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十八拍》:當代文學中的一部傑出作品

奔流新聞 發佈 2024-04-30T21:42:29.281132+00:00

《涼州十八拍》由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於2022年12月正式出版,上市後反響熱烈,深受讀者喜愛,一個月不到即已加印。

《涼州十八拍》由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於2022年12月正式出版,上市後反響熱烈,深受讀者喜愛,一個月不到即已加印。2022年7月,《涼州十八拍》入選由中宣部指導、中國作協牽頭的「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首批支持項目,並於近日參加了中國作協「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啟動儀式,簽訂了該書英文版版權輸出合作協議。

《涼州十八拍》是魯迅文學獎得主、甘肅省作協主席、甘肅日報社葉舟工作室主任、著名作家葉舟繼提名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巨作《敦煌本紀》之後,創作的又一部聚焦河西走廊歷史文化的史詩性長篇小說,也是葉舟長期行走勘探河西大地、悉心開展文化考察的最新成果,更是一部力圖書寫河西走廊心靈史、貿易史和軍事史的皇皇巨著。

2023年2月24日和26日,葉舟《涼州十八拍》作品發布會及讀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辦,施戰軍、潘凱雄、何向陽、李洱、叢治辰、楊慶祥、曹元勇等多位著名評論家、學者就這部作品的文學成就、文學價值、時代意義進行了深入對話和廣泛交流。

《涼州十八拍》是一部中華民族的義勇之書

施戰軍(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著名評論家)

葉舟是「60後」作家當中的一個代表,這些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目前正處在不斷被經典化的道路上,他們的寫作非常有自覺性,對於自己的優勢和特色非常清楚,而且有擔當感。中國當代文學已經走過了七十多年的歷程,當前一批前沿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包括葉舟和他的《敦煌本紀》《涼州十八拍》,在審美上、在把握性上和在所取得的成就方面都令人可信和欣慰,如果與當今世界優秀作家進行對等交流,可以說毫不遜色。

葉舟的《涼州十八拍》是我們這個時代、這些年文學創作當中的一個傳奇。我們看慣了寫百年歷史、寫宏大歷史的長篇小說,但是葉舟在這種創作的風習中,僅僅選擇了百年當中的那麼一段、那麼一個地域、那麼一個故事的核。在今天,它所預言的意義非常之重要——它擺脫了過去已有的、大家已經厭煩的那種敘述方式。在今天,葉舟寫出的《涼州十八拍》,其意義是里程碑式的,不是那麼簡單的。它可能是今天的「兩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環節中最為關鍵性、標誌性的作品。

《涼州十八拍》寫的是一個非常具有分量、具有重量的題材,在寫法、語言等各個方面,這部作品具有如下的特點:

首先是一「河」多源的文化力量。這個「河」就是河西走廊,這裡不光有地理的、自然的這些決定性因素,在文化力量與歷史力量方面,其匯聚性也是非常強大的。從《涼州十八拍》中可以看出,那些古老的、沉靜的文化和我們對天地的定義,那些對異質性文化的吸納及消化過程,還有那種在克服自身的悲喜命運之後,把自身命運跟多數人的命運銜接的力量,這些都屬於這種文化的力量和歷史的力量。

第二是一體多面的人物把握。作品的主題和分題、主線和分支,尤其是面對歷史的、生存的殘酷性,與人們所應該擁有的愛、正義、忠誠等等之間的矛盾關係,在這部小說里得到了非常藝術化的處理,葉舟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都有在現實問題面前的掙扎與彷徨,但從大線、長線、大愛、大義方面來看,卻又讓我們敬畏。

第三是才學合體的敘事把握。剛才我說到《胡笳十八拍》是長歌體式,《涼州十八拍》非常自覺、非常自然地運用了《胡笳十八拍》的長歌體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讀到的很多是具體的故事,甚至是人在陰暗之中、人在幽暗之中的故事。閱讀完再回頭一捋,我發現這部作品是「經書的神聖」和「說書的神奇」兩者融合得極好的一部作品,帶來了跌宕命運和大故事的一種平衡感,可以說這是一部詩史融通的百科全書。

最後,《涼州十八拍》是一部中華民族的義勇之書。這個不用多說,救孤的內核,《趙氏孤兒》我們都耳熟能詳。在《涼州十八拍》這裡卻有幾重孤兒,背後則是大家的孤勇,孤勇的人們在一起就是團結,就能戰鬥,就會爆發出具有無比力量的精神光芒。《涼州十八拍》通篇展現的是義,不僅僅是兄弟家族之間的(人和人屬於小義),它並不是那麼狹窄,它展現的實際上是救亡之義。關於救亡的很多故事,在中華民族的記憶里嵌得太深,這事實上就是家國的象徵。這個「救孤的戲」在葉舟的整部小說裡面,漸漸地演變成了「救亡之義」,在那一階段,中華民族時刻處於存續當中,又時刻處在最危險的境遇里——這儘管是詩意的故事,但背後總是有一塊醒木在拍響,總是在讀者的耳畔震動,所以這部書的意義與價值是非常巨大的!

《涼州十八拍》是一部打通之作、陽剛之作、厚重之作

潘凱雄(中國出版集團原副總裁、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副主任、著名評論家)

首先想到了一點,這134萬字、三卷本的巨著由葉舟來完成,我一點都不感到吃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作品由葉舟來獨立完成也是非他莫屬了,有這麼幾個根本性的原因:1966年出生的他也是「老作家」、資深作家了,他這一輩子就生活在西北,生活在蘭州和河西走廊這一片大地上,他對這片土地充滿了熱烈而獨到的情感。當然外地的作家如果寫河西走廊,也有其特點,只是文學創作中對創作對象的情感,或許不如葉舟那麼強烈,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是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在這之前葉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從詩歌、散文到中短篇小說等各種文體都有過嘗試,還曾經獲得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特別是五年前的《敦煌本紀》已經開了一個好頭。《涼州十八拍》雖然出版不久,但其實在文壇上,大家已經期待了很久。這樣一部重要的作品由葉舟來完成,我想有充分的理由,而且似乎只有他是這個最佳作者了,這是一個感想。

由於時間原因,這個作品我沒有完整地讀完,也不大敢對整部作品說太多的話,此刻就想了三句話,代表我現在最直觀的感觸:

第一,這是一部致敬傳統、面向未來的打通之作;

第二,這是一篇黃鐘大呂、餘音繞樑的陽剛之作;

第三,這是一部沉鬱頓挫,抑揚跌宕的厚重之作。

《涼州十八拍》傾注了獨屬於葉舟的赤子之心

何向陽(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著名詩人、評論家)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已經有10年了,這10年間,葉舟做了兩件大事都和「一帶一路」有關係:長篇小說《敦煌本紀》上下卷於2018年出版發行,2022年12月又推出了最新的長篇小說《涼州十八拍》,總計三卷本,134萬字,可以說這是對「一帶一路」倡議在文化上、在文學上的呼應。

葉舟是創作中的「逆行者」——逆水行舟的人物。當別人都在寫科幻未來之際,葉舟的目光卻一直沒有離開20世紀甚至更早,20世紀早期距我們今天已經100多年了,足以進行考古發掘了,但是當坊間都在熱議ChatGPT時,葉舟卻躲在西北獨屬於他個人的工作室里,他在幹什麼呢?他在書寫熱血與忠烈——這種民族精神。當上個世紀新時期的「硬漢文學」,無論是「拿來」的還是自己的,流行一陣之後都跌入了文學史冊中,人們不再談論它的時候,葉舟提起筆就像拎起了一件戰袍,策馬狂奔在西部夢想和記憶中的曠野上。從《敦煌本紀》到《涼州十八拍》已近240多萬字了,葉舟的這種寫作狀態對應他筆下的人物也是熱血而忠烈的,《敦煌本紀》是硬漢的文學,《涼州十八拍》同樣也是硬漢的文學。這兩個文本的寫作者是這樣一種人——詩人小說家,他是在為時代注入詩意的人,也是歷史當中要留存風雲的人。

「逆行」的第二重意思,就其體量而言,在當下這個相對崇尚輕、碎、飄的風尚之中,或者輕、飄作為文學書寫的意向的時候,葉舟的大部頭作品及時出現了,他有點「反向而行」,他拿出的是沉甸甸的文本,也是獨屬於文學寫作者的赤子之心。

閱讀《涼州十八拍》會感覺月光之下大江奔流

李洱(茅盾文學獎得主、北京大學教授、著名作家)

葉舟是一位非常令人敬畏的作家。我看到《涼州十八拍》的時候,感覺這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這樣的作品也只有葉舟能夠寫出來。我看完之後就像在喝蜜,喝的是荊花蜜。真的,讀這樣的作品你就會流淚,淚水會砸向塵世。

葉舟本人的經歷——他作為一個詩人的稟賦和作為小說家編織故事的才能,以及對各種歷史信息、自然信息的吸收,尤其是他在西部,他在像敦煌和河西走廊這樣的地方,自然和歷史、人文與經典本身的合二為一,讓葉舟有了一種自覺,讓他能夠把這些東西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才會寫出《涼州十八拍》這部傑出作品。

葉舟的才華在這部書里表現得更加充分,這麼一部大體量的長篇小說,他竟然寫得是舉重若輕,長風浩蕩。我曾經給葉舟的小說寫過一段話,他當年獲得魯迅文學獎的那篇小說《我的帳篷里有平安》,頒獎詞裡有幾句話當時是我寫的:「葉舟舉重若輕,在驚愕中寫安詳,在喧囂中寫靜謐,在帳篷里寫無邊的人間,在塵世中寫令人肅然的恩典……」葉舟有特殊的才華,他的這種才華是怎麼養成的,葉舟給了我很多的謎團。

提到靜謐,我認為《涼州十八拍》這樣一部小說,你閱讀的時候會感覺月光之下大江奔流,但仍然有一種靜謐的感覺,非常安靜的力量。你會感覺到正是在這種靜謐的力量當中,形成了從晚清到民國年間的故事,他在背叛中寫忠義,最後讓「忠義」這個詞成為人類精神的寫照,並給人以安靜、平安、喜樂以及普降人間的沉穩靜謐之感。因為,偉大的精神一定是靜謐的!

《涼州十八拍》寫出了遙遠的古典氣象

叢治辰(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名評論家)

四年前,我翻開《敦煌本紀》的時候,我第一個感受是非常訝異,因為我不知道葉舟在寫長篇,在我的印象里他是詩人,詩人可以寫小說,而且很多詩人的小說寫得很好。在我的印象里,詩人只能寫中短篇,葉舟以他的成績證明中短篇也寫得很好。詩人的邏輯方式是分行的,而小說家的邏輯則是連綿的,一個分行的邏輯很難講述一個連綿長篇的故事,但當我懷著這樣的誤解時,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葉舟的詩雖然是分行的,但他的氣息一直就像河西走廊的長風那樣是連綿貫通的。

寫長篇小說是智慧的活兒,人生智慧幾乎都容納在裡面,關於歷史的所有思考也容納在裡面,堪稱是一門智慧的手藝;但它同時又是體力活,尤其是以葉舟充滿澎湃氣勢、短時間、爆發式的這種寫法,需要強大的體魄,但是他居然完成得很好,而且始終洋溢著一種詩意,這真的是一個詩人寫下的長篇小說。

詩有很多種,有「輕羅小扇撲流螢」,「滾滾長江東逝水」也是詩,葉舟顯然屬於後一種。不僅僅是詩,小說也是一樣,當下有一些非常疲軟的小說,有些喜歡探索人性幽暗、陰暗層面的小說,也有書寫日常生活、在瑣碎細節中不斷爬行的小說,但葉舟不是這樣的,葉舟有一種青銅一般甚至比青銅還堅硬,就像西北風沙那般既粗糲又精緻的一種詩意。

葉舟老說「兒子娃娃」,我想起的「兒子娃娃」是他用了四年時間寫下的134萬字的一系列形象,是葉舟筆下白衣白馬奔跑在褐色大地上、鉛灰色天空下的那樣一個形象。《涼州十八拍》這部書極富感染力,這是涼州的氣韻,河西走廊的氣韻,更是一種廣闊西北的氣韻,西北所代表的力量被葉舟寫了出來,塑造了出來。

這部書重構了《趙氏孤兒》,把這個古典悲劇的故事提煉出來,無非就是三個關鍵詞。第一是「復仇」,這個詞又包含了一個內核叫「成長」,不成長無以復仇;第二是「守護」;第三則是「堅忍」。《涼州十八拍》的三條線索暗合《趙氏孤兒》的三條線索: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去堅忍地守護,既守護秘密、守護孤兒,也守護國寶所象徵的中華氣脈。

我覺得《涼州十八拍》確實寫出了一種大氣象,遙遠的古典氣象,但同時也寫出了一種當代精神!

《涼州十八拍》展現了中國人生命的張力

楊慶祥(著名評論家、詩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葉舟的長篇小說《敦煌本紀》和《涼州十八拍》,就是兩部像辭典一樣的大書。

葉舟的作品雖然源自西部,但它的意義遠遠超越了西部,也超越了單一漢語的想像和疆界。從《涼州十八拍》蘊含的信息量與複雜性來看,他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維度,不僅擺脫了單一的文學建構和想像維度,還指向了一個更為開闊、更為遼遠的文化和歷史維度。長篇小說如果僅僅講一個故事或者傳奇人生還是不夠的,它一定是民族文化或者民族心靈結構的一部分,這樣才能夠真正流傳下來。

芥川龍之介說,有一個小說中的中國和詩文中的中國。葉舟這裡所寫的就是詩文中的中國,葉舟筆下的顧山農、徐驚白等人物是被我們忘記了的中國人的形象,但是真正中國人的原生命就是顧山農、徐驚白這樣的角色。少年徐驚白就是飛的形象,中年顧山農是隱忍的形象,正是因為有了救孤,才有少年中國,才能飛起來。「五四」那代人是歷史裡飛起來的那代人,但前提是有犧牲。這是中國人的孤勇,我們的歷史就是在不斷的孤勇里獲得了新生,所以葉舟的小說展現了中國人生命的張力,這是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的。

《涼州十八拍》是一部非常硬朗的作品

曹元勇(浙江文藝出版社常務副社長、翻譯家)

葉舟的《涼州十八拍》這部長篇小說里的一個重要人物叫徐驚白,他本來的家族姓氏是「續命」的「續」,「續香火、續中華文明」的「續」,這個角度也是葉舟寫作這部小說的主旨之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這部書裡面重要的故事框架,它應該就是一個現代版的《趙氏孤兒》,也就是一個被拯救的孩子,這個孩子成長之後如何成為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好男兒,這才是小說非常重要的故事內核。

在這部書的推介文字當中,我們引用了一句話——「人心所歸,惟道與義。」「救孤團」旗下的續家的門人們,為了什麼要去保護一個孤兒,其實他們的身後有道和義在支撐,這一點最終上升到了家國層面,有了一種力量和飛升,所以《涼州十八拍》首先是一部非常硬朗的長篇小說,將家國命運在一段動盪的時代做出了文學的呈現,可以說是比較完美的。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雷媛 張海龍 整理

圖丨奔流新聞記者 師天銘 趙梓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