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初唐終章

詩哥來也 發佈 2024-04-30T20:01:13.976548+00:00

我們從初唐王績談到張九齡,也算一個結束,陳子昂和張九齡可以說是初唐收尾的人物,同時也是開啟盛唐新世界大門的人,張九齡在創作上深深的受到陳子昂復古理論的影響,所以後人論初唐詩歌之轉變者,每以陳、張並稱,因此張九齡的詩歌我們也應該是要注意的。

我們從初唐王績談到張九齡,也算一個結束,陳子昂和張九齡可以說是初唐收尾的人物,同時也是開啟盛唐新世界大門的人,張九齡在創作上深深的受到陳子昂復古理論的影響,所以後人論初唐詩歌之轉變者,每以陳、張並稱,因此張九齡的詩歌我們也應該是要注意的。

張九齡,初唐名相,履歷沒有特別需要交代的,他的仕途應該算是比較平坦的,雖先後遭二張和李林甫排擠,但仍受到玄宗賞識和宰相張說的多次提攜,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官譽甚高。


張九齡因受陳子昂影響,其詩歌作品不事雕琢,樸實無華,被世人所推崇,他也作有《感遇》詩,其手法同樣是運用比興來寄託諷喻現實,作品真實有力,感發強烈。

張九齡的詩歌有明顯的前後期之分,前期身居高位,應制詩比較多,大多是歌功頌德,酬唱之作,後期遭李林甫排擠,被貶荊州後的作品,卻是真情實感的流露,這一時期的作品個性鮮明,才是真正源自內心的聲音。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張九齡的代表名篇《望月懷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關於明月的詩句實在是太多了,文學作品中但凡涉及到月亮,無非是思鄉、思人和惆悵。明月總是給人一種淡淡的憂傷,「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是思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是惆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思鄉……

我們來看張九齡想表達的是什麼感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裡他用到「興」的創作手法,由所見而感,遼闊的海面上升起一輪明月,明亮的清輝灑向人間,這一刻是最讓人動情的,他這裡用了「生」,就有了所屬關係,重點在說明月,一個景象,如果是「升」,那重點就在過程了,當月光從大海的盡頭灑向人間時,此時此刻,天下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所以我們的感情是同樣的,時間都被定格在這一刻,遙望月亮的我們,此時共享這一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兩句詩有些抽象,這裡的「情人」,不是今天表達的意思,而是有情之人,這個情不僅僅是男女之情,可以是對朋友對親人,多情的人看到月亮就會相思,看到花落就會傷春,看到大雁,就會思歸。「遙夜」就是漫長的夜晚,他說多情的人總是埋怨夜晚太過漫長,以至於不得不整晚都在思念著親人而無法入眠。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理解這兩句要展開聯想,設身的去體會詩人的環境,這是作者在室內的,熄滅了蠟燭後,發現明亮的月光灑的滿地都是,屋內,院子都顯得更明亮了!這裡的「憐」字不是可憐的意思,而是愛憐,喜歡的意思,詩人熄滅了蠟燭,看到照進來的月光,心生愛憐之意。於是他起身披衣,駐足望月,以至於時間太久,露水都打濕了衣服。從這個「滋」我們就能體會出來時間的長久,滋是一個過程,形容露水慢慢的浸入衣服的。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不堪」就是不能,「盈手」是用雙手捧起,詩人說月光是如此的美好,可我卻無法用雙手將月光捧起,送給我思念的人,既然如此,那就希望讓我們在夢中有一個美好的會面吧!月光怎麼能用手拿住呢?詩人自然知道,他只是想把這份美好傳遞而已。


這首詩歌的感情是非常細膩且真摯的,其實有些詩歌,即使對意思不是很懂,也不妨礙我們去體會,就像這首詩,你即使不懂他具體意思,也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要表達的情意,這就是好的詩歌的生命力,和時代,和經歷,和文化背景沒有太大關係,語言說到底只是載體,而情感卻是血肉,這也是我們判斷一首詩歌是否優秀的一個重要根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