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一山風雅。

七里河發佈 發佈 2024-05-02T01:44:39.335249+00:00

1953年,年過半百的林風眠來到蘇州,期冀從姑蘇舊夢裡找到新的靈感,開創新的藝術境界。旅居上海多年,於他而言,蘇州並不陌生,距城西10多公里處、紅楓如火的天平山是他的首選寫生之地。天平山之行,為林風眠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後他的經典畫作中,隱隱約約總能看到天平山的影子。


1953年,年過半百的林風眠來到蘇州,期冀從姑蘇舊夢裡找到新的靈感,開創新的藝術境界。旅居上海多年,於他而言,蘇州並不陌生,距城西10多公里處、紅楓如火的天平山是他的首選寫生之地。

天平山之行,為林風眠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後他的經典畫作中,隱隱約約總能看到天平山的影子。「得道」天平山,林風眠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而為藝術家「打通任督二脈」,助他在藝術境界上「柳暗花明又一村」,似乎是天平山與生俱來的本領。

如果非要細究其中緣由,大約只能說,天平山,凝聚了蘇州有宋以來的風雅。多少年過去了,如今這裡依然是蘇州人春日賞花、秋日賞楓的最佳選擇。特定的時節,去特定的山上看特定的景物,大約,這也是蘇州人才有的風雅吧。





知道天平山的人其實並不多。但於蘇州人而言,她就像華山之於渭南、峨眉山之於樂山一樣,雖然「身高」僅200多米,與天下名山不可同日而語,卻足以代表蘇州的優雅氣質:

論「容姿」,她是「吳中第一山」,素有「江南勝境」之美譽。

到了山下,仰首一望,十萬峰石或似獅蹲虎踞,或似象舞鶴立,形狀靈奇、蔚為壯觀。上得山腰,清風過處一片楓林,眼未見泉,耳先聞聲,多折幾步便見明澈清泉穿石掛壁,雲自無心水自閒。



論「內涵」,她內在的文脈從唐代至民國從未斷絕。

唐代時,白居易曾為她寫詩;宋代時,她是范仲淹的家山;晚明代時,大半個文壇曾在這裡消磨時間、逍遙生活,也曾為這裡留下過真誠的讚美與無數詩詞書畫;清代時,乾隆在這裡駐蹕,曾國藩在這裡祭拜范文正公,吳昌碩在這裡尋古……




所有這一切,都緣於一座園林——天平山莊。這座「半由天然半由人力」、始建於晚明時期的園林,依山而建、聚水成池,不僅是蘇州山地園林的代表,也見證了從唐至今的蘇州風雅。



天平山在宋代時就已是范仲淹家山,但天平山莊卻是晚明時期才興建的。

萬曆四十三年,范仲淹第十七世孫范允臨棄官辭職,帶著380棵楓香樹苗回到蘇州,將它們植在天平山麓。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范允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依照東漢《樂志論》裡樸素的造園理論,興建起一座山莊。



「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匝,竹木周布」。范允臨興建的這座山莊,與《樂志論》裡的這段描述幾乎一致,背依天平山,前臨十景塘,山泉潺湲流經,松竹楓林環繞。

山間清風,眼中明月,天地一瞬,不為我有。對於山莊叫什麼,范允臨並不執著,以山為名,於是就有了天平山莊。

天平山莊布局奇巧,再加上花木之美、陳設之雅,引得張岱讚嘆不已。在《陶庵夢憶》中,他詳細描述了天平山莊,「園外有長堤……山之左為桃源,峭壁回湍,桃花片片流出。右孤山,種梅千樹……」



寄情山水,風花雪月。時間一天天過,天平山莊裡,花木也一天天繁盛起來。晚明文學家馮夢龍曾在其傳世之作《醒世恆言》中塑造過一個酷愛花卉的主人公灌園叟,范允臨便自刻一枚「灌園叟」閒章,專意為花寫詩。春天的桃、夏天的荷、秋天的菊、冬天的梅,樣樣都來入詩,為自己營造出一個花團錦簇、香遠益清的「花花世界」。

如此山水如此園,如此主人如此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才順理成章。於是,范允臨的朋友們在天平山莊落成後不久,紛紛乘興而來。董其昌、陳繼儒、文震孟、文震亨、米萬鍾、薛明益、趙宧光、鄒迪光等名士,皆成天平山莊座上賓,當時盛況,令人神往。




這些晚明風雅之士,代表了當時文化的最高峰,他們在天平山上吟詩作對、煮水烹茶、撫琴焚香、揮毫潑墨、參禪聽曲、賞月觀雪、插花沐風……這種對詩意生活的追求,成為晚明時期文人生活的潮流,也為蘇州留下了風雅的基因。

范允臨去世三年後,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終於覆滅,兵荒馬亂的年月里,天平山莊也漸漸荒廢。時間荒蕪了莊園,那些范允臨手植的紅楓卻長了起來,逐漸成為蘇州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江山雖易姓,那份獨屬於蘇州的風雅卻流傳了下來。


康熙年間,被譽為「清廉為天下第一巡撫」的宋犖聽說天平山紅葉盛景,忙裡偷閒到此一游後,當即為之傾倒,大加讚賞。蘇州狀元石韞玉對天平山紅楓的熱愛,絲毫不遜於前賢,每每賞楓歸來,便要吟詩作賦。



官宦名士的風雅,引得皇室對於天平山也念念不忘。乾隆十六年,決意首次南巡的乾隆提出到天平山祭拜范仲淹,范仲淹後裔於是在天平山下修起一座行宮。

這座行宮依山而建,前後五進,無論格局還是細節都非常氣派,尤其東側庭院的假山,全部由天平山上的「饅頭石」堆疊而成,與蘇州其他園林里用太湖石、黃石堆成的假山迥然不同,絲毫看不出人工痕跡。

乾隆御游之後,非常滿意,大筆一揮,為這座行宮留下了「高義園」之墨寶。此後,這裡成為他南巡駐蹕的重要行宮,一生六次南巡,四上天平山賞景留詩,留下匾額、對聯、扇面、掛屏、碑拓等墨寶24件。



受名士、皇室的影響,天平山賞楓的風雅活動,在清朝中後期迅速風靡起來,逐漸成為一項民俗。「丹楓爛漫錦妝成,要與春花鬥眼明。虎阜橫塘景蕭瑟,遊人多半在天平。」上世紀八十年代,蘇州人又在天平山上植楓1019棵,「將風雅進行到底」。如今,蘇州人如果沒有在春天去天平山賞花、秋天去天平山賞楓,那麼這一年就是不完整的。

幾百年前,范允臨手植那些楓樹時,大概沒想到,自己為蘇州種下風景的同時,也種下了一份獨屬蘇州的風雅。這風雅雖不是蘇州的全部,但蘇州卻因為這份風雅,在一眾江南城市裡脫穎而出,有了不一樣的韻味。

來源:誰最中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