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閒話丨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俞敏洪 發佈 2024-04-30T10:33:39.557435+00:00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zhěn),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zhěn),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qǐ)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暫駐。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下面我們就來講《滕王閣序》的文字。我本來不打算講這些文字的,因為網上有很多講解《滕王閣序》的視頻和文字,但大家既然聽了我前面的內容,索性一口氣講一下,對於從來沒有讀過《滕王閣序》的人,也是一個入門。我不是學語文的,所以肯定講得很粗糙,也許錯誤百出,所以大家看完後,一定要去別的地方再看一看,對《滕王閣序》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當你對《滕王閣序》的每句話,有了一個基本了解,我建議大家開始背誦。不管什麼年齡,想要背出來,依然是能夠背出來的。

《滕王閣序》大概分成了四到五個層次,是層層推進的一篇文字。


我們先講第一層。第一層是從「豫章故郡」到「躬逢勝餞」。這一段實際上是應酬寫作,但也落到了實處,把滕王閣所處的地理環境位置寫得很清楚。首先講了南昌,也就是豫章和洪都的歷史沿革、地理位置以及位置的重要性,讚揚了這個地方的人才,是個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好地方。

王勃被邀請參加滕王閣聚會,就必須要讚揚邀請他的人和參加聚會的其他人物,就有了對於這些人物的一些褒揚和稱讚,也講了自己怎麼會來參加這個聚會的。

我們講過,駢體文是互相對應的,一句必須要有另外一句跟上去,不能有單句,所以基本都是兩句對應。前面三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都是一句壓一句對稱。第一句交代了歷史沿革,原來南昌叫豫章,現在在唐朝改成了洪州;第二句「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講了這個地方所處的地理位置,從星宿劃分上,在翼、軫的中間,地理上連接著衡廬,上面帶著廬山,下面連著衡山;第三句講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有些版本中,第一句不是「豫章故郡」,而是「南昌故郡」。怎麼會有兩個版本的?是因為在唐朝,唐代宗李豫上台後,李豫的「豫」,就是「豫章故郡」中的「豫」,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字必須迴避皇帝的名諱,所以「豫章故郡」就替換成了「南昌故郡」。那為什麼後來又改成了「豫章故郡」?唐代宗以前,日本人的遣唐使到了中國,把王勃的《滕王閣序》抄回了日本,上面是「豫章故郡」,皇帝制度破產後,又改了過來。

現在在滕王閣內豎的石碑,依然寫的是「南昌故郡」。「南昌故郡」也好,「豫章故郡」也好,都是地名。「豫章」更加妥當一點,因為南昌一直都不是郡的名稱。「故郡」,是因為在漢代左右都叫「豫章郡」,到了唐朝改成洪州,是都督府所在地,所以叫洪都新府,「洪都」的名稱是新的,「豫章」是舊稱。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翼軫」是兩個星宿的名稱。中國古代有28星宿的說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範疇,今天已經不太有科學依據了。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句話叫「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是四種動物,青龍、白虎大家都知道,朱雀是紅色的鳥,玄武是什麼呢?玄武是一種龜和蛇組合在一起的靈物,這種靈物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崇拜對象,所以在武當山的道場中有玄武大帝。在武漢,有龜山和蛇山,我們上次提到的黃鶴樓,就在武昌的蛇山上,龜、蛇在一起就叫玄武,而武當山剛好又離武漢比較近。毛澤東有一首詞《菩薩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就是講的龜蛇山和黃鶴樓,以及心潮逐浪高的壯志。

這四種動物是怎麼來的?來自對於28個星宿的分類。28個星宿是通過四個動物分成春、夏、秋、冬和東、南、西、北來表達的。東方是青龍,青龍代表了春天的生機;朱雀代表夏天,因為朱雀是紅色的鳥,紅色代表火熱,也象徵南方,南方氣候比較熱;白虎代表秋天,因為白虎比較凶,剛好到了秋天有蕭瑟之氣,樹黃葉落;冬天是玄武,玄武代表北方,凝重深沉。這四種動物,所代表的是28個星宿的劃分。

28個星宿分到四個動物身上,每個動物有7個星宿,大家記住,星宿遠遠不只是一顆星。我在這配了兩張圖:


大家可以看到,每個星宿下面至少2-4顆星星,一般是5-10顆星。剛才講到的「星分翼軫」,翼星宿下面,多達20多顆星星,所以一個星宿不是一顆星,而是一堆星。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每個動物下面都有七個星宿。青龍下面有「角、亢、氐、房、心、尾、箕」;白虎下面包含「奎、婁、胃、昴、畢、觜、參」;玄武下面有「斗、牛、女、虛、危、室、壁」;朱雀下面有「井、鬼、柳、星、張、翼、軫」。這個大家不用記,記了也沒啥用,我也是臨時抱佛腳看一看而已。現在從天文學上來說,基本是不正確的,這是古代人觀天象帶來的成果,而且在中國文化中,星星和人的命運又是連在一起的,常常有人用星宿來算命。

到了唐朝,28星宿已不僅僅是天空中星星的區域,而是把天空上星宿的區域和地面上的區域、國與州進行相互之間的對應——哪顆星下面大概是什麼國、什麼州,這個叫做「分野」。分野,就是把天上星宿和地面上的地理位置進行對應,文中的「星分翼軫」,就是指在星宿的分野上,南昌這個地方對應的是翼、軫兩個星宿下面的區域。

我們在讀古代文字或者詩歌的時候,常常會碰到星宿相關的文字。比如說李白的《蜀道難》中,「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捫參歷井」中的「參」和「井」就是星宿,意思是天已經高到了這種地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用手就能摸到參星宿和井星宿。高到這個地步,懸崖峭壁爬不上去,「畏途巉岩不可攀」,只能坐下來,「以手撫膺坐長嘆」。「參」星宿屬於玄武,它的分野在蜀地,「井」屬於白虎,在秦國的分野上。「蜀道」,就是從秦國到蜀國的道路。

我們讀蘇軾的《前赤壁賦》,也會讀到「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月亮出來的地方——東山之上,月亮在斗、牛之間徘徊。為什麼在斗、牛之間?「斗」、「牛」是斗星宿和牛星宿,屬於東方青龍,在東方,是月亮出來的地方。《滕王閣序》中也有「龍光射牛斗之墟」,我們等會兒就講到。

我們知道一些星宿的基本知識就行了,沒有必要拼命記住。知道了一些28星宿的知識,再讀(相關知識點)的時候,就能夠相對輕鬆理解所講的到底是什麼了。

「地接衡廬」,大家都比較熟悉衡山和廬山,廬山在南昌的北邊,衡山在南昌的西南邊。在《滕王閣序》中有「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衡山就在衡陽邊上。山南為陽,所以在衡山南面;水南為陰,所以我的家鄉江陰,是在長江的南面。衡陽在湖南長沙往南走,並不在南昌南邊,所以不是一個嚴格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種表達。

南昌在地理位置上到底有多重要,也不太好說。中國文人習慣於把每一個地點都寫得很重要,長沙也可以、武漢也可以,有的文人甚至把自己的鄉村小鎮都寫得很重要,所以就看文人的文字怎麼表達了。「地接衡廬」,實際上就表達了南昌地理位置很重要——上面連著廬山,下面接著衡山。

下面接著就講地理位置為什麼重要:「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襟三江」的「襟」,就是衣服前面胸口的部分。我們常常把一個人的胸懷叫胸襟。三江就像南昌的胸襟一樣,離南昌很近。「五湖」也是由南昌像帶子一樣連接了起來。

「控蠻荊而引甌越」,「蠻荊」,指現在大概湖北湖南範圍。「荊」是荊州的意思,荊州為什麼叫蠻荊,是因為古代的時候,把不開化的地方叫做蠻,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楚國被認為是蠻族居住的一個地方,所以叫蠻荊。這裡並沒有貶義的意思,反而有一種粗獷而遼闊的感覺。

「甌越」是什麼地方?「甌越」,實際上是指浙江到福建這一帶的地方。浙江有甌江,溫州的簡稱就叫「甌」。「越」就是越國,主要指浙江一帶,王勃講的依然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南昌這個地方,處於三江和五湖的核心地帶,三江五湖都圍繞著南昌在轉,「蠻荊」和「甌越」表明南昌處於地理的核心地位——往上走是蠻荊,往東走是甌越。「引甌越」中「引」就是連接的意思。「控」是控制的意思。在古代文人中,這樣的文字表述挺多的——比如《前赤壁賦》中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講了赤壁的重要性;《岳陽樓記》裡,范仲淹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也寫了「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表明了岳陽樓的戰略地理位置,「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這就是一個文人的表述而已,事實上戰略位置是否有那麼重要,與現實也沒有太多關係。

「三江」,到底是哪三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是長江到了鄱陽湖以後,往下游分出了幾個江——當然這是在古代,現在長江已經是一條江。大家都知道江流會變道,黃河就變了幾十次道。也有人認為「三江」是跟贛江相關的幾條河,是贛江,撫河和信江。但從王勃文字上的宏大地理範圍來說,三江應該不指贛江邊上的三條河。大家都知道中國喜歡用虛詞——三、五、十、百、千,比如形容河水清澈,「千丈見底」。其實三江並不一定是具體的哪三條江,大概指的就是長江中下游地區。


「五湖」也是指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五湖」大概是指著名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再加上青草湖、丹陽湖,這兩個湖現在在什麼地方,我沒去查也不知道。三江五湖,大概是指長江中下游的一個地理範圍而已。

今天我們講到三江,主要是指橫斷山脈地區的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這是三江流域,但當時肯定不是指這個地區。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這幾句話主要是講這個地方的人才和寶物,物產非常豐富,人也非常有才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後來都變成了常用的成語,大家都非常熟悉。

「俊采星馳」,講人才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多不勝數。「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次強調了地理優勢;「賓主盡東南之美」,再次強調了人才優勢。

「物華天寶」,是說地上的物件非常珍貴,像天上的寶貝一樣——王勃給我們舉了「龍光射牛斗之墟」的例子。「龍光」,是指寶劍所射出的光芒。這是個典故,在《滕王閣序》裡面,典故是特別多的。

在晉朝的時候,據說在牛、斗兩個星宿中間,常常有紫氣閃光照射,被人認為是地上的寶劍對應到天上所產生的光芒。有個叫張華的人,命人去尋找地上的寶劍到底在什麼地方。張華是誰?是西晉時期的一個政治家、文學家。他最有名的遺產,是曾經寫過第一部中國的博物學著作叫《博物志》。據說張華是張良的16世孫,生長的年代大概在公元232年到300年。張華命人去尋找寶劍,結果在豐城的一個監獄地下,挖出了龍泉、太阿兩柄寶劍。豐城,就是今天江西省的豐城縣。這對寶劍入水,就化成了兩條龍。寶劍被挖出來以後,牛斗之間的紫氣也就沒有了。劍是在江西所發現的,屬於豫章郡的範圍之內,所以用「龍光射牛斗之墟」,來印證「物華天寶」。

「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也是一個典故。徐孺全名徐孺子,王勃為了文字對稱,把「子」省略了。後文還有「楊意不逢」,實際上是「楊得意」,也是為了文字對稱省了一個字。徐孺子是東漢時的一個名士,沒有當官,有點像陶淵明,家裡很窮,親自耕種,但是德行非常為人敬仰,被當時人所追捧。今天在南昌,還有孺子路和孺子公園。東漢時期,陳蕃在豫章當太守,到了唐朝,這個職位就變成了都督,不同時期不同的官名。陳蕃是一個非常驕傲的人,通常不接待賓客,但陳蕃當太守後還沒去上任,就趕緊到徐孺子那兒去拜訪,向他致敬。徐孺子有感於陳蕃的禮節,和陳蕃相識,也去拜訪陳蕃。陳蕃就在家裡專門擺設了一張榻——今天住賓館叫「下榻」,就是從這兒來的。陳蕃專門設了一張榻,平時掛起來,根本不讓別人坐,只能是徐孺子來了以後才能坐,徐孺子走了以後,榻就又被收起來,所以叫「下榻」,表示了對人才的尊重。

「徐孺下陳蕃之榻」是對人傑地靈的印證,「龍光射牛斗之墟」是對物華天寶的印證。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雄州」,實際上是指洪州的樓房。南昌當時的繁盛,到處都是樓房,像在霧中湧起來的一樣。我們在霧中看一個個山峰,湧起來的感覺很壯觀。「霧列」,用來形容城市非常繁榮。「俊采」是傑出人才,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再次強調了人傑地靈。

「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台」,就是城台,「隍」是指城牆,台、隍加起來就是指城池,相當於指洪州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夷夏之交」的位置上,像枕頭一樣,枕著兩塊地方。

「夷」是什麼?在古代中國,「夏」專門指中原一地,文明發達比較早的地方,所以我們把自己叫華夏子孫。「夷」通常指長江南邊的地方,通稱蠻夷,剛才講到「控蠻荊而引甌越」的「蠻」,都是指南方沒有開化的民族。北方的民族一般叫戎狄,「西戎北狄」。後來「夷蠻」和「戎狄」合起來,都是指沒有文化和未開化的地方,慢慢也不分南北了。「枕夷夏之交」,就是指在中原文明和蠻夷沒開化地方的中間地帶,即為南昌的所在地。

這個地方已經產生了很多的人才,不管是來的客人還是主人已經「盡東南之美」。所有的人才都來到了這兒。這是對這次參加聚會的人的一個恭維。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這幾句話,是對參加這次滕王閣聚會的人的一種讚美,屬於應酬性文字。「都督閻公」,是指重修滕王閣的閻都督,叫閻伯嶼。閻伯嶼也是邀請王勃來參加這次聚會的主人。王勃和閻都督的故事,民間傳說,把閻都督描述為一個心胸狹窄、妒賢嫉能的人,想要讓自己女婿出彩。但實際上,閻都督在當時老百姓中的聲望非常好,老百姓對他非常追隨認可,他也非常大度。當看到王勃《滕王閣序》的文字後,他覺得這一定是傳世之作,「垂不朽矣」。閻都督對王勃非常欣賞。所以,既然主人在場,王勃肯定是要讚揚的——「都督閻公之雅望」,閻都督高雅的聲望讓人敬仰。

「棨戟遙臨」,「棨」是專門用木頭做的儀仗,「棨戟」就是用木頭做的戟。古代當官的,出行都要有儀仗,通常不可能是真槍真刀,而是用木頭做的,表示象徵,這樣的東西叫「棨戟」。「遙臨」,是指儀仗隊和都督一起,從遙遠的地方來到滕王閣。其實,閻都督是當地都督,也並不遙遠。

「宇文新州之懿範」,「宇文新州」是誰?到今天也不知道是誰,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姓宇文的官員,要到新州(今天廣東新興縣)去就任,去就任的時候經過了南昌這個地方——像王勃一樣,經過了南昌這個地方,聽說有這樣一個盛會,就暫時停下來,所以叫「襜帷暫駐」。「襜帷」,是指圍在車上的車圍和幕布。「襜」,是指帷幕,也指我們系的圍裙。「襜帷」就是代指官員的車馬。「懿範」是指作為道德榜樣模範的人,恭維之詞。

「十旬休暇」,也寫作「十旬休假」,「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對應「千里逢迎,高朋滿座」。大家可能還記得《蘭亭集序》中也有一句話,叫「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都是人才聚集場景的描述。在西方七天「星期」概念引進來之前,中國古代的休息日,都是以十天為一個周期計算,通常是十天中最後一天休息,叫做休旬或旬休。「十旬休暇」,剛好趕上了十天休假的日子,據說寫《滕王閣序》的這一天,也就是舉辦滕王閣聚會的這一天,是重陽節九月初九,秋高氣爽的日子,也剛好是十旬休暇的日子。重陽節,放假了。「勝友如雲」,來了太多的朋友,如雲一般的優秀朋友都來了。

「千里逢迎」,有很多朋友從遠方來,恭敬地迎接千里之外來臨的客人。「逢迎」是出去迎接的意思,不是拍馬屁的意思。我們後來把「逢迎」引申為拍馬屁,但這裡不是這個意思。作為拍馬屁的意思,通常和阿諛連起來用,阿諛逢迎。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這裡的孟學士和王將軍是誰?沒有任何人知道。有人認為孟學士是閻都督的女婿,但並沒有任何證據。這個孟學士,肯定是當時參加滕王閣聚會的人之一,而且寫東西寫得比較好;王將軍在軍隊工作,是來的武將中名聲比較大的——大概就是這麼兩個人。「騰蛟起鳳」是指孟學士寫的東西,書法,像蛟龍騰起來,鳳凰飛起來,非常好看、非常靈動。「宗」,就是宗派的意思,開宗立派,相當於這方面的領袖。

「騰蛟起鳳」,不需要典故也能夠懂,但這個詞,也是有來源的。「騰蛟」來自於董仲舒。董仲舒曾經夢蛟龍入懷,最後著了《春秋繁露》。董仲舒在漢景帝時代就被重用,到了漢武帝時代更被委以重任,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真正開啟了儒家一家獨大,其他諸子百家不再被重視,甚至被消滅的一個狀態。一方面,董仲舒為中國儒家文化的弘揚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另一方面,他消滅了中國思想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當然,沒有董仲舒,也會有別人來做這個事情。因為當中國進入大一統以後,就必須要有一統天下的思想來規範老百姓的行為,而儒家思想是最好的統治工具。從此,中國思想閃耀火花的年代結束,中國進入了兩千年思想單一的歲月。


「起鳳」,通常是指揚雄。這個揚雄跟《水滸傳》中的病關索楊雄不是一回事。揚雄是西漢末年的思想家,也是一個儒家,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太玄》,也叫《太玄經》,講了中國相術的哲學思考。揚雄曾夢見鳳凰飛到了他的書上面,也許是他自己吹噓的,但從此就有了這個故事。

「騰蛟起鳳」,我們可以不把它看作典故,就是一個形容,跟下面的「紫電青霜」一樣,可以把它看作是兩個劍,也可以看作是對劍的形容。

「紫電」,是指三國時孫權有六把寶劍,其中第二把就叫「紫電」。「青霜」是指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那把劍,刀刃上常常出現霜雪。所以「紫電青霜」實際上是形容寶劍的顏色和鋒利,跟上面的「騰蛟起鳳」形容字畫美好,是一樣的概念。「武庫」就是武器庫,在王將軍的武器庫里,有著像紫電和青霜一樣好的寶劍。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家君」是指自己的父親。「宰」是縣令的意思。我的父親到交趾去做縣令。「路出名區」,路過了這個有名的地方。「童子何知」,我很年輕,什麼也不懂,是自我謙虛的表述。「童子何知」這四個字,在後世解讀《滕王閣序》中,還有好多爭論。有人認為既然叫童子,那就意味著王勃很年輕,說他是十三四歲就寫了《滕王閣序》,否則怎麼叫「童子」。但我認為這就是一個自我謙虛的說法,自己年幼無知,就「躬逢勝餞」,沒想到遇上了這樣一個盛大的宴會。

《滕王閣序》的第一個層面到此就講完了。它交代了南昌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變遷,這兒的人才,這兒的物產,物化天寶、人傑地靈,自己參加這個聚會,三生有幸。只是在場的人,都沒有想到,因為王勃的幾句話,他們也跟著一起變得永垂不朽了。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 lǎo)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cān fēi)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ē);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fú)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tà),俯雕甍(méng),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zhú)。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lǐ)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我們來講《滕王閣序》的第二層次。第二層次也是《滕王閣序》中最精彩的層次,是對於滕王閣上所看到的風景、所體會到的愉悅心情的描述。這個層次,不再要照顧到在座參加宴會的客人,也不用再說什麼拍馬屁的話,是純粹對滕王閣周圍景色,站在樓頂上看到的景致,以及對當時南昌人間煙火氣的描述。從「時維九月」開始,一直到「聲斷衡陽之浦」。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這是講大家一起到滕王閣看景色的時間,是陰曆九月。當時中國沒有陽曆,秋天的九月相當於陽曆的十月,金秋十月,是秋色最美的時候。登滕王閣的這一天,剛好是重陽節,九月初九。

三秋,是指秋天的三個月。咱們常常會說三春、三夏、三秋,當然也有三冬。秋天的三個月通常是指七、八、九三個月,三秋的說法是孟秋——孟子的孟;仲秋——范仲淹的仲;季秋——季節的季。孟、仲、季。文中說的三秋,應該指季秋,也就是九月。

春天也叫三春,比如孫髯所寫的《昆明大觀樓長聯》,第一聯的最後四句「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三春」就是指正月、二月和三月,也叫孟春、仲春、和季春,跟孟秋、仲秋、季秋一樣的說法。大家可以看到「九夏芙蓉」,夏天既可以叫九夏,也可以叫三夏。三夏是指夏天的三個月——四月孟夏、五月仲夏、六月季夏。那什麼是九夏呢?九夏——夏天三個月,剛好是90天,所以也可以叫九夏。要是說「三夏芙蓉,三春楊柳」就顯得很重複,所以「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時維九月」中的「維」,沒什麼特別意思,是一個語氣詞,時間到了九月,季節的順序上屬於三秋。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這句話很美,沒有什麼典故在裡面,是站在滕王閣上,極目遠眺所看到的景致。「潦(lǎo)水」,不要讀潦(liáo)草的潦,是同一個字。潦(lǎo)是指雨後所留下來的積水。大家都經歷過下雨,下雨後,地上坑坑窪窪的地方就會有積水,那個積水就叫做潦(lǎo)水。秋天,秋高氣爽,天朗氣清,也不再下雨,在泥潭裡面所積的水慢慢幹掉,這叫做「潦(lǎo)水盡」。

「寒潭清」,潭是指在江上沙洲中,或者在山澗裡面的大水坑。由於不再下雨,水就開始變清了。到了秋天,水開始變冷,所以叫「寒潭」。這些都是不用解釋的,解釋了,意境反而沒有了。

「煙光凝而暮山紫」,秋天的時候,早上或者傍晚,看到整個天空,極目遠眺,紫氣東來,或者煙氣西升,雲煙和光彩在一起,好像凝滯成一幅畫的感覺,那種有點像水彩畫的感覺。「暮山紫」,就是傍晚的時候,暮山秋色。我們站在更高地方看遠山,有黛色、有紫色,主要看當時有沒有夕陽的光芒。如果沒有陽光,就變成了深黛色;如果有陽光,就變成了紫色。我們都是看到過這種景色的,站在樓上放眼望去,如令人沉醉的畫卷。「暮山」,指哪座山不太清楚,有可能是一種虛指。南昌的旁邊有梅嶺,梅嶺是非常漂亮的一座山。更遠就是廬山了,但在滕王閣上,應該是看不到廬山的。


下面是連續四句的一個排比:「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這四句話既寫了王勃是怎麼一路來的,也寫了自己登上滕王閣之後的心情,一種在滕王閣登高遠望風景的愉悅。我們今天的人,在上班勞累之餘,如果有幾天假期允許出去玩,你就不再是 「儼驂騑於上路」,駕著馬車上路,而是自駕車上路,「訪風景於崇阿」,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心情。

「驂騑」指兩匹馬。駕車一般是兩匹馬,左邊的叫「驂」,右邊的叫「騑」;也可以是三匹馬或者四匹馬,四匹馬當然就是非常厲害的馬車了,大官坐的。中間的馬叫「服」,服務的服,我們今天所說的服務,意義有可能就來自於這個「服」字——像馬一樣為人服務。這是古人對於馬的不同叫法而已,實際上就是指駕著馬車。

「儼」是什麼意思?四個排比句的第一個字都是動詞,「儼」,通常用作形容詞,儼然——非常嚴肅、正經的樣子。但這裡要把它當動詞用,把東西弄整齊,形容把馬弄得步調一致,駕著整齊的「驂騑」兩匹馬,在高高的道路上前進。「上路」,指高出地面的道路,否則一下雨道路就會被淹掉,所以叫「上路」,相當於官道。

「崇阿」,崇山峻岭的意思。阿,山巒的意思。阿房宮,有一種解釋是是造在山上的宮殿,因為在驪山腳下;另外一種解釋也可以說成是房子想山巒一樣起伏。杜牧的《阿房宮賦》裡,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的描述。《漢書·賈山傳》中注釋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於阿上為房。」 「訪風景於崇阿」就是去看崇山峻岭的風景。

「帝子」就是皇帝的兒子,這裡就是指李元嬰——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的弟弟。「長洲」是指在滕王閣上所看到的贛江中的一個一個沙洲。如果你到過南昌,登上過滕王閣,你就會發現到了秋天,江水水位下降,贛江中就會有一個個沙洲露出來,連綿成片,我估計這也是王勃所看到的景色——我來到了帝子李元嬰所看到過的長洲。

「得天人之舊館」,也有另外一個版本,叫「得仙人之舊館」。天人通常也是指帝子,是同一個人,他的長洲,他的舊館,這就是李元嬰的屬地。但「得仙人之舊館」有一點點說不通,因為舊館指的是滕王閣,滕王閣不是道觀,應該沒有仙人居住,或者供奉仙人。當王勃登上滕王閣的時候,滕王閣已經造了二十多年了,所以叫舊館。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這幾句話,是描述從滕王閣上看出去居高臨下的靈動風景,是遠眺「煙光凝而暮山紫」後,對於更近景色的一種描述。當然,今天我們要去看新修的滕王閣,「飛閣流丹」或者「桂殿蘭宮」的這種感覺還在,但已經變成了水泥建築,用油漆刷上,假裝是木頭的。滕王閣自唐朝建立到今天,至少被燒掉了二三十次,到了清朝,二三百年的時間居然就燒掉了十幾次,燒掉了重建,越建越小、越建越小……今天我們看到的滕王閣,是有史以來最結實的,因為是水泥鋼筋建築,也是最高的,比原來老的唐朝和宋朝的滕王閣又加高了一層樓,每個樓層之間也比原來還要高。但即使這樣,你現在在滕王閣上去看,確實可以俯視贛江,但沒有了遼闊和高遠的感覺。贛江對面是南昌新區各種各樣的高樓,類似於摩天大樓,四周也是各種城市高樓,在高樓的包圍下,贛江變成了一條小溪的感覺,滕王閣也已經感覺上比較小了,沒有了「上出重霄」「下臨無地」的感覺。在古代,一般人都住在平房裡面,而滕王閣造得可能比城樓還要高,所以就有了這樣居高臨下的感覺。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巒」就是山巒,是迂迴綿延的那種山,山巒疊翠、層巒疊嶂,這是大家都熟悉的。「聳翠」就是到處長著翠綠挺拔的樹。層層疊疊,這裡可能不光是指看到的山,也可能指滕王閣,因為滕王閣的瓦是綠瓦,而且上下錯落,層層疊疊,屋脊和屋脊高低不同,這句話也是在形容滕王閣的高——滕王閣綠色的屋頂,像山峰一樣,層巒疊嶂,一直到雲層上面。「上出重霄」,重霄就是重重疊疊的雲層。

「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閣」就是滕王閣,尤其指最上面的房子,屋檐高啄,像飛起來一樣。飛閣,也可能指閣與閣之間的步道,由於是在頂上,而且可能蜿蜒曲折,線條像飛起來一樣。「流丹」就是紅的油漆,顯得非常靈動。滕王閣頂上的閣樓,廊柱漆著紅漆,非常明麗,叫「飛閣流丹」。「下臨無地」,是在閣樓里往下看,幾乎看不到地,這是誇張的表達。從上面往下看叫「下臨」,居高臨下,再次表明滕王閣的高。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汀」指水邊的平地,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有「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的佳句。「渚」是指水中的小沙洲。「鳧」是野鴨。仙鶴停在水邊的土地上,野鴨子休憩在水中的沙洲上。我們現在也能看到這樣的景象——鳥都是在水邊停,停在岸邊,停在水中央的小島上,島嶼的形狀和線條迂迴曲折,所以「窮島嶼之縈迴」。大家如果去過滕王閣,能看到秋天水落島出,贛江中一個個沙洲的曲線是不一樣的,贛江本身也迂迴曲折,贛江的線條和江中島嶼的線條,迂迴交錯,有非常靈動的感覺,島嶼的迂迴已經窮盡到極致了。

「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古代人造房子很講究用木料,我們今天去故宮,發現裡面的很多柱子是金絲楠木,非常厲害。我小時候村里造房子,誰家要是能用特別好的松木來做大梁,表明這家人家境殷實。古代造廟,造亭台樓閣,造官員的辦公場所,尤其是造宮殿,一般都用特別好的木料,這裡其實不一定真的用桂樹和蘭樹來作木料,是表明用料考究而已。蘇東坡的《前赤壁賦》中,有「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一句,船上的「棹」,槳的一種,和划船的槳,都是用桂和蘭所造的,就是用了特別好的木料。

中國文化,用木料成風,死後的棺槨也都是好木料,破壞了太多的森林。要是像古羅馬一樣喜歡用石頭,中國到現在一定依然森林成片。古羅馬為什麼會用石頭造房子呢,因為羅馬周圍確實沒有太多的樹,石頭卻到處都是。意外所得就是石頭不會腐爛,火也燒不掉,保存了很多歷史遺蹟。中國有名的建築,幾乎全部被燒掉了。滕王閣就被燒掉過至少20次。

「列岡巒之體勢」,「列」就是羅列、排列,宮殿一排排羅列,滕王閣和下面的附屬建築,高低錯落,像山巒一樣高低錯落,有一種動態的美。另一個版本是「即岡巒之體勢」。這個「即」沒有動態的感覺,也不是動詞,所以還是「列岡巒之體勢」更加好。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三個字的駢文用得並不多,但也可以用,後面還有「四美具,二難並」。

「披繡闥」,打開雕刻、修飾得非常精美的閣門。「披」就是打開、撥開的意思,蘇東坡的《後赤壁賦》裡,有「履讒岩、披蒙茸」,就是撥開灌木叢的意思。「闥」就是門,也可以指門帘。「繡」,門上或者框上有精美的圖案。

「俯雕甍」,俯瞰雕刻得非常精美的屋脊。「甍」是屋脊的意思,「雕甍」就是雕刻過的屋脊,或者屋頂的琉璃瓦,就已經是燒制出來的雕刻。「俯雕甍」,表明已經到了滕王閣的最高一層,來看風景。

所以,「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這句實際上跟前面的表達有一定的重複。前面我們讀到「窮島嶼之縈迴」「列岡巒之體勢」,還有「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這些和「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都在表達看到了無窮無盡的山巒平原和曲折迂迴的川澤河流,讓人目不暇接,帶來情緒上的驚異和心情上的愉悅。「盈視」,極目四顧。「曠」,寬闊無垠。「川澤」,河流湖泊。中國水系非常發達,尤其南方地區,河流和湖泊到處都是,讓人有目不暇接,一望無際的感覺,帶來驚喜。「駭」,這裡不是害怕的意思,而是驚喜、驚異的意思。

下面幾句是《滕王閣序》中最精彩的部分,前面從「潦水盡而寒潭清」開始,一直都在寫登高遠望後的自然景色。從「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開始,就是對人間場景的描述,這種人間場景充滿了溫暖的煙火氣,充滿了熱鬧和魅力,充滿了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心經》中所要求大家拋棄的人間享受,某種意義上也是人間美好。


「閭閻」,是指里巷的門,就是城裡面街巷兩邊所立的門。「撲地」就是里巷遍地,市集繁華,房屋鱗次櫛比,有很多「鐘鳴鼎食之家」。

「鐘鳴鼎食」這個成語大家非常熟悉,反義詞是粗茶淡飯。「鐘鳴鼎食」是指大家族,吃非常豪華的飯菜,吃飯的時候要用鼎來盛飯,表示家裡人多,邊上立著編鐘,奏著編鐘、聽著音樂吃飯。《紅樓夢》中的榮寧兩府,算是鐘鳴鼎食之家。

「舸艦彌津」,「舸」和「艦」都是指船。「彌津」是指很多船都排列在河邊的碼頭,「津」也指渡口。船充滿了碼頭和渡口,一望無際。中間有非常大的船,「青雀黃龍之舳」。「青雀黃龍」,指所裝飾出來的船頭樣子,船頭裝成青雀的樣子、黃龍的樣子;也有人說這是兩艘屬於騰王李元嬰的大船,叫青雀船和黃龍船。「舳」這裡是船的意思。蘇東坡《前赤壁賦》裡有「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各種大船、小船在一起都可以叫「舳艫」。「舳」,指船尾,「艫」指船頭。南昌,在唐朝已經是熱鬧非凡的景象。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雲銷」,下雨以後雲散了。「雨霽」,雨停後天空晴朗了,「霽」就是雨過天晴。「彩徹」,可以指彩虹貫徹天空,也可以指陽光普照天空。「區」,這個地區,眼前的天地。彩虹貫徹天空,眼前一片明朗的晴空。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個版本,「虹銷雨霽,彩徹雲衢」,彩虹消失了,雨過天晴了,陽光照亮了到天空的道路,但更多的人認為「雲銷雨霽,彩徹區明」更好。


下面就是文章中千古傳誦的一句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講解這句話,就是對這句話的一種侮辱。這種場景,只能體會,不能講。晚霞與飛鳥,好像一起在飛翔,秋水和長天,水天一色,人也消融於景色之中。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有「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蘇東坡《前赤壁賦》有「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另外一個版本是「落霞與孤霧齊飛」,是霧氣的霧,不是孤鶩的鶩,是落霞和霧氣一起往上飛騰的意思。這個版本來自日本,是日本遣唐使從唐朝抄回去的版本。但我還是覺得「鶩」好,鶩是野鴨子,實際應該是某種虛指——不只是野鴨子,天空飛過的天鵝,大雁,還有各種鳥。我們常能看到一隻鳥飛的時候,在晚霞中有一隻鳥在天空飛,這樣的照片我們看到很多,有一種靈動的感覺。

後面兩句也比較有名,「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句話把人間詩意和大自然中雁陣聲斷的蒼茫遼闊結合了起來,把人面對無窮無盡的宇宙,內心暗含的憂傷,也表達了出來。「漁舟唱晚」就不用解釋了,後來變成了動聽的樂曲,新聞聯播後的天氣預報就是用的這個樂曲。「響窮彭蠡之濱」,「彭蠡」,是鄱陽湖在古代的稱呼。「蠡」這個字,本來的意思是指蟲子啄木頭,所以下面是兩個蟲字,上面是房屋的椽子。但是「蠡」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葫蘆瓢,所以有一個成語叫做「管窺蠡測」——表示見識很狹窄,看問題很偏狹。漁民唱歌和漁船的聲音,到處響在「彭蠡之濱」。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文章開頭已經說了「地接衡廬」,處在廬山和衡山中間,衡陽就在衡山下面。大雁是候鳥,候鳥夏天的時候就飛到了北方,據說飛到山西雁門關那個地方,所以叫雁門關;到南方就飛到衡陽,到了衡陽就不再繼續往前飛了,在衡陽過冬,到了春天又重新飛到北方去,所以在衡山上面有一座山峰叫回雁峰,是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大雁飛到回雁峰,不再飛了。「聲斷衡陽之浦」,衡陽的水邊上,往前飛行的雁叫聲就斷了。

「驚寒」就是感受到北方的寒冷往南飛。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中,衡陽雁,是一種非常明確的、常常被詩人用到的意象。比如杜甫說「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 還有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如果你實在背不出來全部的《滕王閣序》,這一段是無論如何要背出來的:「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文詞優美,又有音樂節奏感,意象非常豐富,在意象背後還隱含了情感表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