。所謂生顓頊云云,是北狄和東夷融合之後的說法,其餘兩例皆雲黃帝生白犬、犬戎、北狄。黃帝與犬戎、北狄之關係極深,是無疑的。黃帝當為北方部族的生殖神。傳說中「夏后氏禘黃帝」,夏族以黃帝為感生帝,則黃帝生鯀之說,表明夏宗神鯀亦當源於北方戎狄族。


其二、由史料分析,夏也當源於北方戎狄族。《史記·匈奴列傳》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此句出於嚴肅的史書。但恕我直言,大約太史公由大漢族主義的立場出發,以為周邊民族皆出於中原王朝,所以才說「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由文句分析,匈奴在唐、虞以上即稱山戎、獫狁,則必在夏王朝之先即存在,何以又稱其為夏之後人呢?後之學者不察其漏洞,只順著「夏后氏苗裔」一句話去穿鑿,《史記索隱》引張宴之說曰:「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樂產《括地譜》云:「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葷粥妻桀之從妾,避居北野。"又引服虔云:「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這些說法頗為混亂。《史記》明說唐虞之前即存在,何能是夏桀之子?服虔明說「堯時為葷粥」,又何能是夏之苗裔?所以,透過《史記》文字之表層,我們即可知道,不是匈奴為夏之苗裔,而是說夏出於匈奴(亦即葷粥、獫狁)。夏之亡,部眾或有逃入匈奴者,但推其源,蓋因本與匈奴有氏族之淵源也。總之,考之史,夏族當源於北方。


其三、由學者的研究看,雖有多種說法,但我以為,本節開頭部分所引的郭沫若之說較近實際,郭說,夏民族即所謂土方。此外,本世紀四十年代,楊向奎先生以為「夏民族起源於東方」。范文瀾先生在六十年代中期認為夏族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族一部分入山東境,與夷族雜居,相互影響自東向西發展,他的一支後裔鯀、禹在嵩山成立大部落。」這些說法也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綜合學者的研究成果,我以為,夏族源於北方,一部分向南與東夷族雜居,文化上互相吸收,並有婚姻關係。另一部分由山西北部南進。與東夷族淵源極深的一部隨東夷有虞氏由東向西發展,在伊洛流域建立了夏王朝。


其四、從考古學的角度看,夏代的遺址一直是個謎,以致海內外許多學者懷疑夏的存在。70年代,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晉南東下馮遺址、陶寺遺址的挖掘,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夏文化遺存。我們似應注意一個事實,考古報告說,山西南部「陶寺類型文化的時代應從公元前25世紀延續到公元前18世紀」,就是說其上限應早於公元前1900年,其下限不應晚於公元前1500年。而晉南東下馮類型「一般在年代上比河南二里頭相同類型稍偏晚」,這又表明,河南的夏文化又早於晉南的東下馮類型。對於這種早晚的交替現象,我以為,以單線發展的思維邏輯很難解釋。就是說,夏人是由山西向河南發展,還是由東向西發展,先由山東河南再到山西,我們認為堅持任何一端都不能反映歷史的真相。因這個問題關係到整個華夏文明的起源,我們留待以後再去探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