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墓:一個不敢挖,一個挖不動,一個找不到,一個在海里

文史旺旺 發佈 2024-05-05T09:45:06.063937+00:00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轉眼間「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帝王將相,風流人物,只留古冢後人瞻仰。

悠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不斷循環出生、成熟又衰亡。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轉眼間「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帝王將相,風流人物,只留古冢後人瞻仰。

悠長的中國古代歷史,給後人們留下了神秘神奇、甚至有關故事被傳得神乎其神的四大古墓——不敢挖的秦始皇陵、挖不動的昭陵、找不到的成吉思汗陵和在海里的沈萬三墓。

不敢挖的秦始皇陵

1974年3月29日,陝西臨潼縣西楊村的幾位青壯年正在村南的柿樹園鑿井,幾鋤頭下去他們失望至極,清澈的泉水並沒有如願以償地湧出來,反而土裡越挖越硬,出現了不少陶片和陶俑殘件,就這樣,沉埋地下數千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如此偶然地重見天日了。

秦俑坑發掘之後,為確定秦始皇陵保護範圍以及總體規劃,考古隊對秦始皇陵園開始了全面的勘測,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由於秦始皇嬴政複雜的歷史面貌驅使,千百年來人們始終對秦始皇陵的好奇之心可以說是有增無減。

不僅僅是歷朝歷代的中國人對秦始皇陵具有極高興趣,1906年,在陝西高等學堂執教的日本人足立喜六就曾在調查過後對秦始皇陵的形狀、陵基範圍等狀況有過較為準確的描述;1917年,法國人維克多·薩加倫也曾對這座高深神秘的陵墓進行過實地考察,並稱之為「在中國現存的古冢之中,這是最突出的一個」。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九月,葬始皇驪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自秦兵馬俑重見天日之後,國家持續對舉世矚目的秦始皇陵進行了一系列保護工作,包括對於秦陵遺址公園的建設和叢葬坑的保護髮掘。

由此,今天的人們才十分有幸,可以親眼目睹秦兵馬俑、銅車馬、文官俑、百戲俑等穿越時間和歷史而來的文物,讓遙遠而強盛的秦朝變得真實和生動。

但是到今天為止,秦始皇陵地宮卻依舊是被稱為「不敢挖」的古墓。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陵墓內存儲著巨量的水銀,灌注為百川江河大海:「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上世紀八十年代經過探測後證明,秦始皇陵內目前用儀器探測出的強汞範圍有12000平方米,且分布不均,呈東南濃於西北的態勢。

巨量的水銀便是秦始皇陵「不敢挖」的重要原因,如果沒有先進的發掘技術和保護技術,研究人員和周邊環境都可能面臨十分大的危險,輕率地發掘將引發不可估量的後果。

其次,秦始皇陵中布有大量機關,以防止遭人盜擾:「 令匠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而後秦始皇陵修建成,秦二世將建造的工匠深埋其中,因而再無人知曉這些駭人的機關有何破解方法,貿然行動,只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同時,面對秦始皇陵的複雜狀況,我國的考古和文物保護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才可以保證秦始皇陵的充分完整安全的發掘。

若是想目睹秦始皇陵的真容,恐怕還需不少的時間。

挖不動的乾陵

從西安出發,沿312國道西行70公里後轉入乾縣境內,只要抬頭朝西北方向眺望,就能看到三座呈北高南低態勢的蔥翠山峰聳立在天幕之下,有人說,遠遠望去那三座山峰連成了一位仰面而躺的婦女形象,優美而又挺拔地在咸陽原上臥了千年。

那裡便是埋葬著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乾陵。

營建於盛唐時代的乾陵,承載著世人對那個瑰麗開放的時代的嚮往,也寄託著人們對於兩位墓主人、尤其是女皇武則天的複雜情感。

705年武則天駕崩,尊武則天遺囑以皇后禮與唐高宗合葬乾陵,夫妻合葬本是常事,但在當時遭到了一些李唐官員的堅決反對。

這些官員提出為武則天開啟乾陵便是以卑動尊的理由,以此來否定武則天的身份以及打擊武氏勢力, 但武氏舊勢力依舊在這次爭論中勝出了,於是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兩朝天子、一對夫妻共埋一座陵墓中。

這樣的奇遇造就了千百年來乾陵的尋訪者絡繹不絕,但乾陵竟然成為了唐十八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根據目前的考古勘測,乾陵的山區周圍並沒有發現盜洞,墓道封石基本保持原狀,考古專家推測,乾陵可能難得地沒有遭受過盜毀。這被稱為是一座「挖不動」的古墓。

古人有詩云:「茂陵玉盌苔痕上,魏帝金盤月泫津。獨有乾陵陵上柏,年來風雨不能神。」

乾陵地宮依山而陵,修建在梁山主峰地東南半山腰,其所在梁山海拔高1047.9米,是石灰岩質的原錐形山體,乾陵墓道最寬處3.9米,水平長63.1米,地面鋪400多塊石條,另外有39層8000多塊的燕尾形石條一塊一塊嵌起,棍子貫在上下相通的孔中,加石灰並用石灰水澆結,多年之後,近萬石條形成一個龐大的、極難打開的整體。

這便是乾陵 「挖不動」的緣由。

找不到的成吉思汗陵

關於成吉思汗陵的秘密有一句俗語:「想要找成吉思汗,只消去看任何一位遊牧族人的眼睛,就能找到他。」

1227年夏,66歲的大蒙古國可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病死在甘肅六盤山下清水縣,時值蒙古第六次攻打西夏的關鍵時刻,故秘不發喪以保軍心穩定,等回到蒙古後才向世人宣布成吉思汗已死並舉行秘葬。

蒙古皇族實行秘葬制度,是成吉思汗陵墓至今無法找到的主要原因。

所謂秘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不立標誌、不公布、不記錄在案。人死之後,首先將一整根梡木分為兩半,按死者人形鑿空後將遺體放置其中,兩半木頭合上便成為棺;其次在棺的表面塗上漆,外用黃金加三圈箍;製作完成將棺送到埋葬處深埋地底;接著用千馬踏平埋葬的範圍不起冢,並派重兵把守,直到青草長出與周圍環境相融一體,甚至連送葬者都無法辨認出墓葬所在地時,士兵們才會離開,讓一切了無痕跡。

秘葬完成後,士兵會宰殺一頭年幼的駱駝並埋葬在此處,需要祭祀之時,士兵會將所殺駱駝的母親放出,人只需要跟著她去尋找,見到母駱駝悲鳴躊躇之處,便是當初的埋葬地,可是時間一長,這個辨認方法就失效了。

無處尋蹤的成吉思汗陵引來了不少好奇者,他們在浩瀚的史冊傳說中不斷追尋有關成吉思汗陵的信息,一種說法是成吉思汗陵在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北的地方,那是鐵木真生前曾主動提出自己想要歸葬的地方;

一種說法來自於《馬可波羅遊記》,其中記載「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爾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所遇之人皆作為殉葬者」,也就是說成吉思汗陵在新疆阿爾泰山三道海附近;還有一個說法,鐵木真在寧夏病逝後,按照蒙古族風俗他的遺體在三天內需要處理完畢,所以鐵木真就地安葬在了寧夏……

在海里的沈萬三墓

中國四大古墓當中,前三個都是名聲顯赫的帝王陵墓,但第四個墓主的身份卻很特殊,他是元末明初的蘇州富商沈萬三。

周莊如今是天下聞名的江南古鎮,不僅因它具有秀美清麗的江南韻味,也因周莊人傑地靈,從這裡走出了文學大家魯迅。不過,周莊還有一個極為有趣的景點,它比黑瓦白牆更動人,也比魯迅印記更神秘,那就是被稱為中國四大古墓之一的沈萬三水冢。

周莊鎮北銀子浜有一石碑亭,亭中石碑一面寫「沈萬三水冢」五個字,一面介紹了沈萬三的生平。沈萬三,姓沈名富字仲榮。封萬戶侯,稱三秀,故民呼萬三。

沈家原是浙江南潯人,後到元代,沈萬三隨父親搬遷到了周莊,沈萬三在周莊完成了原始累積,之後便利用周莊繁榮便捷的水上運輸,迅速向外開拓進行海外貿易,以此賺取了巨大財富,成為江南乃至全國第一大富商。

「因助築南京城獲罪明太祖朱元璋,戍雲南,客逝異鄉,其後扶柩葬周莊銀子浜下。」傳說之中,沈萬三有一聚寶盆,朱元璋向其索要未果,便將他發配雲南然後病死,沈萬三覺得自己蒙冤獲罪愧對家鄉父老,便要子女墓葬修建在了水下,那個神奇的聚寶盤也隨他埋在其中。

明代《蘇談》記載:「水底有古墓,堅實完固,未知所葬何人。當秋水澄清之際,可俯而瞰之。」不過,如今人們站在銀子浜朝下望,除了在水中嬉戲的魚兒和蕩漾的水草,卻怎麼也看不到傳說中的沈萬三墓與那個神奇的聚寶盤。

這四大古墓既是其墓主人傳奇一生的象徵,也是中國歷史龐大又沉默的見證,合六國並天下的秦始皇、日月當空二聖臨朝的李治武則天、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富甲天下的沈萬三,秦唐元明,興亡天定,盛衰無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