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長江中游史前文化實證我國五千年文明史

長江日報 發佈 2024-04-29T16:58:54.932463+00:00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2日訊(記者萬建輝)「長江中游是史前文化較為發達、文化內涵頗具特色的區域,其豐富的考古發現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2日訊(記者萬建輝)「長江中游是史前文化較為發達、文化內涵頗具特色的區域,其豐富的考古發現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2022湖北考古業務成果交流會」日前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召開,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十多家科研機構、高校以及湖北各市、州文博機構的考古工作者170餘人參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在交流會期間作了一場面向公眾的講座,題為《長江中游地區的文明化進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主講長江中游地區的文明化進程。

王巍說,長江中游地區經歷了同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地區大體同步而又具有自身特點的文明化進程,即萬年奠基、七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進入、四千一百年轉型、三千六百年融入(中原引領,王國文明格局中)。

長江中游地區在同周邊其他區域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距今五千年前後,長江中游史前文化構成早期中華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從多元起源到一體化偉大進程的深度參與和積極貢獻者。

具體來說,長江中游文明農業的萌芽體現在湖南玉蟾岩遺址,那裡發現了距今一萬六千年的陶器,出土了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刷新了人類最早栽培水稻的歷史紀錄。

文博考古界人士聽王巍主講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

長江中游文明的奠基,在湖南北部的彭頭山文化和鄂西山地與江漢平原交接地帶的城背溪文化;起源,在湘西的高廟文化和湘北洞庭湖地區的湯家崗文化;文明化進程加速,在長江中游西段兩岸地區的大溪文化和湖北京山的油子嶺文化。

王巍說,距今六千年左右開始,長江中游的文明中心由澧陽平原轉移至江漢平原,石家河遺址成為長江中游區域文明的中心。長江中游區域文明鼎盛,在江漢平原的屈家嶺文化;文明的轉型,在位於江漢平原的後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之後,在本區域文明繼續發展的同時,長江中游區域文明逐步融入中原王朝文明。

講座現場。

長江中游文明化的進程並不晚,但仍缺少如高等級建築這樣的實物證明,還需要繼續求索。王巍表示,在湖北,要解決中華文明夏商周時段文明發展進程的重大課題,要關注長江中游當地文明進程何時開始轉入以中原文化為引領,要關注如後石家河文化、盤龍城遺址王家嘴地點中具有二里頭文化下層特點的遺存。此外,商王朝對長江中游的經略和對長江中遊資源的控制,要關注盤龍城、郭元咀的青銅冶煉與鑄造,銅容器鑄造遺存的發現尤其重要。還要尋找曾國之外其他封國的蹤跡,揭示楚文化何以興起以及禮制在諸侯國以外區域的實施,這些問題都可能通過考古作出解答。

中華民族是何時形成的,是否具有五千年歷史?王巍提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施二十年,到目前的考古成果,可以證實中華民族五千年並非虛言。這裡有一個文明形成的標誌、標準的問題,以往中國考古界以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的出現,作為文明產生的標準,這是西方以古埃及、兩河流域考古為基礎提出的標準。

中國考古界在實踐中發現,中華文明有自身發展的特點,不能套用西方的標準。如果以西方的標準,中美洲瑪雅文明王權非常發達,有金字塔,但並沒有冶金術;南美印加文明也很輝煌,但沒有文字,那豈不是都不能算作文明。王巍說:「概括符合中國文明發展實際的標準,應該是生產發展,出現城市;社會分化,出現階級;權力出現,王權和國家產生;國家出現,是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