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之門 ——觀齊白石畫展,感創造力源泉

新湖南 發佈 2024-04-30T03:53:55.895194+00:00

魏穎2023年1月10日--4月10日,湖南美術館舉辦「客中月光照家山」,不僅展出了北京畫院珍藏的齊白石繪畫、書法、篆刻等140餘件原作精品,還開闢了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

魏穎

2023年1月10日--4月10日,湖南美術館舉辦「客中月光照家山」,不僅展出了北京畫院珍藏的齊白石繪畫、書法、篆刻等140餘件原作精品,還開闢了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沉浸展提取齊白石繪畫藝術的精華,通過AR數位技術立體呈現,觀眾仿佛置身在齊白石的藝術世界中,體驗竹影婆娑、魚蝦游弋、雛雞嬉戲。隨著影像循序漸進的變化,齊白石筆下的一幅幅絢麗多彩、充滿動感的春夏秋冬的畫卷輪番上陣,令觀眾嘆為觀止。

齊白石(1864-1957),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一個貧苦家庭,早年做「粗木作」,後拜雕花木匠為師,改為「細木作」。少年時代的齊白石家裡窮得買不起油,夜裡就點燃松枝讀書學畫。同一些藝術家相比,齊白石走上藝術道路比較獨特,他沒有任何家庭背景,也沒有受過正規的科班教育,屬於典型的白手起家,自學成才。像黃賓虹、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豐子愷等藝術家,他們多有深厚的家學淵源,自幼受過良好教育,有的出國留學,有的得遇名師指點,很快進入上流藝術圈子。齊白石迥然於這些藝術家,幾乎完全是靠自我摸索,勤奮自修,終成獨樹一幟的藝術大匠。

難道齊白石的成功純粹是天賦異稟嗎?其非凡創造力源泉何在?特別是,他何以能在耄耋之年仍保持旺盛的創造力,將其藝術提升到爐火純青的化境?此次展覽不僅讓齊白石的精彩紛呈的墨寶真跡在湖南美術館登堂亮相,而且通過動畫片,沉浸展等方式生動表現了齊白石的藝術世界,介紹了齊白石從一位鄉村木工成長為藝術大匠的勵志歷程。

一、 創造,是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齊白石畫的蝦已走進千家萬戶,在很多家庭的洗臉盆、搪瓷缸、湯碗,還有各式各樣的擺件上都有齊白石的蝦。齊白石畫的蝦妙不可言,其透明的質感和靈動的姿態堪稱獨步,曾有朋友問齊白石,為什麼蝦子畫得這麼像,是向誰學的呢?齊白石回答說:「家園小池水清見底,常看蝦游,變動無窮,不獨專能似。余既畫此以後,人或能似,未畫以前不聞有也。」齊白石的家鄉,山清水秀,尤其是杏子塢、星斗塘一帶,塘連著塘,活蹦亂跳的小蝦隨處可見。齊白石從小便在池塘、禾田裡和蝦子玩耍,蝦子的一舉一動,一須一爪,齊白石都瞭然於心,胸中有「蝦」,師法造化,才使齊白石成為畫蝦的高手。

在畫蝦的筆墨生涯中,齊白石悟出要描繪蝦子的動態之美不能單單追求形似,還需要形神兼備。展覽以動畫片的形式直觀表現了齊白石的畫蝦三變——從起初畫蝦的重在形似,到六十歲以後蝦子的用墨濃淡變化,精神氣足,到八十歲以後,齊白石筆下的蝦子筆墨更加精煉,以一筆濃墨點蝦頭,形神俱似。展覽還特意將齊白石27歲畫的蝦與他88歲畫的蝦陳列在一處,讓人一目了然地看出齊白石筆下蝦子體貌神態從呆板凝重到靈動活潑的變化,以及藝術風格意趣的升華。在這個升華的過程中,齊白石不僅對蝦子的形體部位進行了取捨決斷,而且在墨色、筆痕和構圖上都有很大的改變。顯然,齊白石後期的蝦戲圖畫面更加簡逸、灑脫,蝦子也更加栩栩如生,情趣盎然。雖然齊白石只畫游蝦不畫水,卻能使人看到水,聞到水的清香,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創造,就是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觀摩了齊白石六十年來蝦戲圖的變化,我由衷感慨,即便是像齊白石這樣的天才,也並非憑一朝一夕的靈感將小小的蝦子一蹴而就,便成為他畫蝦的套路,而是在幾十年的精益求精中將同一形象反覆畫,在用心揣摩、不斷變化中使筆下的蝦戲圖日臻完美,成為世界一絕。

二、 創造,是熱愛大自然的故土情結

此次展覽的主題為「客中月光照家山」,源於齊白石本人的一方印章「客中月光亦照家山」。對齊白石而言,不在家鄉就是客,1917年,為避兵匪之亂,齊白石遠赴北京,不想以後的40年,他就主要在北京度過,但他無時無刻不思念湖南湘潭的老家。展覽通過「中國長沙湘潭人」「桃花潭水深如許」「萬里鄉山有路通」「各有本心忘不得」四個板塊,敘述了齊白石對家鄉這方熱土的思念與熱愛。

駐足在齊白石生前所作的「葫蘆小雞」「老鼠偷油」「蓮蓬蜻蜓」「喜上梅梢」「壽桃」「柴耙」「送學圖」等畫作前,質樸而鮮活的鄉村情趣撲面而來。特別在「葫蘆小雞」圖上還題有齊白石書寫的「昨夜夢還家山所見」,讓人深切感受滿紙所洋溢的思鄉之情。

因為熱愛自己的家鄉,推而廣之,齊白石也熱愛自己的祖國。1902--1926,年近四十的齊白石開始離鄉出遊,五出五歸,為的是飽覽祖國的名山大川,在遊歷中求進境。五出五歸之後,齊白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山水畫語言。此番展出的「借山圖」為一組中國風景圖,有祝融峰、洞庭君山、滕王閣、雁塔坡、獨秀峰、華岳三峰等,來自齊白石對出遊途中真實山水的寫生稿和印象。

齊白石的故土情結也是他一生創作的動力源泉。他立志「為萬蟲寫照,為白鳥傳神」,所畫的蜻蜓、蟈蟈、螳螂、蟋蟀、螞蚱、小魚、小蝦、雛雞、喜鵲、八哥、鵪鶉等小動物無不洋溢著鄉村野趣,靈動得仿佛要破紙而出。難登大雅之堂的草蟲是一般文人畫家不屑的題材,在齊白石的藝術世界裡,這些草蟲卻成為了整幅畫作的主角或畫龍點睛之筆。齊白石之所以能將草蟲描繪得玲瓏剔透、富有神韻,其羽翅的透明感,姿態的活潑生動,無人能出其右,也仰仗他滿懷赤子之心對家鄉田園生活的惦念,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 創造,是不懈地超越自我

展覽還介紹了齊白石的「衰年變法」。齊白石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他在《自述》中談到:「我在四十歲以前,沒有出過遠門,來來往往,都在湘潭附近各地。」湖南人敢為人先、勤勞堅韌、求新圖變、自強不息的精神已深深烙入齊白石的血脈。

1919年春天,齊白石風塵僕僕地來到北京,一個月後,「五四」運動爆發了,面對紛亂的時局,齊白石選擇閉門謝客,安安靜靜地作畫。在京城,齊白石有幸結識了陳師曾,兩人惺惺相惜。陳師曾評價齊白石的畫格雖高,卻還有不甚精湛之處,勸勉齊白石不要步趨他人,要自創風格。

在陳師曾的鼓勵下,齊白石做出了衰年變法的重大抉擇:「始知余畫猶過於形似,無超凡之趣,決定從今大變。人慾罵之,余勿聽也;人慾譽之,余勿喜也。」齊白石明白,倘若沿著以前追求形似的路子走,他可以駕輕就熟,憑藉幾十年練就的嫻熟的技法技藝,養家餬口應該不成問題;若是改變以前的藝術風格或徹底革新,就他現在的年紀,好比生命到了暮年時段的蟒蛇,要蛻去一身老皮一般痛苦,而且變法後還不一定會贏得新老顧客的認同。但藝術的道路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要超越自我,追求「超凡之趣」,就不得不置於死地而後生。齊白石立下了「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的誓言,表明自己變法的決心。

變則通,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新。變法期間,齊白石悟萬物之變,感天地之情,將明清及近代畫家的筆墨加以提煉,經過長達十年的苦苦摸索,他的藝術風格出現了質的飛躍:工、寫結合的花鳥畫模式已然形成,簡練、風趣、平朴的大寫意人物畫已臻成熟,並在書法、篆刻方面創造出獨樹一幟的風格而成為一代大師。

看完展覽,在回來的路上,我的耳畔猶回想齊白石在《自述》的開篇說的第一句話:「窮人家的孩子,能夠長大成人,在社會上出頭的,真是難若登天。」齊白石,這位在湖南「窮窩子」里生長大的孩子,沒有任何家庭背景,卻憑藉創造力的翅膀「登天」了,從一位木匠成長為中國近現代藝壇上耕耘時間最長,作品最多,國內外聲名顯赫的藝術巨匠。齊白石的成功,也是生命的創造力得到極大開發的成功,或許,每一位聰明的孩子,倘若能將自己的創造力潛能充分挖掘出來,在自己心心念念的領域堅持不懈地努力,也能成為各行各業里技藝超群、獨領風騷的大匠。

(作者系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