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原來是這樣的人

五彩秦安 發佈 2024-05-01T03:15:36.995278+00:00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昌平鄉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人。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沒落後遷移到了魯國。宋是商朝的後代,魯國是周公的封地,這兩國保存商周的文化最為完備。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昌平鄉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人。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沒落後遷移到了魯國。宋是商朝的後代,魯國是周公的封地,這兩國保存商周的文化最為完備。春秋時期,各國大夫觀禮、觀樂,都要到魯國。孔子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習到了很多有關禮樂的知識。據說他幼年時做遊戲,就常愛做各種禮儀的演習。

孔子曾整理過古代的文獻書籍,相傳《詩經》《尚書》《易》《禮》《春秋》等書都經孔子整理過。孔子對於總結我國古代文化遺產,有著巨大貢獻。孔子主張做學問的態度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就是不臆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

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做了幾十年的教育工作。對學生,他主張因材施教。他教過三千名學生,據說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有七十二人。他的學生有貴族也有平民,各國人都有。

在哲學思想上,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他曾說過「仁者愛人」的話。他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認為損害別人的利益,就是不仁。他希望志士仁人要不惜犧牲性命來達到仁,不要苟且偷生來損害仁。

在政治上,孔子對於當時社會的動盪表示不安,要求通過制禮作樂的手段做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從而鞏固統治階級的內部團結。這種主張,為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提倡利用,影響中國的社會極為深遠。

歷史上稱孔子為「至聖」,由來甚久。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以後,孔子的地位便一天一天抬高。唐朝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唐政府下令追尊孔子為「文宣王」。宋朝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稱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元朝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給孔子加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1548),改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朝最初定稱號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到順治十四年(1657)改稱為「至聖先師孔子」。

總之,歷朝統治者對孔子都是倍極尊崇的。這是因為孔子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正是維護他們統治秩序的工具。當然,今天我們也很尊敬孔子,不過今天的尊敬和過去的「聖化」,本質上是不相同的。孔子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學說,我們需要整理總結,吸取其精華,去除其糟粕。把他神化、聖化是不對的。當然,完全否定他在先秦文化中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也是不對的。(王業猷)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