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多項空白!最早遺址距今約1.32萬年

海報新聞 發佈 2024-04-29T17:56:56.671120+00:00

張榮墓前室(由南向北)臨淄南馬坊一號車馬坑局部 平度三埠李家遺址西周時期骨器加工作坊中廢棄的骨料、卜骨。

張榮墓前室(由南向北)臨淄南馬坊一號車馬坑局部 平度三埠李家遺址西周時期骨器加工作坊中廢棄的骨料、卜骨。

3月1日下午,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2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它們分別是: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平度市三埠李家遺址、臨淄區南馬坊戰國大墓、濟南元代張榮家族墓地和威海「靖遠」艦遺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調查。

新黃河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此次2022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是山東自2017年開始後的第七次年度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入選項目是從山東2022年進行的眾多考古發掘項目中評選而出,這些入選項目從距今1.32萬年左右的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到近代的威海「靖遠」艦遺址,持續時間長、特點突出,填補多項考古空白。

臨淄趙家徐姚遺址:東亞地區出土早期陶片數量最多

臨淄趙家徐姚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晏嬰路以南,莊岳路以東。遺址北距齊國故城遺址約5千米,東北距後李遺址約4.2千米,南距淄河約1.2千米。

此次發掘最主要的收穫就是在發掘區西側K21第10層發現了大量的舊新過渡階段遺存。遺址核心區域總面積約400平方米,平面近圓形,遺址兩側有水流活動沖刷形成的淺溝。

遺址距今1.32萬年左右,年代框架明確,所處節點關鍵,正處於晚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氣候頻繁波動時期,為建立魯北地區這一時期的地層編年體系及當時古環境的復原提供重要依據。該遺址發現的早期陶片是中國北方地區出土陶器年代最早的遺址之一,也是東亞地區出土早期陶片數量最多的遺址。同時該遺址出土的夾炭陶反映出該遺址是中國早期制陶工藝最為成熟的遺址之一,對研究中國早期陶器起源影響深遠。

平度市三埠李家遺址:首次發現魯東地區西周早期聚落中的骨器加工作坊

三埠李家遺址位於平度新河鎮三埠李家村東北方向,坐落於一處低矮丘陵的北麓,臨靠淄陽河。2021年7月-2023年1月,為配合新建濰煙高鐵平度站修建和206國道改建工作,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平度市博物館對施工範圍內占壓的遺址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發現了面積較大、內涵豐富的從商末周初延續到戰國晚期的文化遺存,該遺址的發掘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發現一處規模大、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的商末周初至春秋時期聚落。聚落中發現有房址、墓葬、殉牲坑等遺蹟單元。陶器有典型中原商周文化的灰陶繩紋鬲、簋和當地土著風格的素麵鬲兩種風格並存,早期遺存帶有珍珠門文化色彩。

第二,首次發現魯東地區西周早期聚落中的骨器加工作坊。發現了一些規模較小的、帶圓形柱洞的骨器加工作坊,並集中出土154件/套骨角質文物和骨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骨料,作坊內還發現了西周時期的「三聯鑽」卜骨。

第三,集中發現了一批埋葬於灰坑中的人類骸骨,從灰坑葬中發現的擺放整齊的難產母女以及有簡單隨葬品的案例來看,灰坑葬可能是該地區西周時期聚落中非正常死亡人群遺體進行處理的特殊方式。

第四,發現功能區分布清晰的齊國聚落遺存。聚落遺存由圍壕、窖藏坑等功能區構成。圍壕呈東北-西南方向,方形,南北直線距離約160米。圍壕的東側發現數量較多的窖藏坑,並於附近發現戰國時期齊國陶量一組。窖藏坑東側分布有一處戰國墓葬群。

第五,發現特殊喪葬習俗的戰國墓葬區。墓群中集中在棺槨二層台上或墓壙東南角填土出現隨葬祭祀死者的陶盆、陶罐組合和豬頭骨的現象,陶盆底部中常能見到獸骨、魚骨。這種呈規制、批量出現的特殊案例,在山東地區的戰國墓葬群中尚屬首次發現。葬式主要為仰身直肢葬,也有少量的下肢屈曲嚴重的蹲踞式屈肢葬。

第六,發現帶地名戳印的戰國陶量。戰國遺址中發現整套陶量,包括帶把陶量6件、無把陶量1件、陶區1件。其中一件陶量戳印地名「戴丘」,為首次考古發現。

臨淄區南馬坊戰國大墓:目前山東地區發掘的規模最大的車馬坑

南馬坊大墓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北距臨淄齊國故城約2千米。2022年2月至11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墓及其附屬的兩座大型車馬坑進行了發掘,獲得一批重要考古發現。

南馬坊大墓平面形狀呈「甲」字形,由墓道、墓室、槨室、陪葬坑等部分構成,現存墓口南北長約33.6米,東西寬約33.2米,總面積1300餘平方米。墓室四壁由寬約3.3-4.2米的夯土構築,首次發現了加固墓壁的生土垛子,壁面經反覆修整塗抹,大面積鋪掛葦席,並環飾彩繪牆帷,體現了「大象其生以送其死」的喪葬觀念,深化了對齊國墓葬建造過程和裝飾藝術的認識。在墓室填土中清理出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木結構帷帳以及大量安裝木柲的青銅兵器和工具,為研究齊國的喪葬儀節、建築形態以及手工業生產技術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在南馬坊大墓北部和東部約25米處各發現一座長方形大型車馬坑。其中一號車馬坑東西長56米,南北寬4.1米,目前已清理車4輛,馬10匹;二號車馬坑南北殘長24.5米,東西寬4.2米,共清理車7輛,馬16匹。這是目前山東地區發掘的規模最大的車馬坑,在全國範圍內亦屬罕見。

臨淄區南馬坊大墓規模宏大、精心設計、建造考究、裝飾華美,是目前山東地區正式發掘的規模最大的商周時期墓葬。

濟南元代張榮家族墓地:目前全國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的元代墓葬

元代濟南王張榮家族墓地位於歷城區章靈丘村北部,2021年10月-2022年9月,濟南市考古研究院發掘。

張榮家族墓地是山東迄今發現的級別最高、陵園附屬物最多、一次性出土文字資料最豐富的元代墓地。

張榮墓是目前全國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的元代墓葬,其前後雙門樓、八墓室的結構為國內元代墓葬首次發現。其後門樓和M79門樓墨書「堂號」的斗形匾亦極為罕見。

發現一些重要遺蹟現象:M49、M50在墓道中設置壁龕,尤其M49壁龕內埋葬人骨的現象在山東元墓中首次發現,全國亦為罕見;還發現有明堂遺蹟。

墓地明顯經過規劃,對研究元代漢人、尤其是王侯家族的墓地選擇及布局、墓葬形制選擇、隨葬器物、墓上設施等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研究以張榮為代表的漢人世侯家族的興衰演變提供了重要材料。

出土瓷器種類繁多,含鈞窯、龍泉、磁州、景德鎮等多個窯系,對南宋和元代瓷器研究有重要意義。同時,為研究元代喪葬用瓷和貿易交流提供了新材料。其中元青花是濟南首次發掘出土。

山東威海「靖遠」艦遺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調查:發現迄今為止水下考古口徑最大的炮彈

威海是甲午戰爭終戰之地,為探明威海灣甲午沉艦現況,2022年8月-10月下旬,省水下考古中心聯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威海地方文博機構開展了「靖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本次發掘共出水各類文物201件,以銅製品最多,鐵製品和木製品多為船體構件,皮革製品為鞋墊、膠墊。出水的彈藥、瓷質洗涮盆、鍋爐耐火磚、舷窗框等文物與其姊妹艦「致遠」艦遺址一致,其中兩箱完整的哈乞開司37毫米炮彈亦為國內首次發現。在TG2中還發現了4枚電發火管,據記載,北洋海軍只有「致遠」「靖遠」裝備了使用電發火管的電控火炮齊射系統;在TG3中發現了210毫米克虜伯炮彈1枚,是迄今為止水下考古發現口徑最大的炮彈。通過以上關鍵出水文物並結合歷史資料分析可基本確認其為北洋海軍「靖遠」艦。(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錢歡青)

●相關新聞

山東考古博物館有望明年對外開放

新黃河記者從3月1日舉行的2022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3年,山東將重點實施山東考古博物館建設,「爭取明年對外開放」。

2023年,山東將繼續抓好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組織開展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評定工作,到2025年實現20個省級以上考古遺址公園對公眾開放。(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錢歡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