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洗馬」是什麼官職,真的是給太子洗馬嗎?有人連官名都叫錯

纖塵歷史 發佈 2024-04-30T07:33:41.679079+00:00

像左右丞相、兵部尚書、禮部侍郎、翰林學士等等,雖不能準確地和現在的官員級別以及權力範圍「等量代換」,大體上也能猜出幾分。

古代的官職名稱,有很多我們並不陌生。

像左右丞相、兵部尚書、禮部侍郎、翰林學士等等,雖不能準確地和現在的官員級別以及權力範圍「等量代換」,大體上也能猜出幾分。

但有些官職,雖然朝代更迭,卻一直保留下來,我們一聽之下,卻難免望文生義地曲解。

比如「太子洗馬」這個官職,就有點兒讓人摸不著頭腦。

聯想一下,它是和「駙馬」是一個意思?還是和「弼馬溫」一樣的級別?「太子洗馬」的工作真的是給太子清洗馬匹?

其實,不只是我們現代人云里霧裡,就是同樣生活在古代的人,也因為這個官職名稱鬧出過笑話。

「洗馬」在明朝就已經是個梗

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快園道古》,這本書模仿《世說新語》,記錄了很多作者及同時代名人、文人的趣聞軼事,後世認為對於研究當時的社會,有很大的參考作用。

《快園道古》裡,就有一個和「洗馬」有關的故事。

講的是明代太子洗馬楊文懿,因為家中有些事情要處理,於是就請假回鄉一趟。

經過一處驛站時,楊文懿決定休息一晚,就和驛丞打了招呼,也通報了自己的官職。

但是,這個驛丞並不知道「太子洗馬」到底是個什麼官,看楊文懿出行也沒什麼排場,說話也沒架子,心裡就沒當回事,言語間甚至帶了些輕視的態度。

驛丞問楊文懿:「你的官職是洗馬?那有沒有規定每天要洗多少匹馬呢?」

楊文懿知道驛丞誤會了,卻也並不解釋,反而故意打趣逗他,說到:「也不一定,勤快了就多洗幾匹,要是懶得洗了,就少洗幾匹。」

恰好這時驛站又來了路過的御史,驛丞對御史的官階倒是熟悉,當下不敢怠慢,就想著讓楊文懿騰出房間,讓御史住進去。

沒想到,這位御史認識楊文懿,見到之後當即跪拜行禮。

這可把驛丞嚇得夠嗆,知道自己怠慢了長官,急忙跪下請罪。

而楊文懿,卻只是擺擺手一笑了之。

張岱講這個故事,旨在讚揚楊文懿的寬厚待人,不計較小事。

但也證明「洗馬」這個官名,確實並不是眾所周知的。

差不多和張岱同時期的焦竑,在他的《玉堂叢語》裡,也寫了「洗馬」的故事,只是這次變成了兩個官員之間的互相調侃。

故事是這樣的——劉主靜在景泰年間,升任太子洗馬。

兵部侍郎王偉在碰到劉主靜時,就一臉壞笑地問他:「劉大人啊,你這洗馬,不知道一天洗幾匹啊?」

這個劉主靜可不是一般人,當初科考可是會試第一名,在殿試時也是名列前茅的,想來就以才思敏捷和博聞強識著稱。

對於王偉的調侃,他也不生氣,立即回答:「哎呀,我已經把大司馬洗乾淨了,只是這少司馬不乾淨,還在洗。」

這是反過來戲謔王偉了。

因為古時兵部尚書也稱為「大司馬」,而作為副職的兵部侍郎,通常稱作「少司馬」,劉主靜就這樣巧妙地「回擊」過去了。

我們可以從這兩則故事中,知道了一個「前提」,就是至少在明朝時,「太子洗馬」,是真的讀作洗衣、洗澡的「洗」的,但是,如果認真考據起來,這並不是正確的讀音。

而「洗馬」的職責,當然也不是什麼給馬洗澡。

「洗馬」是將錯就錯而來

「洗馬」,其實與「先」字同音,更早其實也是寫做「先馬」的,《漢書》最早出現「太子先馬」,注釋就是「前驅也」。

那麼解釋「太子洗馬」前,不妨先說說太子。

太子是皇帝的繼承人,雖沒有具體的官職,但在朝廷的地位其實僅次於皇帝,並且可以在皇帝授權時,臨時處理國事。

而太子的東宮,官員的配置也是模擬朝廷的,包括擁有私人的衛隊。

所以,太子身邊自然少不了供他驅使、為他辦事之人,也就形成了一個專門的職位,這樣的職位從秦代就已經出現,只是還不使用「先馬」的名稱而已。

太子洗馬是「太子的人」,雖然名字有點像個「干雜活兒」的,但為「未來的皇帝」服務,地位卻是很受尊崇的。

而且能做「洗馬」的,其實也都是世家子弟中的優秀者,身份和地位本就非比尋常。

那麼這些「佼佼者」成為「洗馬」後,自然也更有權勢和前途。

當然,為太子服務,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所以「太子洗馬」的人數也在變化。

東漢時期,曾經有過十六個太子洗馬同時任職的情況,就是不知道會不會「機構臃腫、人浮於事」?

人數變化,這個官職的職責也是不斷變化的,而且越來越多,以至於到了南北朝時期,還為「太子洗馬」設立了專門的部門。

我們再來說說「洗馬」的職責。

最初的「馬前驅」,確實是太子出行時的先導,有著開路和儀仗的含義在其中。

到了漢代時,「洗馬」就成為了太子的屬官,開始輔佐太子處理相關政務了。

而到了魏晉時期,洗馬的有些「工作任務」又相當於「准秘書郎」,工作包括「典文書」「釋奠講經」——也就是搜集書籍和幫太子解惑的工作。

於是,對洗馬的任職要求也越來越高,因為能解答太子的疑問,已經有了一些「帝師」的味道了。

唐代的洗馬,官階已經是從五品了,相當於現在的廳長級別。

不過,在工作職責方面,主要負責收集太子閱讀的書籍,相對來說,對洗馬的職權收回了一些。

太子洗馬這個官職,從秦代設置,直到清末才取消。

而因為清代的官僚體制,「太子洗馬」被取消的時候,其實已經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位置了。

說起來,太子洗馬俸祿不高,從五品雖然不低,但在京城之中也確實不算什麼,可是做過太子洗馬,基本上也就是太子的心腹。

很多人在這個位置上,「賭」的是一個未來。

可以想像,平日裡幫太子處理公事和私事的「身邊人」,會有多少人都爭搶著提前巴結,等到太子升格為皇帝,這些「洗馬」註定也是要高升的,哪一個不是「潛力股」?

再說回「先馬」為什麼變成了「洗馬」。

有研究者認為,「先馬」,可能後來被寫作「冼馬」,但後世的傳承中忽然就多了「一點兒」,成為了「洗馬」。

因為沒能及時糾正,或者是作為朝廷不方便糾正,就這樣變成了洗馬。

一代一代下來,到了明朝,乾脆連讀音也和現在一樣了。

現在,在正史資料中,也是寫作「洗馬」了

很多名人都做過「洗馬」

歷史上有很多做過太子洗馬的人,都留下了自己的聲譽。

最早的應該算西漢時期的名臣汲黯了。

汲黯的家族有世襲的卿大夫,所以他能夠在漢景帝時成為太子洗馬,漢武帝劉徹做太子的時間段,汲黯一直陪伴著他。

所以劉徹即位後,很快把汲黯升任為謁者。

謁者這個官職「為天子傳達」,有幾分皇帝代言人的意思,可以說是隨時都可能飛黃騰達。

而汲黯由於深得信任,自然也是多次被委以重任,被漢武帝稱為「社稷之臣」。

另外一位,同樣做過「太子洗馬」的人是唐朝的魏徵,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他的名氣比汲黯還要大上很多。

魏徵降唐以後,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在李世民的手下。

當時李世民是秦王,而魏徵在幫太子李建成做事,官職正是太子洗馬。

出於「恪盡職守」,魏徵為了幫助李建成「守護」好太子之位,曾經多次建議李建成殺死李世民,以免除後患。

可惜的是,李建成並沒有把魏徵的話放在心上,結果自己在「玄武門之變」中丟了性命,而魏徵也被牽連成為階下囚。

但是李世民早就知道這個「太子洗馬」,愛惜他的才能,所以不但饒了魏徵的性命,還對他格外器重。

魏徵也果然沒有辜負李世民,做為丞相,他敢於仗義執言,被李世民採納的建議有兩百多條,也讓李世民留下了「以人為鑑」的一段名言。

明朝朱棣時期,同樣有一位太子洗馬的成就非凡,這個人是楊溥,輔佐的是太子朱高熾。

而朱高熾繼位後,也是對楊溥頗為重用,加封翰林學士。

到了宣宗時,又調入內閣,成為內閣「三楊」之一。

後來又接任首輔大臣,對於當時的政局穩定和社會安居樂業,做出很多貢獻。

如果還要說一個的話,清代名臣張之洞,同樣做過太子洗馬。

這樣看,要是真如開頭所說,這個職位真的是「為太子的馬洗澡」,那這些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可真是大材小用到極致了。

比「洗馬」更有趣的官名

其實除了「太子洗馬」這樣的烏龍,古時還有很多官職說起來也是讓人忍俊不禁的。

在這裡不妨分享幾個博大家一笑。

銀牌天使

這個官職是從唐代開始設置的,其職責是被皇帝派遣出使他國或者巡查各地,因為需要手拿銀牌而得名,見到銀牌就是相當於皇帝駕臨一般。

但這個現代感十足的名字,如果不加以說明,還以為是什麼項目的「奧運獎牌得主」呢。

行走

一個動詞,居然成為了一個官職名稱。

這是清代的一個職位,是那些沒有專門官員機構,或者不是專職官員的職位統稱。

比如,軍機處行走等。

但這個職位也不容小覷,很多重臣都擔任過此職。

囧卿

這個網感十足的官職,其實還有個正式的名字叫太僕寺卿,職責主要是負責皇帝出行時的車駕。

在公司里就是小車班班長,但在皇上那裡,就得說是皇家車隊的領導了。

不過,馬車當時可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負責皇帝的車隊,必須是親信之人。

三國時的袁紹,他的父親就曾經擔任過這個職務。

專操大臣

這個奇葩的名字,也出自清朝。

相當於專門負責閱兵儀式的幹部,第一任官員是1906年的時候,由袁世凱擔任。

但不得不說,他主持的我國近代第一次閱兵,還是很有轟動效應的。

不良人

不良人和「失足婦女」可是兩個意思,它是唐朝一個官職,是衙門裡的官吏,負責調查案件、捉拿兇犯,慢慢地這些人都被改稱捕快。

之所以有這個稱呼,是因為當時這些人,都或多或少有犯罪前科,官府用這些人去「抓壞人」,有些以惡治惡的意思了。

游擊

游擊和游擊隊也沒有關係,是武將的一種官職,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

但這個官職到了後來,逐漸沒了具體的職權,到了宋代被廢掉了。

大長秋

大長秋也不是大長今,大長秋是後宮的負責人,沒錯,相當於太監總管。

所以大長秋是個宦官的官職。

需要舉個例子的話,三國時的梟雄曹操曹孟德,他的祖父就曾經擔任過大長秋一職。

其實太子洗馬也好,大長秋、囧卿也罷,我們現在看起來覺得很搞笑或者很奇怪的一些稱謂和名詞,在當時來說卻是正常或者合情合理的。

這是因為: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一直在發展變化前行中,漢字的語義和字義也都在不斷變化——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理解方式。

我們既不能嘲笑古人的「土氣」或者「沒文化」,也不能按照自己的認知去隨意理解和解釋古代文化。

尊重史實,正本溯源才是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而這些有趣的現象,也的確值得我們探尋背後的答案。

你們說呢?

參考文獻:

《快園道古》(張岱)

《兩晉南朝太子洗馬之「清選」與東宮秘書機構之發育》(劉雅君)

《中國古代官制》(閻步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