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宮玉振:高啟強,毀在沒有真正讀懂《孫子兵法》上

正和島 發佈 2024-05-01T01:30:19.127994+00:00

電視劇《狂飆》掀起了一股學習《孫子兵法》的熱潮,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是從道的層面去理解《孫子兵法》,讀再多也沒用。

口 述:宮玉振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副院長兼EMBA學術主任

編 輯:張啟玉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本文摘編自正和島問道塾《問道沙龍》第15期,內容有所刪改。



《孫子兵法》狂飆?現實很殘酷


電視劇《狂飆》掀起了一股學習《孫子兵法》的熱潮,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


如果你不是從道的層面去理解《孫子兵法》,讀再多也沒用。當上了黑道大哥,最終還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生。


這其實跟整個社會對《孫子兵法》的一些誤讀有關,毫無疑問地,它有謀略層面的東西,但是從根本上來講,這是一部戰略的經典著作。


謀略跟戰略有什麼區別?從軍事角度來看,最好理解。就以打仗舉例,我們可以將其分成3種類型的勝利:

第一種是戰術層面的勝利,一城一地的得失;

第二種是戰役層面的勝利,可能在一個局部奠定勝局;

第三種是戰略層面的勝利,這也是最高層次、最長遠的勝利。



雖說戰略、戰役、戰術分不開,即使是偉大的戰略也需要分解成一場場戰役,戰役的勝利也需要具體、巧妙的戰術和卓越的執行,但我們要抓住根本——


聚焦戰略。


這是我們讀《孫子兵法》一定要把握的一條核心原則。


所以今天我希望從戰略的角度幫大家梳理一下,《孫子兵法》到底講了什麼?是不是只有《狂飆》裡提的「圍師必闕」(意即對撤退回國的敵軍不要阻攔,對被包圍的敵軍留下逃走的缺口,對瀕臨絕境的敵軍不要過分逼迫)這些東西?


首先這些的確是《孫子兵法》的內容,但是我們讀《孫子兵法》不能買櫝還珠,覺得自己看到的部分已經很精彩了,反而忽略了更精彩的東西,這是非常可惜的。


美國有一個《孫子兵法》的研究者,也是一位營銷專家,叫麥可森。他曾經講過一段話,把《孫子兵法》的核心內涵把握得非常好:

孫子最基本的哲學信條是,如果你能夠仔細規劃好你的戰略,那麼你就能夠獲勝;

而且,如果你能夠擁有一個真正偉大的戰略,你甚至可以不戰而勝。

這種東方的側重於用戰略智慧來擊垮對手的戰略思想與西方大不相同,後者強調行動(比如說發動大的戰役)來取得勝利。



我們看這段話特別有意思,分成3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一個關鍵詞,理解這3個關鍵詞,《孫子兵法》的主題和真正價值之所在也就基本掌握了。


首先第一句話,「孫子最基本的哲學信條是,如果你能夠仔細規劃好你的戰略,那麼你就能夠獲勝」,關鍵詞是什麼?戰略。


這是《孫子兵法》的一個基本定位。說白了,它不是給士兵寫的書,甚至不是給班長寫的書,不是一部教戰手冊,也不是給一般老百姓寫的書,它其實是給君主、將軍、決策者寫的書。


我們為什麼今天要讀《孫子兵法》?就是為了學會戰略性思考。



我們在軍事上經常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如果你沒有戰略性思考的能力,可能會贏了眼前,輸掉長遠;贏了局部,輸掉全局。


就像越南戰爭中的美軍。在作戰層面,越共軍隊根本不是美軍的對手,但美軍最大的痛苦,是幾乎打贏了每一場戰役,最終卻輸掉了整場戰爭。


我們說回《狂飆》,高啟強也是打贏了無數次戰鬥,卻輸掉了整個人生。大家在「讀孫子兵法、品啟強人生」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忘了這一條。


那麼戰略性思考到底是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很忙,經常會陷入事務性的工作之中,而戰略性思考就是提醒我們一定要從這種事務性的工作中跳出來,從戰略的高度重新梳理業務、工作、組織以及使命願景。


如果你的戰略出了問題,戰術和執行得再卓越也是南轅北轍,無法彌補戰略缺失或者失敗帶來的問題。


而對於組織,包括我們個人,最大的迷失其實就是戰略的迷失。讀孫子兵法,一定要從戰略層面來讀,這樣才不會辜負了這本兵書。


我們接下來看第二句話,「如果你能夠擁有一個真正偉大的戰略,你甚至可以不戰而勝」。


這句話的核心詞是什麼?很清楚,不戰而勝。


孫子是一個將軍,《孫子兵法》是一部兵書,將軍的任務是幹什麼?打勝仗。但是我們看孫子追求的是什麼?不用打就能贏,不戰而勝,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就是《孫子兵法》超越幾乎所有軍事著作的地方,它跳出了戰爭看戰爭。就像我們做企業的一樣,跳出競爭看競爭。


我們今天回頭看,其實這也是《孫子兵法》在西方有那麼大影響力,被公認為是中國文化中代表性著作很重要的一個背景。


因為長期以來,在西方的主流軍事文化之中,就沒有不戰而勝這種理念。


羅馬將軍最高光的時刻是什麼呢?就是打敗了對手,俘虜了對方統帥,帶領部隊回到羅馬城舉行凱旋式。


凱旋式是羅馬將軍唯一可以帶領軍隊進入羅馬城的機會,因此是人生最高光的時刻。這種對於勝利、對於征服、對於武力的歌頌可以說在西方軍事文中一直是主流文化,不絕於耳。


但這種情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發生了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幾乎毀掉了整個西方文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美國和蘇聯兩個新的超級大國崛起,後期還出現了核武器。


核時代,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核戰爭沒有贏家,一旦出手就是共毀。所以在二戰以後,美國人自己就說陷入了一個巨大的整體性戰略困境。


過去那種通過戰爭的方式來打敗對手取得勝利的路,在未來的核戰爭中已經走不下去了,核心戰爭沒有贏家。


日本京都產業大學有一個教授叫三好修,這個人對《孫子兵法》很有研究,他當時是在史丹福大學做訪問。他和他的課題組給美國政府提了一個報告,題目就是《孫子的核戰略》。


核心意思就是今天應該回到東方的孫子所講的,不是追求戰爭的勝利,而是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不用打就能贏。這幫助美國人打開了思路,他們在此基礎上開始研究如何通過非戰爭的方式贏得勝利,打敗蘇聯,最後一步步發展了出一整套的冷戰戰略體系。


尼克森後來還專門寫過一本書,《1999不戰而勝》,直接把《孫子兵法》的核心理念作為他書的標題。後來我們都知道,美國成了冷戰勝利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在今天的西方,不戰而勝已經成為孫子兵法的代名詞。在美國的當前大戰略中,你也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不戰而勝的影子。


我們接下來再看第三句話,「這種東方的側重於用戰略智慧來擊垮對手的戰略思想與西方大不相同,後者強調行動(比如說發動大的戰役)來取得勝利」。


這句話里最關鍵的詞應該是哪個?智慧。《孫子兵法》強調用什麼來取勝?用智慧,而不是單純用實力的比拼和資源的消耗。


這其實是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兵學,乃至於中國這種戰略思想跟西方最大的不同。


中國人關於戰略最核心的理解是什麼?就是4個字,以智克力,用智慧來克制蠻力。


如果中國人強調的是以智克力,那麼西方人強調以什麼克力?以力克力。


所以我經常開玩笑,西方人的特點是,你強,我一定要比你更強;中國人的戰略思維是,你強,我讓你強不起來。


這些理念大家甚至不用讀《孫子兵法》,內心裡邊都有,因為我們就是在這個文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總結一下,《孫子兵法》到底講什麼?其實很簡單,兩句話就夠了。


第一句話,最好是不用打就能贏;

第二句話,如果非要打怎麼辦?用智慧去打。


要巧妙地去打,動腦子去打,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如果我們覺得兩句話還是有點太多,可以再壓縮一下,給大家提煉出一個方程式:取勝=實力x戰略。


縱然有客觀實力的差距,戰略思維很大程度上可以放大實力的效能,增加取勝的機會。


正和島商城,,,

《善戰者說》與《鐵馬秋風集》套裝,點此購買!

小程序


「道、天、地、將、法」


那麼《孫子兵法》到底講了哪些戰略的核心理念?


內容很多。今天主要跟大家聊兩個《孫子兵法》最基礎的核心主題,「五事」和「全勝」。


我們看第一個主題——五事。什麼是五事?戰略管理的五大要素。


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我們作為戰略家、決策者、公司的一把手,怎麼去把握管理的核心內容?


孫子的回答就是5條,「道、天、地、將、法」,這叫五事。在我看來這是孫子提出的第一個戰略管理模型,如果不能理解這個五事的話,根本就不會讀懂《孫子兵法》。


1. 道


首先我們看什麼叫道?中國人特別喜歡講道。儒家有儒家的道,道家有道家的道,法家比如韓非子有時候也講道。


但是每家其實對於道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用別的學派關於道的定義來理解《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有很明確的定義,「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道是什麼呢?就是讓下級民眾與上司君主,有共同的意願和追求。所以他們可以跟你同生死、共患難,而不畏懼危險。


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共享的使命、共享的願景、共享的價值、共享的目標。這就是道的核心內涵。


道這個東西看起來很虛,其實我們要把它放到中國的歷史上去看,幾千年的王朝興衰,能看得非常清楚。


歷代王朝能夠取得天下,往往是因為提出了一個能夠打動人心的願景。而一個王朝之所以崩潰,往往是因為失去了人心。所以得道者多助,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決定組織和個人命運一個最根本的要素。


如果離開了道去談《孫子兵法》,那是謀略層面的東西,一定會走偏。


我們看國共之爭就非常典型。國民黨為什麼後來失去了大陸?共產黨為什麼取得了天下?蔣介石到了台灣以後做了大量的反思,很多核心結論跟我們得出的完全是一樣的。


蔣介石講過一句話,國民黨的軍隊已經失去了靈魂,而沒有靈魂的軍隊是打不了勝仗。


看這話說得非常慘痛。國民黨的軍隊叫什麼?國民革命軍。一開始是要革命的,所以大家都知道當年黃埔軍校的那副對聯: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林彪是黃埔四期的學員,他一輩子都記得很清楚,當年入學的時候蔣介石作為校長給他們這些人訓話——你們為什麼到這來?兩條:第一,革命的精神;第二,犧牲的精神。


我們今天看黃埔軍校前十幾期那些學員,受的軍事指揮訓練非常有限,因為戰爭年代用人之際,根本不可能像我們今天讀4年軍校。3個月,4個月,最多6個月,匆匆忙忙學點指揮理論的皮毛,就要帶你打仗去。


所以前十幾期那些學員軍事指揮理論底子並不紮實,就是速成班,但是為什麼黃埔軍校名將輩出?就是一種不怕死的精神。


但後來國民黨遇到了兩個挑戰:


一是價值觀被稀釋。北伐過程中,很多中小軍閥一看大勢已去,紛紛投靠國民黨,改編成國民革命軍。


國民黨軍隊的規模在迅速擴張,但是它的核心價值觀被稀釋,因為這些中小軍閥組成的很多部隊是沒有經過改造的。


這也是組織發展一定會遇到的挑戰;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迅速發展,核心價值觀就是會被稀釋。


第二個挑戰就是後來國民黨變成了執政黨。執政黨和革命黨不一樣。革命黨是要拋頭顱灑熱血,沒有一種狂熱的使命,沒有一種堅定的信仰,這種事根本不敢幹,是提著腦袋幹活的。


那執政黨呢?執政黨第一掌握了國家資源,第二沒有風險,其實很多人這時候是為了求利而來,所以我們看國民黨一步步變成了一個既得利益集團,越來越脫離了當年那種初心、使命、願景。


其實蔣介石特別著急,因為他很清楚這樣下去不行,幾次想對國民党進行改造,甚至想給國民黨改名勞動國民黨,但是改不了了。


我們回過頭來看,為什麼共產黨取得了天下?這個組織特別有意思的地方,經歷了很多的挫折、打擊、逆境,三大起義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長征的逆境突圍等待。但是它有一種死而復生的力量,核心團隊從來沒有解體。


如果我們把共產黨1921年到1949年這段歷史看作一個創業的組織,最後IPO成功,會發現今天企業的創業,所遇到的困境、挫折,跟它相比簡直弱爆了。


當年國共合作抗日,蔣介石特別希望用高官厚祿把共產黨一些精英給拉過來。


周恩來是他當年黃埔的同事,林彪是他當年黃埔的學生,卻根本不為所動,因為這些人根本不是為高官厚祿而來的。


那大家會問了,很多共產黨內的精英是受了良好的教育,有一種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為了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不惜一切,那些普通的士兵怎麼辦?怎麼讓這些人跟你有共同的意願和追求?


此時共產黨真正厲害的地方表現了出來。共產黨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叫什麼?打土豪分田地。


幾千年來,中國是個農業社會,農民最大的需求是什麼?土地。誰能滿足他們對於土地的需求,他就會死心塌地跟你走。


打土豪分田地讓所有的士兵都明白一個道理,我既是為一個偉大的理想而戰,也是為我自己切身利益而戰。



組織目標、個人目標是高度一致的,士兵知道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管理的核心不就是這兩條嗎?這是共產黨的士兵能夠顛沛流離,至死不渝很重要的原因。


說明什麼道理?偉大的組織一定要有偉大的價值追求,但是這個價值追求一定要落到實處,跟每個人的這種個人利益完美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們講道的作用。所以道看起來很虛,其實是有具體的物質內涵的。


馬克思曾經講過一句話,思想的東西一旦離開物質的內涵,就會變得特別可笑。


很多企業都會有使命、願景、價值觀,為什麼你的員工無感?因為那是掛在牆上的,那是老闆自己提出來的,沒有真正的群眾基礎。


我們看真正的道,不是從上往下壓下去的,而是從下往上提煉出來的,這樣的道才會有真正的基礎,真正被每個人所接受。


2. 天


第二條是天,說白了就是天時。


我們經常講一句話叫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其實我們個人和組織的能力、資源在大勢面前是很卑微很有限的,非要跟大勢相抗衡,就算能活下來也要被砸得頭破血流,戰略上已經失敗了。


要想做大事,一定要借大勢,你要先知道一個事情從哪來到哪去,然後順勢而為,借勢而上。


技術的趨勢,市場、消費、行業的趨勢,還有政策的變化趨勢,國際局勢的趨勢,等等,這都是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你只能順應。


我們過去的企業大環境像登山,山就在那個地方相對固定,只要規劃好路線,建立好團隊,堅決走下去,早晚會爬上那個山頂。


但是今天企業的環境是衝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動態的,沒有穩定的根基。所以在今天,大家對於大勢的把握、使用、藉助至關重要。


3. 地


那麼接下來是地,也就是地形、戰場,就是地利。


所以天是天時、地是地利、道是人和,《孫子兵法》上來把天時地利人和都已經講了。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過去的時代里,尤其在一戰甚至二戰之前,打仗主要是地面作戰,地形的作用非常顯著。


我們讀戰爭史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凡漂亮仗,往往是因為一個將軍巧妙利用了地形,而敗仗,往往是一個將軍錯誤判斷了地形。


共產黨將帥里最能打仗的人是誰?林彪和粟裕,而林彪和粟裕兩個人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喜歡研究軍事地圖。


林彪當年被晉綏軍打了一槍,神經受到傷害,怕光,白天都把窗簾給拉上,點著油燈看地圖,一看就是一天、兩天、三天。劉亞樓是他的參謀長,他規定說,林總看地圖任何人都不能進去打擾。


林彪眼睛看著地圖,腦子其實在精細分析地形的利弊,計算各種各樣的方案,比較各種各樣的可能,等仗一打響,林彪從作戰室走出來,張口就是命令,再也不看地圖。


因為等你打起仗來以後,再去看地圖找這個地名,根本沒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其中的深層聯繫。


林彪對於地形能夠了解到什麼程度?林彪當年在東北的時候,是東北野戰軍的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當時105萬人,國民黨55萬人,雙方幾十萬大軍來回地廝殺。


林彪作為一個戰區司令員,要考慮一個戰場能放多少兵,軍事上這叫戰場容量。做企業類似的概念就是市場容量,判斷一個市場到底有多大,應該投入多少資源。


林彪的計算能到什麼程度呢?上下不差一個營的兵力。戰爭年代,營的規模會比較大,不過再大也不到500人,對比幾十萬大軍來回廝殺的規模,這500人的誤差近乎於零。


所以林彪真是一個精算師,他的算非常有名氣,東北有句話說,跟著林總打勝仗,林彪算清楚做了決策,你放心跟著打就行了。


粟裕也是這樣,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研究軍事地圖。


建國以後,粟裕自己的房間非常簡單,一張行軍床,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一個公文包,裡邊就三樣東西,地圖、指南針、放大鏡,隨時可以拿起來走。這是戰爭時期養成的習慣,就保持了一生。


當年陳毅是他的搭檔,陳毅也有類似劉亞樓的規定,粟裕看地圖,任何人不能進去打擾。


而且粟裕一定要親自到現場地去看,因為地圖未必準確,現場的感覺也不是看地圖能夠完全能得到的。


孟良崮戰役為什麼能夠打成?因為粟裕對這個地形非常熟悉,山是石頭山還是土山?有幾條路?有沒有樹?有沒有水?能夠守幾天?他心裡非常清楚。


粟裕非常清楚,張靈甫沒那麼清楚,這就是這場仗能夠打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因此在戰爭中,地形的選擇一定是戰爭決策最核心的要素,而這種事情一定是將軍親自要做的。


就像我們做企業一樣,地形就是我們的市場,市場的選擇以及由此產生的決策,一定是一把手親自要做的事情,因為這是決定組織勝負最核心的要素。


包括《孫子兵法》裡提的一些維度,「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這些東西都可以幫助我們分析自己的市場。什麼叫遠近?其實就是征途的遠近,戰線到底拉得有多長。


軍事中有一個基本的道理,如果戰線拉得太長、擴張太遠,那麼一定要出問題,因為戰鬥力跟戰線長度是成反比的,隨著戰線的拉長,戰鬥力是幾何級、甚至指數級衰減的。


所以戰場一旦超出你能力的範圍,往往就要出問題。做企業同樣是這個道理。每一家企業都要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有戰略的野心很好,但是你的資源要撐起你的戰略野心。


有時候一把手要警惕自己身上的固執、貪婪和野心,要保持一種清醒的認知,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知道能打多大的仗、多遠的仗。


接下來是「險易」,險就是險惡的地方,易就是平坦的地方。大家看戰爭的片子,經常會看到雙方軍隊打起來要做一件事——爭奪高地。


為什麼?這叫以點控面,我控制一塊險要的地方,就可以控制輻射影響周邊一片地區。


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兵力是有限的,一定要投到那些最關鍵最險要的地方,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樣你的資源價值才能得到最有效的發揮。


對於做企業來說,市場和市場的戰略價值是不一樣的,客戶和客戶的價值也不一樣。險要就是要抓住那些關鍵的客戶、關鍵的市場,以點控面,資源不能平均分布,要有重點。


再有就是「廣狹」,廣狹好理解,就是剛才提到的戰場容量,對企業來說叫市場容量。


最後是「死生」,死地和生地。什麼叫死地?什麼叫生地?


死地一進去全軍覆沒,就像我們做企業,投進去這個行業,然後在市場血本無歸。


什麼叫生地?進退自如,攻守兩便。生地就是有非常好的潛力行業、正在高速成長中的行業,或者高潛的客戶、優質的市場,等等。


軍事上有一條原則叫居生擊死,我們要進入和控制那些生地,而把對手引進或逼入死地。


就像我們做企業,分析一下自己所在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果斷放棄那些其實已經處於窮途末路的行業,退出那些市場,放棄那些已經是低潛力、低價值甚至是負價值的客戶,把對手引進這些行業,把這些客戶甩給他們,居生擊死。


4. 將


第四個要素是將,也就是將軍,是管理者。這是戰爭中最活躍的一個因素,也能決定勝負。


我們在此之前或許聽過很多領導力的課程,那麼在孫子看來,好的將軍究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領導力?回答很簡單,「智信仁勇嚴也」。五德兼備,然後可以為大將。


宋朝有個詩人叫梅堯臣,他曾經對五德有一個解釋,「智能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詩人鍊字的本事確實厲害,20個字把五德講得清清楚楚。


1)智能發謀


首先我們看智,智能發謀。我們前面講過,《孫子兵法》強調靠什麼來打勝仗?靠智慧,所以孫子對將軍第一條要求就是智。


俗話說主將無能累死三軍,主將的一個決策就可以影響整個組織的命運,關係到生死和存亡。


所以軍隊和做企業有個共同的特點是什麼?都是靠智慧吃飯的領域,因為這是淘汰率極高的領域,如果一個人智慧有問題的話,馬上就被淘汰出局,充滿了強烈對抗。


我們看人才流向也會發現,在戰爭年代,最優秀的人才應該是在戰場,而和平時期,最優秀的人才往往在商場,都是這種競爭的領域。


2)勇能果斷


打破「智信仁勇嚴」的順序,我想第二個說一下勇。中國人講智勇雙全,很多人會覺得勇就是不怕死,其實不是這樣的,勇能果斷,指的是一種決斷力。


戰爭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將軍必須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果斷做出決策。所以大家知道一句話叫「狹路相逢勇者勝」。


狹路相逢誰都搞不清楚情況,猶猶豫豫、婆婆媽媽、瞻前顧後,最後做事陷入被動。有魄力掌握主動的往往獲勝,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大家可以觀察那些軍隊出身的企業家,任正非也好,王健林也好,柳傳志也好,王石也好,最大的特質是什麼?殺伐決斷,關鍵時刻敢出手、敢拍板,敢下決心,敢承擔責任,甚至敢於冒風險。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戰術性的機會變成戰略性的突破,打開局面。



3)仁能附眾


我們再看一下仁,仁能附眾。這個相對簡單,仁就是愛,孔子也講仁,孫子也講仁。那仁能附眾什麼意思?


打仗是要死人的,為什麼我明明知道要死,還要跟你走?因為好的將軍能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做一個領導,大家心服口服跟你走。


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將軍叫吳起,他非常會帶兵。當年吳起相當於魏國的總司令,他手下一個士兵受傷,傷口化膿,當時的醫療條件不好,需要把膿血吸出來,於是吳起用自己的嘴把這個士兵的膿血給吸了出來。


士兵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嚎啕大哭,別人說你哭什麼?吳將軍是高貴的將軍,你兒子是個普通土兵,吳將軍給你兒子吸膿血,你幹嘛要哭呢?


孩子的母親講,你不知道,孩子的父親也是吳將軍的士兵,受傷後吳將軍給他吸了膿血,孩子的父親非常感動,為吳將軍戰死了。現在吳將軍又吸了我兒子的膿血,我的兒子一定也會為他戰死。


其實我們可以想像,一個高貴的將軍俯下身子,給一個普通的士兵吸骯髒的膿血,這個士兵本人包括看到這個場景的人是什麼感覺?命都可以交給你。


很多人地位高了就飄了,但其實身處高位的時候對別人一個小小的關懷,人家真的會記一輩子。仁能附眾,好的將軍一定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4)嚴能立威


仁重要,可光是仁還無法做好管理,還要有嚴。所以我們說智和勇要一起看,仁和嚴也要一起看。


什麼叫嚴能立威?真正打起仗來,軍隊必須有嚴格的紀律,沒有紀律的軍隊就是烏合之眾,根本形不成戰爭的力量。


所以我們知道有句話叫愛兵如子,但同時還有另一句話叫慈不掌兵,心腸太軟的人是帶不好一支隊伍的。


劉伯承的部隊號稱叫鐵的大軍,他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慈不掌兵」。


抗日戰爭時期,當年劉鄧大軍的前身是129師,129師有一次跟日軍作戰,對面攻勢特別猛,面臨的壓力特別大。


有一個團是其中壓力是最大的,一個連長因為手下傷亡太重,受不了頂不住了,沒有接到命令就帶領剩下的人撤了下來,陣地丟掉了。


劉伯承當時就派出了執法隊,團長就地免職,連長當場槍斃,緊跟著任命了新的團長、新的連長,陣地拿了回來。


我們看在那種情況下,作為老大,如果不能果斷地處置,沒有嚴肅的軍紀,根本沒法控制住大局。大局一旦崩盤,對於組織是最大的不負責任。


其實劉伯承這個人內心裡非常柔軟,建國以後看電影、看電視絕對不能看戰爭的場面,一看就想起當年那些戰友,想起戰爭的慘烈,然後忍不住流淚。但是在當時的場景中,他必須做出這樣的決策。


剛才提過的吳起,仁能仁到給士兵吸膿血,嚴能嚴到什麼程度?


當年魏國主要的對手是秦國,有一次雙方發生了戰爭,都列好了陣勢,吳起還沒有下令,手下一個士兵就沖了出去到秦軍的陣營里,砍下兩個人頭提著跑了回來,往地上一扔很得意。


然後吳起就說了一個字,殺。很多人不理解,說這是塊好材料,這麼優秀的業務骨幹殺了多可惜。


吳起講,好材料是好材料,但他沒有我的命令就衝上去,這樣的人必須殺。



從此以後魏軍里形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傳統呢?勇者不可以獨進,怯者不可以獨退。再勇敢的人不能一個人衝上去,再怯懦的人也不能一個人退下來,軍隊作戰靠的是整體的力量。


所以我們看好的將軍,仁能感動到你痛哭流涕,嚴能震懾你膽戰心驚,恩危並用,剛柔兼濟,二者缺一不可。


5)信能賞罰


我們最後看一下信。什麼叫信能賞罰?其實就是令出必行所帶來的一種高度信任。


戰爭充滿了不確定性,你根本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當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時候,有一條你的下屬必須確定,那就是你可以信任。


大家可能看過一個美國大片,叫《拯救大兵瑞恩》。為什麼要付出那麼多人的生命為代價找到這一個人?這是軍隊管理的特點,它要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組織的每一個成員,你的組織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你。


大家可能也看過《亮劍》,其中一個情節就是李雲龍當獨立團團長的時候被日軍包圍,已經率領手下殺出來了,回頭一看張大彪那個營沒出來,當時就說了一句話,獨立團從來沒有拋棄過自己的兄弟,然後殺了回去。


好的組織有什麼特點?用湘軍曾國藩的話說,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打了勝仗所有的人跟你慶賀,互相推讓功勞;打了敗仗,所有的人也一定要把你給救出來。


如果一個組織的精力不是用在對外的同仇敵愾、運籌帷幄,而是用在對內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上,這樣的組織再大,早晚也會出問題。


5. 法


最後一條是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曲制,組織的編制;官道,人員的使用,人力資源管理;主用,後勤保障。合起來就是系統性的組織管理能力。


法規、制度、流程,包括系統性的管理能力,是決定戰爭勝負最根本的一個要素。


不管是在軍事還是在商業領域,我們都會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新手重打仗,老手看組織。


新手看的是打仗,產品、營銷、爆款,要有更大的市場,等等,打到一定程度,突然發現組織能力跟不上,這時再去調組織能力往往來不及。


我們剛剛創業的時候,身邊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夠了,等到了發展期,更不用說快速擴張期,組織能力就變成了你能在市場上走多遠最關鍵的要素,所以真正的能力要建在組織能力上面。


共產黨軍隊為什麼能打仗?支部建在連上;華為為什麼能打仗?能力建在組織上。


時刻謹記,組織能力是支撐一家企業在長期殘酷競爭、在動盪環境下,能夠不斷取勝最根本的一個要素。


所以回到我們一開始給大家提的戰略模型,「道、天、地、將、法」,把這五事跟今天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現代管理學中的五個W一個H做一下比較:

道解決一個什麼問題?WHY,為什麼;

天解決什麼問題?WHEN,什麼時間;

地解決什麼問題?WHERE,在哪裡;

將解決什麼問題?WHO,誰來做;

法解決什麼問題?HOW,如何做。



2000年前孫子提出的五事,跟我們今天現代管理學五個W一個H高度契合,這不單是說孫子有多麼聰明,而是因為這就是戰爭逼出來的智慧。


在戰爭的場景之中,你缺了任何一條,就要吃敗仗,這就是我們看兵法的價值。


兵法跟我們今天很多時髦的管理理論不一樣,大量新的管理概念不斷提出來,但是一年兩年大家都不再提了,灰飛煙滅,因為它沒有真正經歷過考驗。


戰爭提出的這些理念,是經過幾千年戰火考驗留下來的乾貨,是決定組織命運最根本的一些要素,這就是五事的價值。


正和島商城,,,

《善戰者說》與《鐵馬秋風集》套裝,點此購買!

小程序


「全勝」,最完美的勝利


五事是管理的五大要素,也是管理的基本面,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個話題,全勝競爭的4個層面。這個模型也是我們理解《孫子兵法》一個基本的出發點。


什麼叫全勝?最完美的勝利。《孫子兵法》關於「全勝」有它的一個定義: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這裡有一對概念,就是全和破。簡單地講,全就是完全,破就是殘破。


我們用兵的法則是什麼呢?讓對方的國家完整降服為我所用,這是高手中的高高手;把對方的國家打了個稀巴爛,你才贏了,這是次一等的高手。


讓對方的軍隊完全降服於我,這是高手中的高高手,跟對方打了個兩敗俱傷,頭破血流才贏,這是次一等的高手,以此類推。


要知道戰爭的特點是什麼?戰爭是暴力對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如果所有的勝利都通過暴力對抗,你自己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所以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你打敗了你的對手,但是自己元氣大傷,會給其他潛在的競爭者提供打敗你最好的機會。


如果你打敗了所有的對手取得了天下,但這個天下已經殘破不全了,這個勝利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當一個行業出現利潤和機會的時候,很多的企業就開始幹什麼?惡性競爭。最後把競爭變成了大家之間相互傷害的過程,全體出局,沒有一個贏家。


孫子在這裡就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打仗?打仗就是為了打敗對手嗎?


不是,戰爭不是為了簡單打敗對手,而是為了給自己創造一種更有利於自己長遠發展的戰略環境。所以如果你太看重競爭,不惜用各種手段去取勝,就會陷入到跟對手較勁的死結中不可自拔。


軍事的概念往往比較抽象,我們就舉身邊的例子。有些朋友好勝之心很強,而且口才極好,跟人家爭論一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占盡上風,得盡便宜,壓人一頭,大勝而歸,但是往往傷人傷己於無形之中,自己還不知道。


就好比你跟客戶辯論,贏了辯論失掉了生意;你跟領導辯論,贏了辯論失去了生存的環境;你跟團隊辯論,贏了辯論失去了別人的支持;跟家人辯論,贏了辯論傷害了感情。


我們剛剛創業或者入職的時候,會看重每一場勝利,但隨著你閱歷的豐富、思維的提升,會發現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勝利都那麼重要,也不是所有的勝利都只能通過對抗的方式去取得。


有時候非對抗的方式,甚至合作的方式會讓你成本更低、效果更好、代價更小。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用打就能贏,這才是高手中的高高手,這就是孫子提出的一個追求。


當然大家可能也會問一個問題,其實我也不想打,但有時候不得不打,市場就那麼大,你不去爭,那對方就拿走了,客戶就那麼多,你不去搶,就屬於對方了。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競爭不可避免,孫子寫這部兵書也是為了指導軍隊打勝仗的,不然的話,大家都投降算了。


關鍵是怎麼爭?怎麼解決困境?爭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學會在高的層面去爭,儘量避免進入低的層面。這種情況下,孫子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命題,「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供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伐謀、伐交、伐兵、攻城,也就是競爭的4個層面。


什麼叫上兵伐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戰略思考的能力,用戰略的遠見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戰略方案取得勝利。


好比軍隊打仗,我們普通老百姓關注的往往是士兵之間的廝殺、熱鬧、戰爭的場面,有勇武之氣、有荷爾蒙。但是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將軍的布局,這是無形層面的,影視劇沒法表現的,卻又是最根本的東西。


其次伐交,指的是我有一個很好的遠見、方案、決策,但我的資源有限,怎麼辦呢?伐交。


交就是聯盟、外交、資源整合。我們要學會通過整合資源來布一個局,利用布局來限制對手的選擇,給自己創造更有利的環境,這就是伐交。


今天中美之間的博弈大家都很清楚,你來我往,其實都是在引導整個世界大的格局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去演化。


然後是伐兵,指雖然我有一個很好的戰略遠見,也進行了戰略布局,掌握了資源,很多時候還是要到戰場上一較高低,就像我們做企業,最終還是要在市場上去競爭。


伐兵指的不是硬碰硬,不是跟對方兵來將擋,在那消耗實力和資源,仍然強調要巧妙去打、動腦子去打。


上個世紀60年代,來自蘇聯的壓力特別大,中蘇之間很可能會發生戰爭。有人就問毛澤東這個仗應該怎麼打?毛澤東講打仗很簡單,就是8個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在對你有利的地方,對你有利的時間,用你擅長的方式跟我打,但我不能這樣干;我一定要把你拉到對我有利的戰場,在我有利的時間,採取對我有利的打法跟你打。這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毛澤東說,如果這兩句話還不夠,那再加兩句話,「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就是說打得贏的仗要堅決打,那打不贏怎麼辦?堅決走。


只打那些你能打贏的仗,拒絕打那些你打不贏的仗,只在那些你能夠打贏的領域裡面打,不要在那些你打不贏的領域裡面去打,跟那些你能夠打過的對手去打,不要跟那些打不過的對手去打,以此類推。


這兩句話,把伐兵的核心講得淋漓盡致。共產黨的軍隊打仗就是這樣,跟國民黨對抗,共產黨一定要打游擊戰、運動戰,國民黨就想逼中共打正規戰、打陣地戰,這就是雙方博弈的一個過程。


最後是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那個時代,攻城無善策,沒有大炮,沒有火藥,更沒有飛彈,那就只有硬攻。


硬攻兩條路,一條是攻城車、攻城錘,人不斷往城上爬,對方不斷扔石頭,箭不斷往下射。用孫子的話說,人員傷亡達到三分之一,護城河都堆滿了,還是打不下來。


另一條路是長圍久困,把你圍起來耗死,糧食吃完、水喝完、箭放完,就得投降。


可是仗一旦打起來,哪一方會輕易投降?所以春秋戰國時期一個著名的典故叫易子而食,糧食吃完了,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互相換孩子吃,就這樣也不投降。


所以攻城為什麼是下下之策?因為完全靠的是實力的消耗、資源的比拼,這在孫子看來是最次的一種打法。


伐謀、伐交、伐兵、攻城,這就是一個戰略模型,我把它稱為戰略的金字塔:

真正的高手一定要首先在謀的層面布置戰略,奠定組織取勝的基礎;

有了這個戰略以後,就可以完成資源整合和布局;

完成布局後,就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環境跟對方打;

打的過程中有些城根本沒什麼戰略價值,全部放棄,有些城關係到戰略全局,堅決打開,因為這時候的這種攻城不是無謂的攻城,它是一種在戰略指導下的攻城。



我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不得不一個城一個城地攻、一個單子一個單子地拿、一項業務一項業務地做,非常難。


隨著你的閱歷慢慢豐富,就要開始思考哪些市場自己應該進、哪些市場不應該進?哪些客戶是自己的客戶、哪些不是自己的客戶?自己的優勢、劣勢究竟是什麼?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打法?不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打法?


其實這時候就已經進入伐兵層面了,有戰略性思考能力了,那你就可以像高啟強這樣開始讀兵法了。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企業家的決策,往往直接在伐兵層面切入,甚至直接在攻城層面去思考問題。


如果人家在伐謀這個層面思考問題,而你是在伐兵乃至於攻城這個層面思考問題,人家早就對你形成了降維打擊,意味著你甚至沒法跟人家進行真正的對抗,不在一個量級上。


作為管理者,你只有提升自己思考的維度,才有可能對競爭者形成降維打擊。


最後總結一下,我們應該如何讀孫子兵法。一定要從道入手,從戰略的層面入手。

第一,你的使命、願景、價值觀;

第二,你的戰略性思考。



只有在這兩個層面思考到位的企業家,才是真正優秀的企業家,才是真正把《孫子兵法》給讀懂了。


至於說《孫子兵法》有沒有術的層面?當然有。


可如果有術無道,或許能一時崛起,但很無法長久;有道有術,才是真正好的管理者、將軍、決策者。


這樣讀,你讀的才會是真的孫子兵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