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給楊貴妃寫了三首詩,再現了盛唐氣象,卻讓他的人生急轉直下

小話詩詞 發佈 2024-05-01T05:08:42.039133+00:00

#好內容我來評#中國是詩的國度,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詩歌又是這條長河中一朵璀璨,耀眼、驚艷的浪花。在詩的國度里自然而然地孕育了許多優秀的詩人,唐詩又是這個國度里的高峰。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人里,李白無疑是最為耀眼的那一顆。

中國是詩的國度,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詩歌又是這條長河中一朵璀璨,耀眼、驚艷的浪花。在詩的國度里自然而然地孕育了許多優秀的詩人,唐詩又是這個國度里的高峰。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人里,李白無疑是最為耀眼的那一顆。

杜甫盛讚李白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還褒揚李白的詩歌「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這樣評價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李白的詩歌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他將超凡的想像力,流轉自然的清新飄逸的語言,華麗的辭藻,和諧多變的音律融合交織在一起,織就了一首首色彩瑰麗絢爛的篇章,譜寫了一曲曲雄奇豪放的詩歌。

不管從李白的詩歌成就來說,還是從他的人生際遇來說,在長安的時日裡,都是他的高光時刻。

李白從青年時期就離開家鄉安州,開始漫遊名山大川,飽覽祖國壯麗的山河的遊歷行程。他在遊覽東嶽泰山時,結識了道教人士吳筠,李白的才華給吳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吳筠進入宮廷,他便向朝廷舉薦了李白,這當然是後話了。

天寶元年,李白的足跡踏上了繁華的都城長安,當時的長安名流如雲,全國文化界的名人都匯集在這裡。在長安,李白結識了賀知章,兩人意氣相投,豪放縱逸是他們共有的氣質特徵。他們一見如故,飲酒賦詩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金龜換酒」的典故說的就是賀知章和李白飲酒的故事。

得到好友賀知章、吳筠等人的極力推薦,在文化氣息濃厚的長安城裡,李白的詩名廣泛傳播而李白在長安也是不負眾望,他「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李白創作《清平調》,再現盛唐氣象

在機緣巧合之下,他來到了唐玄宗面前,李白飛揚的文采和錦繡的詩歌受到了唐玄宗的喜愛,被封「翰林待詔」,供奉翰林,此時的李白成為宮廷詩人,專門為宮廷創作詩文以供娛樂。

天寶二年,唐玄宗帶楊貴妃在沉香亭賞花,派音樂演唱家李龜年下聖旨召李白來作詩助興。此時李白在翰林院任職,他應唐玄宗之令,提筆寫下三首讚美楊貴妃和牡丹花的絕句,就是《清平調三首》。

李白將才思傾瀉在筆端,詩筆揮灑自如,相互鉤帶,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李白的第一首《清平調》是這樣寫的: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第一首開篇的七個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看見雲霞而想到衣裳,看見牡丹花而想到人的容貌。也可以說詩人把衣裳想像為雲霞,把容貌想像為花。這樣情景交融的七個字,給人帶來的是花團錦簇與雍容華貴集於一體的感覺

牡丹在唐代大規模進入人們的審美玩賞視野,是一件富有傳奇色彩的宮廷文化事件。初唐、盛唐時期,由於武則天、唐玄宗、楊貴妃等人的特殊審美興趣,宮廷中形成了玩賞牡丹的風氣,並體現出求新求奇、追求巨麗之美的審美趣味。

在為數不多的盛唐時期牡丹詩詞中,因審美觀賞及具體創作情境的不同,以及作者個體情懷的差異,已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向。李白、王維等詩人應制創作的牡丹詩,一方面體現這種審美趣味,另一方面又與宮廷生活有密切關聯,這一時期的牡丹詩,給本是植物屬性的牡丹花注入了國色天香、美輪美奐的人文氣息。

李白的詩句,大意是說當人們見到飄逸流動的雲霞就聯想到楊貴妃華美的衣裳,見到盛開的嬌艷的牡丹花就聯想到楊貴妃艷麗的容貌。楊貴妃的衣服在詩人的筆下如天邊雲霞和霓裳羽衣一般輕盈,它們簇擁著楊貴妃嬌美的容顏。

李白想寫楊貴妃美,她的美到了什麼程度呢?連天上的雲彩都想成為她的衣裳,盛開的牡丹花都想成為她的容顏。明明是寫楊貴妃的美像天上的雲彩和盛開的牡丹,可李白卻匠心獨運,偏偏以天馬行空式的想像反過來寫,這正是這首詩點睛之處,堪稱神來之筆。

「雲想」二字是詩人空靈絕妙的想像。詩人以飄逸流動的雲霞讚美楊貴妃服飾的飄逸出塵,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楊貴妃的容顏與衣裳之美,表現出楊貴妃的富貴之態,宛如仙子一般。

詩中兩個「想」字,是李白從觀賞者的視野中進行描寫的。因為詩人奉召來到興慶宮龍池東沉香亭前,他見到朦朧月色下盛放的嬌艷的牡丹花與沉香亭中的楊貴妃後,靈感迸發,才寫出了這樣的詩句。

詩人以雲霞聯想楊貴妃服飾的華美、氣質的出塵,是建立在月色朦朧、華燈初上時的興慶宮的讚美和想像上的。所以雲霞是詩人的想像,以想像中雲霧藹藹的仙境暗喻興慶宮,以天上的瑤台仙境暗喻長安宮城裡的沉香亭。

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接下來詩人將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由眼前的牡丹花聯想到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瑤台。

詩人在時空的轉換、挪移中,以想像寫現實。在想像的情景與現實情景的對比中,詩人認為:這樣的天姿國色與花容月貌,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像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李白又不露痕跡地把楊貴妃比作天女下凡,精緻的文字毫無阿諛奉承之嫌,讀來毫無違和感。

如果說第一首是從空間來寫的話,第二首詩是從時空的挪移來鋪墊和推進詩意的,詩人想像的場景是楚襄王的陽台以及漢成帝的宮廷。於是第二首《清平調》便從李白的口中吟詠而出: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詩人筆下的牡丹花嬌艷凝香,帶著露水,這一句從顏色與香味兩個方面寫牡丹花的嬌艷,不但寫出了天然的美,而且寫出了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詩人以花寫人,用牡丹花的色香味來襯托楊貴妃的花容月貌。

「雲雨巫山枉斷腸」,化用楚襄王與巫山神女的典故。詩人把上句的牡丹花擬人化,指出楚襄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哪裡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

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依靠新妝,哪裡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貴妃,楊貴妃不施粉黛,雍容華貴的形象便已是絕色天然的美人了。

詩人用抑揚法,化用典故,借古喻今,借讚美巫山神女與趙飛燕,以凸顯楊貴妃的花容月貌。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貴妃身形豐腴。「環肥燕瘦」的成語就是形容趙飛燕和楊玉環的。

據說,楊貴妃非常喜歡李白的這三首《清平調》,時常吟詠。

但是坊間還流傳著這樣一種方法,說是李白寫此詩時曾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認為李白的行為對自己是一種侮辱,心中不滿,就在楊貴妃跟前說李白的壞話,說李白以趙飛燕身形的纖細,譏諷楊貴妃豐腴的身形,以趙飛燕私通宮闈的事情,暗諷楊貴妃私生活不檢點。

李白也因此無法立足宮廷,被迫離開,這就是「賜金放還」之事的前後始末緣由。假如李白真的在詩中隱含了這樣的用意,首先與應制詩的主題大相逕庭,其次李白渴望得到朝廷的賞識,這是他積極尋求進入體制內並與上流社會建立聯繫的原因。因此,李白詩作的真正意圖就是體現他對盛唐氣象的認知和對盛唐秩序的認可。

如果說,李白因為這三首詩而受到排擠,或許是因為李白的才華受到了其他宮廷詩人的嫉妒吧,這種說法也並非空穴來風。總之,這三首詩成為李白人生的高光時刻,也為他離開宮廷,人生軌跡逆流直下埋下伏筆。

回到詩歌本身,繼續鑑賞。如果第二首是從時間來寫的話,在第三首中,詩人的目光和視野又回到眼前的現實,點明宮中的沉香亭北。這一首中的「春風」和第一首中的「春風」前後遙相呼應,李白的第三首《清平調》是這樣寫的: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開篇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詩人將筆墨從對仙境的描繪返回到現實的描寫中。「傾國」意思是美人,當然指楊妃。

詩作的行文到此處時,李白才正面點出主題。詩人用「兩相歡」三個字,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體。「帶笑看」的主體人物是唐玄宗,這三個字使牡丹花、楊貴妃、唐玄宗三種形象融為一體,成為有機統一的整體,人景情三位一體的章法在此處達到高峰

由於第二句的「笑」,引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暗指唐玄宗。這一句把牡丹與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

最後一句照應主題,點明唐玄宗與楊貴妃賞花的地點在沉香亭北。沉香亭,顧名思義,就是用名貴的沉香木建造而成的亭子,牡丹花盛開在亭外,賞花的人倚靠著亭子的欄杆,這是一個有花、有月、有人的浪漫的夜晚。

在這個花香流動、春風怡盪、花不醉人人自醉的夜晚,一首首旋律優美的曲調從李白的口中傾瀉而出。當李龜年吟唱的清平調旋律繚繞在沉香北亭的上空時,人們都陶醉在這美妙的聲樂中。李白的詩歌和李龜年的歌聲,不就是盛唐氣象嘛?

《清平調三首》是李白所作的組詩,第一首以花喻人,借雍容華貴的牡丹花和蟾宮閬苑的仙女稱讚楊貴妃的國色天香之姿;第二首以楚襄王和趙飛燕的典故稱讚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第三首把牡丹花、楊貴妃與唐玄宗糅合為一體來稱讚她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幸福生活。

小話詩詞

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主要讚美楊玉環的美,將人與牡丹花對比,並且極力渲染了楊貴妃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情景。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以花比人,令人覺得人花爭艷,人比花美,成了古今應制詩的絕唱。

這三首詩,辭藻華美,詩意行雲流水,詩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將花與人融合在一起寫。如「雲想衣裳花想容」,既是寫花,又是在寫人,在月色下,花容、人物與月貌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再如「一枝紅艷露凝香」一句,也是既寫了人,也寫了物,人與物交織,景與情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

詩歌好不好,讀者的感受很重要,讀者最有發言權,讀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使人們自然而然地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讚賞。

李白的《清平調》三首,如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詩人沒有刻意地描繪,沒有刻意地堆砌辭藻,營造意境,反而讓詩意一氣呵成、流暢自然。如果說這三首詩能給人帶來怎樣的閱讀體驗感的話,李白的另兩句詩可以說是最完美的註腳,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的這三首詩,再現了盛唐氣象,千百年來傳唱不衰,為人所欣賞,光從讀者這一層面評判的話,就是非常好的詩歌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