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一字十萬」效應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古文字研究

北青網 發佈 2024-04-30T04:33:09.480583+00:00

胡欣紅近日,一則「舊聞」引發了公眾關注。破譯一個甲骨文獎勵10萬元——這是中國文字博物館曾面向社會發出的「懸賞令」。2018年,有一人拿到了這10萬元,他就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玉斌,其獲獎論文是《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

胡欣紅

近日,一則「舊聞」引發了公眾關注。破譯一個甲骨文獎勵10萬元——這是中國文字博物館曾面向社會發出的「懸賞令」。2018年,有一人拿到了這10萬元,他就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玉斌,其獲獎論文是《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據悉,他也是目前唯一拿到這筆獎金的人。

在新聞不過24小時的當下,5年過去了竟然還能走紅,確實有些出乎意料。「破譯一個字獎勵10萬元」固然有一定的「標題效應」,但另外兩個因素更為重要。

一是學者的鑽研精神贏得了公眾的由衷敬佩。板凳要坐十年冷,學術研究需要甘於寂寞,才能厚積薄發。蔣玉斌在獲獎論文中提出,甲骨文、金文中用在某些方國名字前的「屯」字,應該釋讀為蠢動的「蠢」字。例如,「屯夷方」應解讀為「動亂的夷方」。「當時在商王國的周邊,方國林立。有些方國不服商王朝的管治,興兵作亂,就被稱作『蠢某方』,加以征討」。經過這樣解讀,文句一下子讀通了。看似簡單的結論,背後是多年考證之功,網友們紛紛表示要向耐得住寂寞的學者致敬。

二則是時隔5年,「一字十萬」的大獎依然只有一位獲獎者,刺痛了公眾眼球。泱泱大國,人才濟濟,何以如此後續無人?據學者統計,目前已發現的甲骨文單字共4000餘個,取得共識的破譯字約占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硬骨頭」。要想破譯,需要詳細論證考據並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對專業性的要求極高。破譯難度固然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客觀因素,但這不應該成為無法逾越的攔路虎。「一字十萬」卻鮮有人能「揭榜」,這樣的尷尬,怎能不令人感慨?

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增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也隨之增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傳承中華傳統文明受到了高度重視。漢字是關係到中華文明發展的大問題,研究漢字起源,也是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在中華文明傳承中的作用。中國文字博物館面向社會發出「一字十萬」的「懸賞令」,其用意就是讓更多的公眾了解甲骨文的破譯工作,鼓勵更多的人投入中華文明的挖掘研究中。我們不僅需要有蔣玉斌這樣的資深專家學者,更期待能有年輕力量加入。

令人欣喜的是,現實中也不乏有志於從事中華傳統文明相關研究的年輕人。2020年7月,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優異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度引發輿論熱議。時隔一年,湖北省襄陽市第四中學的女生石璧君也以667分的優異成績,填報了北大考古學專業的志願。兩位女孩遵從內心所愛,贏得了輿論廣泛稱讚。

一些人以世俗眼光審視考古專業,認為沒「錢」途。其實不然。考古和古文字研究等在就業發展和薪酬回報上,成為「大富大貴」的概率確實不高,但基本的就業和待遇並不是什麼問題。倘若能在專業上潛心鑽研有所積澱,無論是收入還是成就感都會水漲船高。

「冷門不冷,絕學不絕」。年輕人在選擇時要避免被偏見誤導,敢於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相關部門也要善於利用熱點事件進行宣傳,打破世俗的陳舊觀念,並通過提升待遇、改善工作環境等吸引青年才俊。

蔣玉斌希望,在考釋甲骨文字的艱苦道路上,有更多年輕的身影加入一起前行。期待「一字十萬」的溢出效應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古文字研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