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冥冥墮行」

前線雜誌 發佈 2024-05-01T07:28:15.347429+00:00

來自:前線客戶端劉向在《列女傳·衛靈夫人》裡,講述了春秋時蘧伯玉不為冥冥墮行的故事。話說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聽到車馬轟鳴聲,至朝廷宮門前而消失,過後又隆隆作響。衛靈公問夫人:「知道這是誰嗎?」夫人答:「這一定是蘧伯玉。」衛靈公問:「你怎麼知道的?

來自:前線客戶端

劉向在《列女傳·衛靈夫人》裡,講述了春秋時蘧伯玉不為冥冥墮行的故事。話說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聽到車馬轟鳴聲,至朝廷宮門前而消失,過後又隆隆作響。衛靈公問夫人:「知道這是誰嗎?」夫人答:「這一定是蘧伯玉。」衛靈公問:「你怎麼知道的?」夫人娓娓道來:「我聽說,尊崇禮義的諸公路過宮門前,都輕車簡行以示敬意。那些忠臣和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乃衛國的賢大夫。仁慈而有智慧,我覺得在這種事情上,他一定不因愚昧而不顧禮節,因此推測是他。」衛靈公派人去查看,果不其然。

冥冥者,私下、暗地裡也。冥冥之中,只有天知、地知和我知,自然無人監督。於冥冥處鑑別一個人的操行,當準確無誤。蘧伯玉是一位品行端正的真君子,他不在昭昭處故意「表演」高尚的節操,也不在冥冥處墮毀自己的德行。凡賢能之士,都自覺堅守的底線,就是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心口如一、台上台下如一、人前人後如一。

不為冥冥墮行,只有忠孝者才能自覺踐行。因為,不為冥冥墮行者,是規矩於心的自律,是品行高尚的自然表露。不同於「陰陽人」,更有別於兩面派,他們只有一副面孔,不屑於玩變臉術。看官或問:不為冥冥墮行很難做到,此類人是否鳳毛麟角?非也。歷史上不為冥冥墮行者多矣。

僅春秋時代,因名氣大而傳頌至今的就有晏嬰、孫叔敖、子產等。東漢的楊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為由,深夜嚴拒禮金。宋朝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也講述了「閱私信不用官家燭」的故事,說的是北宋時博州李姓州官,某晚接到上官公函,展在官燭下閱讀。突然,他將官燭熄滅,點燃自己的蠟燭閱讀,只因信中談及家事,令人感佩不已。

倘若翻閱浩繁的地方志,不為冥冥墮行的官吏,更是不勝枚舉。《灌縣誌》載,綽號「王草鞋」的王瑚,清光緒二十六年出任灌縣知縣,就以南宋真德秀《西山政訓》中「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為座右銘。縱觀王瑚數十年的為官生涯,確將不為冥冥墮行銘於心、踐於行,成為民國初期著名的循吏,馮玉祥稱其「中國第一清官」。民國七年,灌縣又迎來了頗似王瑚的知事盛一晉。上任伊始,他就穿著草鞋布衣在灌縣巡視,灌縣境內幾乎遍布了他的足跡。這兩位同有「窮縣長」的雅號,更因不為冥冥墮行,展示了堂堂正正、清清爽爽、坦坦蕩蕩的品行,百姓至今感念。

能吏尋常見,潔心須苦修。凡是史上的循吏、廉吏等賢能者,大抵都具有不為冥冥墮行的底色。他們慎獨慎微,律己自持,不為冥冥墮行已成為信仰,一腔熱血奔涌不息。無論昭昭,亦無論冥冥,絕不隨波逐流,將自己的清譽毀棄。其實,不為冥冥墮行,只要真心去做,便人人做得,關鍵在於修心性、拒誘惑。

作者:張樹民,遼寧省雜文學會副會長、瀋陽日報報業集團高級編輯
編輯:丁兆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