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國】邵雍的安樂人生

商都金融 發佈 2024-05-02T20:05:46.506599+00:00

他們談名利而胸懷天下,棄仕途而潛心治學,在山水田園間尋求棲息精神的天地,默默地積累學識與智慧,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推動中國文學發展和文化進步的重要力量。

在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中,閃耀著一串隱士聖賢的名字。他們談名利而胸懷天下,棄仕途而潛心治學,在山水田園間尋求棲息精神的天地,默默地積累學識與智慧,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推動中國文學發展和文化進步的重要力量。北宋名儒邵雍,便是他們中間的一位。


與其他隱士不同的是,邵雍成為隱士,主要是為了「隱仕」。他無意官場不是厭惡官場,而是一種境界,一種人生取向。他的多位摯友都是宋朝重臣,而他卻屢召不仕,平靜而瀟灑地向高官厚祿的顯赫揮一揮手,於恬淡與靜謐間執著地、樂觀地選擇駛向自由與自然的人生航向。而歷代的其他隱士中,多是因科舉屢屢不第、官場仕途失意、政局動盪、王朝更替、或因黨爭及政見不同,而被謫退隱、被迫歸隱、或看破紅塵而隱逸於世的。

邵雍,字堯夫,北宋理學家、數學家、詩人,生於林縣上杆莊(今林州市城郊鄉邵康莊村人)。宋天聖四年(1026年)邵雍16歲時,隨父遷徙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於百泉湖畔蘇門山,刻苦為學。

蘇門山位於太行余脈萬仙山的盡頭,萬仙山的數脈水系沿石縫從南麓緩緩湧出,在蘇門山下匯成碧波蕩漾的百泉湖。山環水抱,山靜水動,隱透出天地之鐘靈,自古就是文人顯貴隱居修身的好去處。邵雍很喜歡這裡的環境,他雖然家貧清苦,但胸懷大志,發憤苦讀。時任輝縣縣令李之才是著名易學家,聞悉邵雍勤學,特意登門尋訪並考察。見他心有靈犀,聰明過人,料將來必成大器,就收其為徒,將平生所學《河圖》《洛書》《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圖象》等盡數傳授於他。得高人指點的邵雍從此學習更加刻苦,早晚不輟,達到「冬不爐,夏不扇,每日一餐,夜不就席枕」的地步。李之才調孟州任職,邵雍隨其前往孟州就讀。老師去世後,他又回到了百泉湖畔,繼續研究學問。



在這裡,邵雍勵志苦學,精斟典籍,細琢易理,洞徹內涵,妙語自得,形成了自己的宇宙觀與學說體系——象數學,建立了一套全面、系統、龐大的象數學體系,創立了獨樹一幟的「百源學派」,對宋代理學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在這裡,邵雍觀天文,察地理,演八卦,苦苦探索天地、萬物消長規律,寫出了推論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60卷傳世巨著《皇極經世》;以及論述天地萬物陰陽化育、生命道德奧妙的《漁樵問對》。讓人們明白「天地之道備於人,萬物之道備於身,眾妙之道備於神,天下之能事畢矣」的道理,奠定了他在易學、理學、文學等領域崇高的學術地位,終成名傳千古的易學大師。

在這裡,邵雍創辦起家塾——蘇門太極書院,招徒授業,教學相長。周敦頤及弟子程頤、程顥對邵雍推崇備至,稱其學術道路與立身行事如「闊步長趨、凌高歷空,探幽索隱,曲暢旁通」,其學說是「內聖外王之學」,常來這裡與他一起講學著述,切磋學問。一時間,太極書院高朋滿座,聞名遐邇,儼然中原理學文化傳播中心。



邵雍喜山樂水,崇尚自然,把自在逍遙的安樂生活當作一生的嚮往和追求。在蘇門山結廬蟄居期間,他就地取材,搭建了幾間茅草屋。雖然簡陋,但坐聽松濤鳥鳴,閒看野花山泉,邵雍十分滿足。他效法《易經》「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中關於「安」與「樂」的含義,給自己的住室命名為「安樂窩」,自稱「安樂先生」。還按星圖方位,命東配房曰「天根」,西配房曰「月窟」,在堂後建樓藏書,名「皇極閣」,還在安樂窩下方不遠處,依山鑿築了一處洞穴,曰「長生洞」。他為自己寫了一首《自慰》詩:「夏住長生洞,冬居安樂窩。鶯花供放適,風月助吟哦。竊料人間樂,無如我最多。」還以《安樂窩》《逍遙吟》為題寫了多首詩,表達他對悠閒、清靜生活的滿足感。如:「夜入安樂窩,晨興飲太和。窮神知道泰,養素得天多。日月任推盪,山川徒琢磨。欲求為此者,到了是誰何。」 「人生憂不足,足外更何求。吾生雖未足,亦也卻無憂。天和將酒養,真樂用詩勾。不信年光會,催人早白頭。」除了寫詩、著書、焚香、喝酒外,邵雍對生活沒有任何奢望。他寫詩表述自己的人生意願,就是寫一部書、編一本詩集:「一編詩逸收花月,一部嚴書驚鬼神。一炷香清沖宇泰,一樽美酒湛天真。」

位於輝縣百泉湖景區蘇門山上的「安樂窩」遺址


為了增長見識,進入而立之年後的邵雍,效法「昔人尚友於古」,不但學古人經典,讀古人的書,還要走古人路,與古人做朋友。近10年間,他越過黃河、汾河、徒涉江淮、漢江平原,遍訪山川名勝,廣交天下名士,考察了西周分封的多個諸侯國遺址和先賢曾經遊歷過的地方,在暢遊中寄情山川大地,陶冶性情人格,汲取精神營養。待到自以為「道在是矣」的時候,就再不出去遊歷了。

百泉山水風雖好,但畢竟遠離政治中心,比不上汴梁、洛陽的富庶繁華,與友人交流也多有不便。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在其門生、武陟知縣侯紹曾的幫助下,邵雍移居到洛陽,暫時住在天宮寺西天津橋南。他的朋友和門生得知他移居洛陽的消息後,都爭著為他借田買宅。後來他接受了洛陽州尹王拱辰及北宋大臣富弼、司馬光等為他置買的一處宅園。為此,邵雍特作詩感謝諸友:「重謝諸公為買園,洛陽城裡占林泉。七千來步平流水,二十餘家爭出錢。」他仍以「安樂窩」命名新居,在這裡安居著書,過著自耕自種,自給自足的生活。

洛陽邵雍故居「安樂窩」


在洛陽,邵雍與宰相富弼、司馬光、張載、「二程」、著名詩詞家呂公著等人過往甚密。邵雍德高望重,與人為善,深受人們愛戴。《宋史》評價他「高明英邁,迥出千古」、「清而不激,和而不流」。有官員、讀書士子到洛陽,都要去拜望他。他不分貴賤,以誠相待,有人向他請教問題時,他有問必答,從不把自己的見解強加於人。當時賢明的人都折服他的德行,就是不良之輩,也能被他感化。據說當年邵雍出行,常坐一個一人拉的小車,隨意而行,所到之處,老百姓爭相迎候,無論是當官的,還是種地的,看到邵雍都會說:吾家先生來也!請他入室做客。在他的周圍,高賢雲集,人才薈萃,洛陽忠厚之風天下聞名。

邵雍的學識和成就在北宋朝野很有影響,連宋仁宗及神宗皇帝對他都有耳聞,並很器重他,多次要召他入朝為官,他都婉拒不受。邵雍生活的年代,正是大宋王朝的鼎盛時期,政通人和,文化繁榮,憑邵雍的才氣和人脈,只要他樂意,很容易躋身朝堂並受重用。但他不願受官階所累和仕途紛擾,甘願以布衣之身自在逍遙。30歲後,邵雍時常外出遊歷,除寄情山水外,也有躲避朝廷召他入仕的因素。富弼任宰相後,立即推薦他出任要職,被拒後又建議皇上封他為處士,以成全他「隱而不仕」的志向。邵雍不好拂好友美意,就作了那首膾炙人口的《逍遙吟》贈友,詩曰:



這首淺吟低唱、意味雋永的逍遙詩,借景抒情,以詩明志,詼諧豁達,朗朗上口,友人見之,無不莞爾喟嘆,從此不再勉強薦其入朝為官。嘉祐年間,仁宗皇帝下詔求賢,任命邵雍為將作監主簿,補任潁州團練推官。詔令送到洛陽留守王拱辰手中,王拱辰只好硬著頭皮去見邵雍。聖命難違,邵雍無奈接受了任命,但最後還是稱病不赴任,硬把這事拖「黃」了。

宋熙寧十年七月五日(1077年7月27日)邵雍卒於洛陽,終年67歲。宋神宗追贈他秘書省著作郎,終於讓他死後當了大宋的官。元祐時又賜予他諡號「康節」。諸友及後人將其葬於伊水之濱紫荊山下,與范仲淹墓相鄰,程顥親寫墓志銘並書「宋儒先生康節邵夫子墓」,其墓園名為「安樂佳城」。這位逍遙一生的「安樂先生」,安息於斯,樂享兩界,圓滿實現了他的人生夙願。

輝縣百泉湖畔的「邵夫子祠」


邵雍身後,理學漸興,南宋後逐步成為儒學正統,邵雍被後人尊為理學宗師,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他留下的鴻篇巨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寶貴遺產,流芳千古;他的立身、行事、 為人,成為後人的榜樣,備受尊崇。元代,大儒姚樞、趙復、許衡承邵雍遺風,在百泉復創太極書院,並得到官方承認,使書院成為元初理學傳播的中心。金國貴族、中書令耶律楚材下野後,慕邵雍之名蟄居百泉而終。當局在安樂窩舊址上蓋了紀念耶律楚材的祠堂,從而使安樂窩得以擴大並保存至今。明末清初,天下名儒孫奇逢(亦稱夏峰先生)繼邵雍之軌道,在百泉書院居住、講學25年,培養了不少著名學者,當時的官吏名流都以將孩子送給他從師為榮,百泉書院一時門庭若市,盛況空前。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弘曆皇帝巡視河南,攜母親在百泉行宮住了多日,對邵雍的治學精神和「安樂窩」大為稱讚,不僅賦詩刻記,還讓宮廷畫師將「安樂窩」的布局結構臨摹下來,在頤和園「克隆」了一座安樂窩,賜名「邵窩殿」。

清乾隆皇帝對邵雍的治學精神和「安樂窩」大為稱讚,不僅在蘇門山賦詩刻記,還在頤和園依原樣復建了一座「安樂窩」,賜名「邵窩殿」。此匾為慈禧太后題寫。
清朝末年,袁世凱、徐世昌受排擠下野時,相約來百泉蜇伏隱居,靜觀時變。他們共同捐資,修葺了安樂窩、桃竹園等名勝古蹟。至今,在邵夫子祠「擊壤亭」內,仍懸掛著徐世昌書寫的「駕風鞭霆」匾額。這是南宋朱熹對邵雍的贊語,意思是說邵雍的高風亮節與治學精神,挾長風雷霆,具萬鈞之力,勁拂天上人間,播撒中華大地。

邵夫子祠擊壤亭內懸掛的這幅「駕風鞭霆」匾額,源自朱熹對邵雍的贊語,為民國總統徐世昌手書。
是啊,青山隱隱,綠水滔滔。縱觀邵雍的一生,不難看出中國隱士的智慧,中國隱士的作用,中國隱士的情操。他在他生活的那個時空裡憤發著、自在著、逍遙著、安樂著,雖波瀾不驚卻川流不竭;雖不聞達於當世,卻深深影響著後代,固守並發展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從而成為一條世代相系的文化紐帶,綿延不斷,生生不息。較之歷史上的一些隱士,邵雍的隱逸,有著豐厚的內涵、完整的體系和普世價值。他是一個真隱士。他的學識和人格魅力,輝映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浩瀚星空中,激勵著、堅定著我們的文化自信。因此,我們在仰視煌煌青史的人物時,也不要俯視邵雍!

隱者如是,賢者如斯。吾輩立身處世,當如邵夫子!

作者在百泉湖景區邵夫子祠、涌金亭、安樂窩考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