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文化及服飾變遷——春秋戰國之趙國

歷史研學愛好者 發佈 2024-04-30T16:40:35.456504+00:00

之前提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正式晉升為諸侯國,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趙國的文化和服飾。

之前提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正式晉升為諸侯國,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趙國的文化和服飾。

在許多電視劇中,只要提到趙國,就提到邯鄲,現在河北省也有個城市叫邯鄲,那麼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邯鄲和現在的邯鄲是同一個地方嗎?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是戰國後期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與秦國展開了數十年的爭霸。

前403年,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國都幾經變遷,前497年,趙簡子定都晉陽(太原),公元前451年,趙襄子遷都邢(邢台),前423年,趙獻侯遷都中牟(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邯鄲),從此邯鄲成為趙國的國都。前355年,趙國在邢地建檀台,修信宮,邢地成了趙國的別都,稱信都。

趙武靈王時,疆土達到極盛,囊括了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內蒙古的陰山以南的部分。趙國地處四戰之地,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遊牧民族的地域。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疆域一度非常遼闊,極盛時期版圖跨越了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四個省區以及河南、山東兩省的部分地區。

由此可見,趙國遷都後的邯鄲和如今的邯鄲屬於同一個地方。

既然趙國是戰國後期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那趙國的文化是怎樣的呢?

1、文化系統

趙國文化繼承了較多的姬周因素。戰國時各地諸侯相爭,使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但趙文化還是保留了較多的周文化因子。

戰國時各地文字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趙國文字則屬於北方晉系。由於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分文字有所差異。因此趙國文書與其他諸侯國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趙國與林胡、樓煩、東胡、義渠、空同、中山等遊牧民族國家接壤,國民中有大量的胡人和胡人後裔,胡人文化在趙國也是根深蒂固的。

2、趙國遺址

①趙邯鄲故城

邯鄲故城包括趙王城及大北城兩部分。趙王城為趙都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城內地面上有布局嚴整的龍台、南北將台等夯土台,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顯示了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築的基本面貌。

②趙王陵

趙王陵位於河北邯鄲縣與永年區西北交界處,紫山東麓的丘陵地帶,距邯鄲市區20公里,屬三陵鄉境內,它們是中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趙國的帝王陵寢,稱其為趙王陵,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河北省乃至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王陵。

③邯鄲道

邯鄲道,俗稱串城街或稱文化一條街。在京劇《將相和》的台詞中稱其長街,即城內中街。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明清時期邯鄲縣城中心大道上。是一條戰漢風格的歷史街區。這條街南起城南街,北至學步橋,全長1760米。

邯鄲道是古都邯鄲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荀子的故里,是邯鄲歷史的重要載體。

④武靈叢台

武靈叢台,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中華大街西側的叢台公園中心處,為園內的主體建築,是趙國邯鄲故城中的一組重要建築群,邯鄲古城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 根據其出土文物考證,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前325年—前299年),重建於清代,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⑤信宮檀台

檀台建於公元前355年,比邯鄲叢台早168年,歷史上邢台縣檀台與邯鄲叢台齊名,信都(邢台縣)與邯鄲共為趙國古都,他們共同見證了趙國的輝煌。檀台,也稱行台,因建築有信宮,信宮屬於行宮性質,故也稱行台。趙武靈王時曾多次在檀台信宮大會天下諸侯,並於此發布胡服騎射的重大國策。

⑥沙丘平台

沙丘宮平台遺址位於今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大平台村南,是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廣宗縣境內地勢平衍,土壤概系沙質,到處堆積成丘,故古名沙丘。沙丘宮也得名於此。威武不可一世的始皇帝在此落馬,不甘心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⑦柏人城遺址

柏人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城正西12.5公里的雙碑鄉亦城、城角二村周圍。該城始建於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戰國時期趙國僅次於邯鄲的第二大城市,是當時該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是我國保存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

當時趙國只有邯鄲和柏人兩個地方鑄銅錢。這是戰國時柏人城經濟繁榮、商業發達的重要標誌。

3、趙文化

趙文化以邯鄲為中心的中華文化,以胡服騎射為代表,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屬於中國歷史文化中燕趙文化的主幹文化。

它既不等於趙國文化、也不等於趙氏文化,更不等於邯鄲文化,是一種起源較早的地域文化現象。她是在晉文化的母體中孕育生成的,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而且直接產生於黃河文明的搖籃中。

趙國文化就簡單分享到這裡,接下來,分享一下趙國的服飾。

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歷史上,有兩次引起人們關注的服飾改革,而這兩次改革都是發生在中國官服上面。一次是發生在戰國時期著名的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引入胡裝 「圓領袍」。

①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改革「胡服騎射」?

胡服是指胡人所穿的服裝,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的統稱。戰國時期的趙國公開引入胡服,不僅是中國古代服裝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服裝社會發展史上的一次逆禮儀行動。

趙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靠北,與北方的東胡、樓煩等少數民族統治地區接壤,因此常常會遭受胡騎的騷擾。為了爭取戰場上的主動,趙武靈王毅然決定仿效胡人、組建戰鬥力強大而靈活機動的騎兵部隊。同時宣布,為順應戰爭需要,引入吸收胡服,用比較簡單利落的短衣窄袖、長褲革靴的胡裝形式,從而達到提高戰鬥力的目的。

②趙武靈王對傳統衣裝進行了哪些改革?

較之以往的傳統衣裝,引入胡服內容的騎裝最為明顯的地方是廢棄了裙式的下裳而改穿比較合身、便於活動的褲裝,上衣也減短了許多。本次易服增加了足衣的品種,由原來足穴淺、笨拙而不跟腳的履,改為便捷又適合騎馬行動的筒式皮靴。

趙武靈王在本次服裝改革中,還效仿胡服,為自己的首服上新增加了一些特別的標誌性裝飾,即在冠上增施了金當和貂尾裝飾。自趙武靈王引入璫、蟬和貂尾三種飾物以後,璫、蟬和貂尾不但成為中國帝王、百官首服的重要裝飾,被廣泛用於歷代帝王的裝飾上,還為中國歷代封建國家秩序的管理、官員間的等級劃分做出了貢獻。

本次服飾改革引入了褲子,並與合身短衣結合,形成了新的服飾組合模式,這是對中國服裝組合形式的創新。

趙國男子:將軍們頭戴趙武靈王喜好的「鵕(jùn)翿(dào)冠」,身著「絝(kù)(zhě)」,腰間具帶,上有「黃金獅比」(獅比:一種胡人的帶鉤),外罩「貂服」;武士身著「短後之衣」,頭戴「武弁(biàn)大冠」,飄曳著「曼胡之纓」或招搖著鶡尾。

趙國女子:著後裾(jū)曳地的博帶深衣,長袂(mèi)束髮垂肩(這種髮型是晉地女子特有的,參見1965年長治出土的戰國犧獸立人青銅盤中的女性)。

③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崇尚的顏色,《皓鑭傳》中趙人的服飾多為紅色和白色,那麼趙國真正崇尚什麼顏色呢?

由於趙國是「三國分晉」的結果,晉國源自姬姓王室,承繼周的火德。初期相對強大的魏國就延續了晉國的崇尚,也是火德,所以魏國的顏色,就是紅色。韓國雖也源處晉國,但是周之火德已被魏國霸占,韓國選擇了木德作為國之根本,選擇了代表木德的綠色趙國偏向於木德,最終就選擇折中的辦法,搞出了所謂火木德,趙國的顏色也變成了七分紅色三分藍色

由於趙武靈王對服飾進行了改革,所以趙國的服飾與其他諸侯國有些許不同,真實的趙服和影視劇也有所不同。

好了,關於趙國的文化和服飾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明天我們分享戰國七雄中的最後一個魏國的文化及服飾。感謝您的關注與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