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發展階段

充滿元氣的五指山 發佈 2024-04-30T22:41:22.887217+00:00

文化與生產勞動同時誕生,也隨著生產勞動的發展而發展。從遠古時期起,文化經過了三個階段。但是無論如何,人類產生意會認識以後,文化就開始以這些方式交流、傳播,使認識、價值意識和情感成果一代一代傳流下來,不斷發展。


文化與生產勞動同時誕生,也隨著生產勞動的發展而發展。從遠古時期起,文化經過了三個階段。


一是無言無字階段。19世紀,波多黎各大學的福爾克復原了1470號人(能人)的頭骨化石。該化石的人生活在200萬年前。通過對其顱內模的研究,認為1470號人的腦已經具有真人腦的性狀和溝回。可以推測,這時候的人類祖先已經具有認識能力。他們的認識叫做意會認識。而表達意會認識的方式是肢體語言如手勢動作、表情以及雕塑、繪畫、舞蹈、音樂和各種物件器物的裝飾等等。這是文化最初在互相交流時的外化方式、顯示方式。人們通過這些手段表達、交流思想認識和感情。當然這些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無論如何,人類產生意會認識以後,文化就開始以這些方式交流、傳播,使認識、價值意識和情感成果一代一代傳流下來,不斷發展。這是毫無疑義的。


二是有言無字階段。人類語言的產生無疑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時期。2002年,牛津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語言基因FOXP2。如果FOXP2基因突變會導致一系列語言障礙,如口齒不清,無法區分一些基本音節,不能理解語法和句子等等。同年,德國科學家對幾種靈長類和小鼠的FOXP2基因進行了測序,並將其與人類的FOXP2基因序列作了比較。結果表明:大約7000萬年前人類和老鼠的共同祖先至今,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只有三個胺基酸發生了變化。其中兩個發生在600萬年之內,即人猿分離之後。在早期智人或尼安德特人時期大腦得到迅速發展的是下額區。這是同有聲語言的產生和發展聯繫著的。假如這個時候開始產生語言的話,那麼就在距今30萬年至4萬年前。據此可以推測,如果早期智人生活的年代不是全部處於無言無字文化階段的話,起碼也有其中前期很長的時間屬於這個階段。


隨著語言的產生,意會認識開始向言傳認識進化。語言產生以後,人類在很長歷史時期內是通過口頭語言進行交流、並承傳上代人類祖先的認識成果、情感,並向下代人傳授自己的認識成果、情感。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信息符號系統。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語言是交流和傳播認識、經驗、情感等等的中介手段。在人類與客觀世界的關係中,語言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事物的工具。在人類世代的承繼中,語言是社會文化遺傳的主要載體。如果早期智人創造了語言,進入了有言無字文化階段,那麼晚期智人當然也屬於這個階段。

目前已發現的晚期智人化石分布於亞、非、歐、美、澳各大洲,說明除南極洲外,地球上各大洲均有人居住。美國南加利福尼亞發現了48000年前的人類化石。澳大利亞在蒙戈湖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年代為32750年前。這個時候人類還處在舊石器時代。可見有言無字文化階段不但跨越舊石器時代,而且跨越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直到銅石並用時代。

遠古一些文學作品就是許多世代口頭流傳下來的。古希臘包括地中海東部到小亞細亞一帶早已存在大量原始神話和古代英雄傳說。相傳是名叫荷馬的職業樂師將古代小亞細亞人和希臘人打仗的故事以及其他故事,整理創作出《伊利昂記》和《奧德修記》。直到現代,許多民族的文學作品如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歌等仍然採用口頭流傳的方式保留下來。如我國藏族的《格薩爾王傳》就是藏族人民的集體創作,大約有100多部,已經發現的藏文版本有50多部。《格薩爾王傳》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是研究藏族歷史、地理、宗教、風俗、道德、語言、社會等等的重要文獻。在一定意義上它是一部藏族文化的百科全書。

舊石器時代從300萬年到一萬年前止,占了人類歷史99.8%的時間,人類無言無字文化時期、有言無字文化時期,都在舊石器時代。而有言無字文化則延續到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


三是有言有字階段。有言有字階段最早是從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開始的。考古學發現的資料告訴我們,最早的文字出現在非洲和亞洲。


第一種是埃及文字。這是埃及人在公元前第4000年發明的,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簡化為大眾體。大眾體在公元前660年開始應用於下埃及,後來上下埃及都通用。到多來美時期(公元前322年~前30年)大眾體成為主要的字體。最晚的大眾體遺物是425年的石刻。地中海東岸的商業民族腓尼基人主要是在埃及文字24個象形音符基礎上創造了22個字母,成了後來希臘字母和阿拉米亞字母系統的來源。


第二種是楔形文字。公元前5000年代後期,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進入了銅石並用時代。在烏魯克文化時期(包括早期公元前4300~前3500年和晚期公元前3300~前3100年兩個階段)的遺址上,出土了大批銅器和輪制陶器,還出土了近兩千個象形文字符號。這說明蘇美爾人創造了圖畫式文字。這些文字符號有人體部位象形字、動物頭部象形字,還有模仿各種魚類、植物、天體、建築物、農具等物體的象形字。還有在象形字基礎上創造的指事字、會意字和形聲字。蘇美爾人用粘土製成半乾的泥板當「紙」,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杆、骨棒或木棒當筆。書寫好後或將泥板烘乾或讓它自然風乾。由於落筆處印痕較深寬,提筆處較細狹,形狀極像木楔,所以稱之為楔形文字。

這種文字後來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所接受。早期的蘇美爾人文字都是表意字,到了講塞姆語的阿卡德人那裡,蘇美爾的表意字發生了質的變化:除一部分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變成了音節符號。阿卡德人還給許多音節符號增添了新的音值。這樣楔形文字就能夠記錄所有複雜的語言,可以比較準確地表達人們的意思了。阿卡德人改造過的楔形文字在亞述帝國興盛時期成為亞洲西部國際通用文字,還傳播到四周的阿拉米人、加西人、西臺人、米當人、呼爾人、烏拉土人以及波斯人。這些地方的人們語言彼此不同,都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他們為了適合自己的語言特點和實際需要,對楔形文字各自做了一些修改。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後,楔形文字和泥板壓寫方法不再有人使用。


第三種是中國的甲骨文。中國沒有經過銅石並用時代,而是從新石器時代直接進入青銅時代。今天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甲骨文大部分是貞問之辭,也有一部分是記事的。現在能認識的字有2000多個,還有一些字不能認識。從已經認識的字來看,漢字顯然是從圖畫發展而來的。由圖畫變為筆畫簡單的文字,再由筆畫簡單的文字進一步創製出大量新文字。

漢字自古至今都是方塊字,有的是獨體字,有的是合體字。獨體字源於圖畫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合體字是以獨體字為基礎構成的,包括會意字和形聲字。在所有漢字中,獨體字很少,合體字占90%以上。形聲字的結構是一半形旁一半聲旁。形旁表意,聲旁表音。形旁和聲旁的位置有左形右聲、左聲右形、上形下聲、上聲下形、外形內聲、外聲內形等六種不同方式。漢字體式從甲骨文、金文演變成大篆、小篆,再演變為隸書、楷書,還有行書、草書。漢字總數有8萬多個。

據資料統計,現代漢語要字在10000個左右。國家公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錄漢字7000個,《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錄漢字3500個。這3500個漢字構成的漢語詞彙,占了人們日常交際所需要詞彙的95%。

首先,漢字的單音節形式和大部分漢語語素的單音節形式是一致的,對應的。大部分漢語語素是單音節的,大部分的漢字也是一個漢字充當一個語素,如「山、河、人、馬、牛,走、看」等。當然也有幾個漢字充當一個語素的,如「窈窕、猶豫、琵琶、躊躇、鞦韆、蜘蛛」等等。

其次,漢語沒有形態變化,其語法意義、語法關係主要通過詞序和虛詞表示,不像印歐語那樣用音素表示形態變化。這種特點決定了用漢字記錄是合適的。

再次,漢字的體式結構自形成至今,基本無變化,這就使漢字具備了超時空性。在空間視角上,由於漢字體式穩定,也適用於記錄我國國內的許多方言。我國許多地方方言發音不同,音調不同,但語素也多是單音節,完全可以用漢字記錄。這就為各方言地區人們的交流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有力地維護了漢語的統一。從時間視角上,由於漢字體式穩定,雖經幾千年歷史,但結構基本未發生變化,古今一致性很強。今天我們還能讀懂我們的先人留下的許多經典著作。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孫武子等等典籍,其內容我們仍然能夠通過漢字理解。

最後,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只要掌握了兩三千個漢字,閱讀寫作均可自由應對。漢字的新字新詞生成能力極為強大,擁有巨大的表達潛能。現在,知識爆炸,新發現、新發明層出不窮,新名詞也不斷湧現。而現有常用通用漢字完全可以表達這些源源不斷出現的新名詞的含義。所以,儘管漢字結構比較複雜,今天進行機械化、信息化處理時比較麻煩。但是,這些麻煩經過專家們的努力,正在逐步減少。比如電腦的文字錄入,開始漢字錄入比英語字母錄入難。但是五筆字錄入法、拼音錄入法等各種漢字錄入法發明出來以後,漢字錄入反而比英語字母錄入快得多。漢字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也是中華文明延綿幾千年未曾中斷的重要條件之一。


文字的出現使文化發展進入一個嶄新階段,也使人類生產勞動發展加速,使生產力發展加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幾千年,而這幾千年中人類生產力發展大大超過了以往的上百萬年、幾百萬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