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達摩西來意?看完張宇的《呼吸》,你自會有答案

河南文藝出版社 發佈 2024-04-30T13:25:38.736722+00:00

近來走路輕盈了,入睡也快,與人說話平和了很多,沒有想到讀張宇先生的《呼吸》會有這個意外收穫!由此可見,《呼吸》既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小說,也是修養身心的一個指南。

許華偉 河南文藝出版社




近來走路輕盈了,入睡也快,與人說話平和了很多,沒有想到讀張宇先生的《呼吸》會有這個意外收穫!由此可見,《呼吸》既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小說,也是修養身心的一個指南。它提醒你注意和調整一下呼吸方式,對你會有很好的幫助。

《呼吸》有點神奇,但又很平常。初看此書,平平常常。平常的敘事,常見的開本;內容波瀾不驚,設計樸素簡約。但如果你是個有心人,又會發現它的不平常。封面上一圈圈的波浪,像小魚吐的泡泡,有初生的喜悅;像古樹的年輪,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也像大地在呼吸,輕鬆自如生生不息。

書名「呼吸」,用的是魏碑體,達摩來中國,正是魏碑興盛的時代,這個設計有介紹時代背景的用意。類似這樣的不經意卻又有含義的地方,有很多,尤其是在張宇先生的娓娓敘述之中。《呼吸》就是一瓶老酒,被張宇先生醞釀了幾十年,你慢慢打開,用心去體味,會得到有利於身心的東西。


那是什麼呢?因人而異吧!就我而言,是一種感動。一個人需要渡過多少條河流,登上多少座高山,吃過多少次的苦頭,才能平靜地望一眼彩霞滿天,說一句:夕陽無限好!世界沒有了衝突和爭鬥,個人沒有了名利與得失,只有一顆光明純淨的心。

這正如蘇東坡經歷了烏台詩案,像一朵海棠花被扔到泥污里踐踏,但東坡對此並不記掛於心,也不怨恨別人,反而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再如王陽明因觸怒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歷經苦難,他卻認為,人人皆可為聖人!很明顯,他們都受到了禪宗的影響。

張宇先生也是如此,他寫達摩,首先是接受了達摩,再次是靠近和踐行了達摩的精神。在小說《呼吸》裡,有王子之間互相關愛的深情,沒有血腥殘忍的宮斗;有師門之間的照應和提攜,沒有明爭暗鬥的世俗。即使是給達摩下毒的人,小說也沒有正面描寫和揭露,而是描寫了達摩覺得完成了使命,就主動服用了有毒的食品,他是以自己的涅槃來度下毒的人。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呢?為什麼不以牙還牙呢?這就是小我與大我、小乘與大乘的區別。達摩宣揚的是大乘精神,不因自身遭遇的苦難而怨恨,他的心中是天下蒼生。這是達摩的犧牲精神,崇高、神聖、偉大!這種精神並不是達摩獨有的,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杜甫、林則徐等都有這種情懷。

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但他不為自己痛苦,他「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為了國家和民生,他能做到「雖九死而猶未悔」。杜甫一生顛沛潦倒,他卻說:「安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被貶謫到新疆,他有功而被貶,他寫下的詩句卻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這些詩句感人至深,是因為作者發出的是肺腑之言。他們無怨無悔,對國家對民生都有赤子之心,這也是中國文化綿延幾千年強韌的精神內核。

從《呼吸》裡,也可以看到張宇先生的赤子之心。他飽含深情地梳理中國的傳統文化,努力說清楚儒釋道的淵源和相互的影響。小說里的文字是從他心底流淌出來的,帶著他的體溫,有著他的思考。

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學術有專精和廣博的不同,但只要發心是一樣的,是懷著對民族、對民眾的愛,他們做的事情都同樣的有意義、有價值。張宇先生寫《呼吸》沒有想著出版,他的發心不在於此,所以小說里沒有炫技和懸疑。他只想著,和三五好友,圍爐夜話,談談三皇五帝、河圖洛書、老子、孔子、莊子,還有達摩。

達摩是《呼吸》的主角。他為什麼不遠萬里來中國傳道呢?他在中國創立的禪宗,對中國文化有多大的影響呢?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撲朔迷離,充滿傳奇,還有各種懷疑,褒貶不一。其實,達摩雖然來自南印度,但他認真地學習中國文化,他認同並參與建構了中國的文化,他的貢獻不可估量。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禪宗,唐詩還會如此光彩奪目嗎?沒有達摩,少林寺會有如此盛名嗎!中國人,尤其是河南人,應該感謝達摩。張宇用《呼吸》為達摩樹碑立傳,是出於中原人的厚道。對幫助過我們的先賢大德,我們心存感激,時時念叨。

平心而論,用小說寫達摩是很有難度的。雖然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歸」等公案可以參考,但還有大量的空白需要填充。僅僅在小說里重現達摩所處的時代,衣食住行、禮儀制度等都是大學問。歷史小說的寫作就是百科全書式的大工程!《呼吸》雖然也寫了很多歷史人物,展現了南朝和北魏的歷史風貌,但它與《李自成》《大秦帝國》等歷史小說不同,它把歷史當背景,它的發力點在文化、在心靈、在思辨。

南朝的梁武帝被稱作「菩薩皇帝」,他篤信佛教,大興土木建造了很多寺院。他自己曾多次出家,大臣們出「巨資」又把他「奉贖」回來。他為了信佛而耗盡了國庫,他自以為有功德,但是達摩卻當面對他說:並無功德!這讓梁武帝很尷尬和氣憤,達摩也不能在梁朝立足了,之後北上來到了嵩山。

梁武帝為了弘揚佛教做了很多事情,為什麼沒有功德呢?在達摩看來,梁武帝是為了自己積德積善,而不顧天下蒼生的死活,這不是大乘佛教的精神。事實上,梁武帝晚年被叛軍圍困,淒涼而死,也說明了他實在是沒有功德。

更可恨的是他的兒子——梁簡文帝蕭綱,在臨死之前放火焚燒了藏有大量典籍的宮殿,其中就有蕭氏父子喜愛的大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蕭氏父子愛讀書、愛書法,卻又成了破壞者,梁武帝因為信佛而滅了國,這讓人深思和警醒!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就是對梁武帝的嘲諷。作為統治者要關愛民眾,要有大愛精神,否則只是自己自私的行善,並沒有什麼功德。

由《呼吸》的這個情節設置,可以看到張宇先生創作的初心。他是認同達摩的大乘精神的,他也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達摩和達摩的大乘思想,這對當下人的生活極有意義。

一個人把節奏慢下來,調整一下呼吸,會有利於健康。全世界的人同呼吸共命運,共同維護和平,就是美好的命運共同體。禪宗的精神既偉大又普通,它有理論,更注重實行。曾有很多人在問:何為達摩西來意?看看張宇先生的《呼吸》,你自會有答案。

註:本文作者許華偉,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中原傳媒股份公司出版與國際合作部主任。

本文原刊發於2023年2月21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責編:雷萌。標題為小編所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