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是蘇東坡留給後人最大的影響|尋路東坡

封面新聞 發佈 2024-04-30T20:08:48.624384+00:00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張杰 紀陳杰 攝影報導「即死,葬我於嵩山下,子為我銘。」這是蘇軾彌留之際給弟弟蘇轍的遺言。公元1101年,蘇軾被貶海南後遇赦北歸,行至江蘇常州,溘然長逝。其弟蘇轍遵蘇軾遺囑,於第二年閏六月,由常州移葬於河南平頂山郟縣,名為蘇墳。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張杰 紀陳杰 攝影報導

「即死,葬我於嵩山下,子為我銘。」這是蘇軾彌留之際給弟弟蘇轍的遺言。

公元1101年,蘇軾被貶海南後遇赦北歸,行至江蘇常州,溘然長逝。

其弟蘇轍遵蘇軾遺囑,於第二年閏六月,由常州移葬於河南平頂山郟縣,名為蘇墳。

蘇軾葬此十年後的1112年,蘇轍卒於潁昌(今許昌),也葬在這個地方,稱「二蘇墳」。

又過了238年(1350年冬),郟縣尹楊允拜謁蘇墳,見只有「二蘇」葬於此,於是就說兩公子的學問是他父親老泉先生教出來的,而蘇洵的遺骨卻葬在老家四川眉山,與這裡相隔數千里,不方便他們的靈魂在一塊交流,於是就從眉山取來老泉先生的遺物葬於兩公冢之間,始稱「三蘇墳」。

早春二月,封面新聞「尋路東坡」報導組來到河南平頂山郟縣三蘇園,將從眉山帶來的家鄉水土轉交蘇轍33代後人、平頂山市三蘇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蘇明奇先生。

每逢清明和東坡誕辰,全國各地的蘇氏後人都會聚集到三蘇墳進行祭拜、憑弔。也有人帶來過眉山的土,但據蘇明奇會長介紹:「從眉山帶來家鄉的水,我是第一次見到。」

三蘇墳

54年前蘇轍次子墓被水沖開 確認三蘇葬郟事實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元豐六年(1083年),蘇東坡四十八歲時,王朝云為他生了一個兒子,蘇東坡為這第四個兒子取名為遁(dùn),小名乾兒,並寫下這首《洗兒詩》。這是蘇東坡歷盡劫波有感而發,希望後輩子孫不要像他一樣才情絕代,做一個愚魯平庸之輩就好。

《宋史》有云:「軾三子:邁、迨(dài)、過,俱善為文。」

除了不到一歲便早逝的乾兒,蘇軾有三個兒子:蘇邁(字維康)、蘇迨(字仲豫)、蘇過(字叔黨)。

東坡辭世的十天以前,他對兒子說:「吾生無惡,死必不墜,慎無哭泣以怛化。」他堅信自己一生未曾作惡,故死必不墜。

因東坡生前曾說「嘗愛郟山形勝類其鄉,遂有終焉之志」所以,季子蘇過遷葬父親於汝州郟城縣小峨眉山,為了看守父親墳墓,蘇過便也長住在那裡。

蘇迨曾在廣東任職,他的兒子蘇箕就生在南雄珠璣巷。目前晴川蘇公祠所說的蘇公就是指蘇箕——蘇軾的孫子。蘇箕去世後,其子孫就定居在廣州附近,包括車陂村。蘇箕,號晴川,車陂村後人為了紀念他,於是修建了晴川蘇公祠,至今已有500多年。

除了廣州,廣東的順德、惠州、東莞、新會等地都居住有蘇軾的後裔,他們每年的清明、重陽都會到蘇家山以及蘇軾的埋葬地河南郟縣祭拜。

啟功題寫的「三蘇墳」

除了廣東,蘇軾後裔比較多的地方還有江蘇的宜興、無錫,浙江的奉化、慈谿,河南許昌等地。

北宋崇寧年間,蘇轍決定到潁昌(今許昌)終老,築室於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不與人相見近10年;潛心寫下《潁濱遺老傳》,記述自己一生的經歷、言論。

許多年後,其村民在村中墓地挖出一通石碑,上書「始祖蘇英」等字樣,據考證,蘇英為蘇轍第七世孫,元代人,在許昌蘇橋繁衍至今,後裔遍布許昌、長葛、禹州等十幾個村。

三蘇園裡除了有三蘇墳,還有蘇仲南夫婦墓,蘇仲南系蘇轍的次子蘇適(kuò),號仲南。

蘇仲南夫婦墓位於三蘇陵園東南方向,1969年,當地生產隊在澆灌農田時發現了被水沖開的蘇仲南夫婦墓穴,發掘出來的墓志銘上寫著「……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於汝州郟城上瑞里先塋之東南巽隅……」,後經蘇學界專家考證,確定了三蘇葬郟的事實。

「河南的大部分都是蘇轍的後代,都有老家譜,上面說得很清楚。」蘇明奇少時曾隨父親來過三蘇墳,因為種種原因,他並不知道自己是蘇轍後人。

十幾年前看到家譜得悉此事後,他開始學習書法、致力於研究三蘇文化。2013年,蘇明奇發起成立了平頂山市三蘇文化研究會。

三蘇墳是郟縣當地人的三蘇文化聖地

布衣東坡望向故鄉 蛙鳴道歡迎家鄉人

郟縣三蘇祠和墓總體格局由墳院、廣慶寺、三蘇祠三部分組成。

「一門三學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三蘇園入口處的這幅對聯昭示著後世人對三蘇成就的評價。

墳院坐北朝南,由青磚院牆圍合,是蘇軾、蘇轍兄弟的墓冢和其父蘇洵的衣冠冢及部分家族後人的墓地,也是後人祭祀三蘇的主要場所。廣慶寺、三蘇祠同在一條南北長130米的軸線上,坐落在墳院西南300米處,坐北面南。三蘇祠位於廣慶寺後,屬前寺後祠格局。

祭拜完三蘇,蘇明奇與封面新聞記者漫步三蘇園。

園內有一座像座高3.5米, 像高4.2米的蘇軾塑像, 手執詩書的蘇軾面向西南,略帶惆悵,形態逼真。「這是望向家鄉眉山的方向。」蘇明奇說。

郟縣三蘇園的東坡布衣像

在蘇軾雕像前有25級青石台階,階下十幾米的地方,只要來人拍手或跺腳,台階上就會發出清脆悅耳的銅音「蛙」鳴聲。蘇明奇做著示範,果然如此。

這條甬道被稱為三蘇園一大奇觀,又名「金蛙迎賓道」。

「蛙鳴道這一景點,並不是當地人發現的,而是和四川很有淵源。有一年搞全國的三蘇學術會,四川眉山一位老專家走下台階的時候,覺得自己的聲音在此處有回聲,才發現這個奇觀。大家都說,意思就是四川老家的人過來了,這是迎接四川老家的人呢。還有一個神奇之處,當地人傳說原來在郟縣縣城裡頭還有一個回音壁,自從三蘇園裡的蛙鳴道被發現以後,那個回音壁就不再響了。」

蘇明奇對三蘇雕像很有研究,去年坡公誕辰985周年時,他撰寫了一篇題為「蘇軾的畫像與雕像」的文章。

據他研究,蘇軾的室外大型雕塑,主要分布在全國十八個蘇軾紀念地,題材多以蘇軾與當地的政績、功績、文化有關,如四川眉山、河南郟縣、湖北黃岡(古稱黃州)、杭州西湖、江蘇徐州、山東諸城(古稱密州)、海南等,都有蘇軾的大型石質或銅質像。

郟縣三蘇園裡是蘇軾的中年布衣像,面朝西南方向,朝著老家四川眉山的方向,很傳神。

蘇明奇解釋:「之所以把東坡造成布衣像,是讓蘇軾作為老百姓的身份和大家在一起。因為他平時為大家做了很多事情。造福老百姓,是蘇東坡最大的功績,所以老百姓咋會不喜歡他呀?!」

三蘇精神滋養著後世,人們對三蘇也萬分敬仰。

數年來,當地政府投入大量資金, 園區也由原來的總占地面積三萬多平方米擴建到如今的總占地面積680餘畝。

蘇明奇說:「郟縣政府對三蘇園這幾年的保護投入很大,蘇家人也很感激。」

蘇轍33代後人蘇明奇祭拜先祖

不要爭論後人是否正宗 要看為國家做了多少貢獻

天賦異稟的大文豪,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蘇軾的標籤很多,卻難以被標籤定義。豁達,是人們最常提及的一個標籤。

「人生為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當下,許多人將蘇東坡奉為精神療愈的偶像。

蘇明奇說:「蘇東坡一生中對蘇家最大的影響就是『記恩不記仇』。你看,無論他跟誰,包括迫害他的人,無論王安石還是章惇,尤其是章惇把蘇東坡弄得一貶再貶,最後,蘇東坡都跟他們和解了。」

蘇軾與王安石之間只是政見之爭,兩位大文豪的分分合合令人唏噓。

反觀章惇,蘇東坡和他從年少時的把臂同游到為官後反目成仇,章惇所使用的手段令人側目。

1094年,宋哲宗親政後,起用堅定的改革派章惇為宰相,重啟改革。

章惇因為自己曾經遭到反對派的排擠和打擊,他上台後,便利用推行新法任免官員時,曾經反對過他的官員進行報復。他把已去世的宰相司馬光的牌坊拆了,甚至動員皇帝對司馬光開棺鞭屍。同時,因為蘇東坡以前反對過變法,章惇便毫不手軟地把蘇東坡貶至惠州,後又貶至海南。

這時,蘇東坡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

沒想到,章惇也有失勢的一天,被貶至嶺南雷州,是當年蘇轍被貶謫之地。這對蘇軾兄弟而言,本該是大快人心之事。

章惇的兒子章援是蘇軾的門生,章援去拜訪老師蘇軾,大概想到父親與老師之間的過往,章援很惶恐,不知道老師是否會念及與父親的新仇舊恨,於是先寫了一封信探口風。

蘇明奇用眉山水土祭拜先祖

蘇軾回信說:

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魚所知也,建中靖國之意,可恃以安。又海康風土不甚惡,寒熱皆適中。舶到時,四方物多有,若昆仲先於閩客、廣舟準備,備家常要用藥百千去,自治之餘,亦可以及鄰里鄉黨。

——《與章致平》(節選)

意即:往日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再說何益,還是把眼光放在未來。

胸襟坦蕩的蘇軾,還將自作的《續養生論》一篇及養生藥方隨信寄贈,希望章惇藉此頤養天年,讓章援放下心來。

此時的蘇軾,已到了風燭殘年,不久就病逝在北歸路上。

言及此,蘇明奇再度感嘆:「我覺得以德報怨——記恩不記仇,是蘇東坡對俺蘇家人最大的影響,對下一代的學習也有很積極的意義。」

在多次的蘇氏宗親會上,蘇明奇強調這一觀點:「孩子們要好好向昨天學習,不要記恨。有的人總喜歡爭論,哪兒的後裔正宗不正宗或者說這個正宗那個不正宗。我的觀點是,不要說啥正宗不正宗,要看你給蘇家做了多少貢獻?你給國家做了多少貢獻?如果你敗壞蘇家的名義,就算你姓蘇,蘇家也不會認你。我一直秉承著這個觀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