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今秀 | 西方人必帶的「廣州明信片」,還原百年前的廣州!

廣州越秀髮布 發佈 2024-05-05T10:29:41.398852+00:00

18世紀至19世紀初的廣州出現了一種色彩亮麗、筆法細膩的水彩畫它畫面真實且立體感強記錄著當時廣州的煙火與人文深受外國商人、遊客的喜愛還被譽為「廣府手信」「廣州明信片」是當時西方人回國必帶的東方手信它就是通草畫想像百年之前,無論相隔多遠一幅通草畫能夠跨越距離傳遞光陰的故事和綿長情意

18世紀至19世紀初的廣州

出現了一種色彩亮麗、筆法細膩的水彩畫

它畫面真實且立體感強

記錄著當時廣州的煙火與人文

深受外國商人、遊客的喜愛

還被譽為「廣府手信」「廣州明信片」

是當時西方人回國必帶的東方手信

它就是通草畫

想像百年之前,無論相隔多遠

一幅通草畫能夠跨越距離

傳遞光陰的故事和綿長情意

19世紀40年代

通草畫逐漸推出歷史舞台

直至2007年~2008年

越秀區少年宮的老師接觸到通草畫

由此踏上了研究和推廣之路......

本期【古越今秀】

一起走進廣府非遺文化通草畫的「前世今生」

探尋層層年輪里的歷史和文化沉澱

看如今它如何迸發出新活力與火花

👇 👇 👇

通草畫,又稱為草紙水彩畫、蓪紙畫,即在通草紙上採用水彩顏料繪畫,是清代廣州外銷畫中的一種。

當時,外銷通草畫描繪的題材比較廣泛,主要反映廣州的煙火與人文——貿易交流、市井生活、港口風情、十三行的工作盛況、各行各業等社會百態,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來廣州探訪或做生意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將自己在東方的所見所聞,真實客觀地帶回本國,向親朋好友傳遞美麗而神奇的東方風情。採用西方繪畫原理,又反映中國本土風情的通草水彩畫,因其小巧便攜,往往只有巴掌大,且形式雅致,物美價廉,而成為西方人來穗返家時的必帶禮物之一。一時間,通草畫便承擔了向外傳遞中國信息和風俗的使命,成為來自東方的「廣州明信片」。

19世紀40年代,通草畫徹底從海關出口清單上消失。2001年,英國學者伊凡·威廉斯與廣州博物館和中山大學共同舉辦《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情調——伊凡·威廉斯捐贈 19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紙水彩畫》展覽,通草畫重新回到廣州人的視野。隨後,伊凡·威廉斯將他收藏的70幅通草畫捐給廣州博物館。

從此,這個失落百年的「廣州明信片」終於又回歸本土,廣州擁有第一批通草畫藏品,喚起廣州人民對自己城市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記憶。

在2007年,越秀區少年宮老師杜宏安開始構思通草畫研究。2009年7月,原廣中路小學老師李霓施、杜宏安與學生來到廣州博物館仲元樓,參觀通草畫常設展覽以及復原通草畫的畫室。為了更好地研究這門藝術,在時任廣州博物館館長程存潔的幫助下,2009~2011年,杜宏安與廣中路小學共同研究科技創新恢復通草畫繪畫。該校是廣州創作現代通草畫的最早基地,在越秀區委宣傳部、越秀區教育局、越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的支持下,組織全區各幼兒園、中小學開展通草畫傳承教育活動。

「當時,在研究樣本不足、通草畫紙張製作工藝大多不明、使用顏料未知等困難下,『復活』這一畫種的嘗試,也就變成了一場『文化考古』之旅。」通草畫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越秀區少年宮美術書法部部長蘇昕說。

越秀區少年宮分別針對通草畫推廣普及與傳承這兩個層面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最終,啟動融「講座——培訓——教研——活動——課程——比賽——展覽」等內容於一體的多維度、多層面的通草畫傳承教育系列活動。

專家學者幫助老師們通過對通草畫歷史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對其文獻材料深入「發掘」研究,對繪畫技法、繪畫形式、風格等方面採用「考古式」實踐探索與歸納總結,探尋通草畫的繪畫技法復建和通草畫修復之法。

首次接觸通草畫之後,越秀區少年宮老師開始尋覓通草紙的材料,「廣州市內的白雲山等地以及周邊地區,我也去了好幾次,但都沒發現。」蘇昕說。

幸運的是,雖然廣州的通脫木以及製作通草紙的藝人已消失,但貴州以及台灣仍保存著製作「通草片」的技藝,使這種承載著廣州乃至中國文化符號的歷史「晶片」得以傳承。後來,老師們分別到台灣、貴州、廣西等地,尋到和拜訪了解通草紙製作技藝的藝人、藝術家和收藏家,與他們一起交流、探索。

生長在廣州博物館的通脫木

為進一步了解通草片的生產及產地現狀,2013年,越秀區組織來自越秀區少年宮、學校、幼兒園的骨幹美術教研人員,赴貴州貴定縣考察,直觀地了解通脫木的生長環境、通脫木的采割以及通草片的生產流程。

後來,廣州博物館、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越秀區少年宮又在廣州越秀山建立 「通脫木研究共育基地」,嘗試種植一批在廣州幾乎已經絕跡的通草,但未達到大批量種植,僅限用於研究和記載。

「在總結傳統技法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引入新的藝術形式,賦予通草畫新的生命。」蘇昕說,通草畫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具有創新的基因。過去,通草畫採用傳統工筆國畫和西洋透視法相結合的畫法,對低齡段兒童來說不太合適。

於是,越秀區少年宮老師設計一系列針對性、趣味性、藝術性相結合的通草畫調,並對繪畫技法大膽創新,比如運用版畫技法印製的通草紙版畫、運用鏤空噴繪技法的通草孔版畫、運用層疊剪貼染色的通草染色剪貼畫等。據悉,越秀區少年宮已創新12種通草畫新技法。

越秀區少年宮非遺通草畫

市級中小學美育團隊部分師生合影

同時,在通草畫繪畫內容上進行創新。越秀區少年宮的通草畫團隊在傳承推廣通草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粵語童謠、美食、粵劇等具有廣州本土韻味的內容進行創作。

最近十幾年,通草畫每年都會在廣府廟會上亮相,「變身」小畫卡、書籤、明信片等各種新鮮事物,受到年輕人熱捧。在今年的廣府廟會上,通草畫又推出新玩法。「我們這次推出通草畫冰箱貼,把通草紙托裱在冰箱貼上,畫完後可以帶回家貼在冰箱上,隨時感受廣府通草畫的現代、時尚。」蘇昕說,只要花大約20分鐘時間,就能完成一幅有意義的通草畫。

「很神奇,很好看,色彩非常濃烈。」暨南大學學生勞巧儀在廣府廟會上體驗通草畫後讚嘆道。在勞巧儀看來,現在流行國潮文化,非遺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很大。

越秀區少年宮通草畫師生科研團隊經過實踐研究和教學探索,探索出適合青少年兒童學習的「非遺通草畫傳承教學課程」,將通草畫傳承教育逐步從少年宮美術班推廣至全區幼兒園、中小學美術課堂,將這一失傳多年的「絕學」帶進越秀區學校的美術課堂。目前,已有80所大中小學開展通草畫的創作、研究。

同時,以「通草畫教育研究基地」越秀區少年宮為中心,輻射全市中小學幼兒園,由越秀區少年宮提供通草片,開展師生培訓、教學研討、進校輔導、組織活動,全面開展「穿越通草畫」主題的廣府通草畫傳承教育,分別面向社區、學校、少年宮等不同環境,面向教師、學生等不同人群,通過教學、教研、活動、比賽、展覽等不同形式,進行推廣。

「我們團隊裡的教師都是來自各大高校的專業學生、研究生。」蘇昕介紹,「通草畫傳承教育團隊」的專兼職教師隊伍約60人,其中包括能畫又能講的通草畫骨幹教師18人。

據介紹,2008年以來,越秀區少年宮的通草畫研究探索成果斐然:「非遺通草畫課程」等多個特色美術課程,已成為新版義務教育教材《鄉土美術》的重要組成內容和優秀學習案例;在越秀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的支持下出版適合小學、初中學生學習的一套三冊教材《非遺玩家 通草畫》,推出「看慕課玩非遺」《繪中國古今故事——通草畫的傳承與創新》課程,共八個單元20節課;2020年,推出社區老年教育系列全媒體叢書《嶺南文化課堂——手把手教你通草畫》。

多年來,越秀區少年宮將「非遺通草畫」納入美育、勞育、傳統文化課程建設。除了每學期在兒童美術、中學美術各級段開足與美術課程或美術比賽相適應的「非遺通草畫課程」外,還在逢周四下午面向全區小學開設的「走進少年宮」活動中開設通草畫課程,數年來惠及數千名青少年兒童。每年暑假,越秀區少年宮都會開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通草畫實踐活動。

同時,越秀區少年宮創設專題的公益藝術沙龍和美術專題培訓,使通草畫課程形成有本土文化浸潤、有學術研究支持、有培訓和活動作鋪墊、有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過程、有賽後成果展示的,具有系列性、延續性、文化性的深度青少年兒童的文化活動。「這並不是簡單的以比賽和結果為目的,而是一次深入發掘、弘揚本土文化藝術、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美育活動。」蘇昕說,很多老師、學生、家長都樂於參與這一活動。據悉,目前參與通草畫課程、活動的大中小學學生和幼兒園孩子已達20多萬人次。

根據2013~2017年多屆廣府廟會的通草畫社會問卷調查及越秀區少年宮主持的通草畫學生問卷調查統計,社會對通草畫的認知度有飛躍性提升。

2008~2016年,越秀區少年宮將通草畫課程拓展至70多個美術班,學生包括4歲至16歲的幼兒園、小學、初中不同學段的通草畫傳承學習梯隊。目前,第一批學習通草畫的學生已畢業成為通草畫課程教師。

未來,越秀區少年宮將繼續開展通草畫大賽,進入更多學校講授通草畫文化,幫助更多學校開展通草畫興趣課程、扶助種子學校建立「一校一品」特色等,讓通草畫的藝術空間得以拓寬與加深。

要研究通草畫,首先就要了解通草片這種天然「紙張」。通草究竟是什麼材質?由它承載的畫,獨特之處在哪裡?

我國古代人民很早就對通草有所認識。宋人李昉等編的《太平廣記》記載:「通脫木,如蓖麻,生山側,花上粉主治惡瘡,如空,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而據《廣州植物志》記載:通脫木別名通草,生長迅速,繁殖極易,莖髓潔白輕軟。

用來作畫的通草片就取自通脫木的莖髓,用刀把莖髓切成薄薄的切片,這些通草片薄而半透明,不用加工,直接在上面繪製的水彩畫就是通草畫。「通草片的材質,在顯微鏡下能看出有6層細胞,一層又一層像漏斗似的,當顏料滲進去後,在光線的折射下會呈現立體斑斕的效果。」蘇昕介紹,在這種非傳統製紙方式製作出的似紙非紙的材質上作畫,經光線折射後立體感強,物體栩栩如生,景物生動,深受西方人喜愛。

歷史上,通草畫主要以外銷為主,西方人也因這種材質輕巧易脆、色白柔軟而誤以為是中國人用大米做成的,故有「米紙畫」之誤稱。

其實,通草除了可以做成通草片用於繪畫,還有很多種用途。古人最早認識通草,是把它用於治病,後來又用於製作人造花。《紅樓夢》第17至18回提到,正月十五上元日賈妃省親時在賈府大觀園內見到柳杏諸樹枝上粘滿了通草花,它們就是人造通草花。

越秀區少年宮研究推廣通草畫歷程

2007~2008年,越秀區少年宮開展教師、學生團隊通草畫學習研究;

2009~2011年,越秀區少年宮開展教師骨幹隊伍通草畫傳承教學研究;

2011~2012年,越秀區少年宮50多個美術班開展通草畫課程普及教學;

2012~2017年,越秀區少年宮開始對全區中小學幼兒園開展通草畫傳承教育與文化推廣,已將通草畫傳承教育從幼兒園、小學推廣到中學以及特殊教育學校,共有70多所園、校積極參與通草畫傳承教育學習;

2013年,越秀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組織通草畫骨幹教師赴貴州開展通草畫考察研習活動;

2013年,在廣州博物館舉辦為期兩個月的通草畫傳承教育成果展覽;

2014~2021年,先後舉辦多次全省、全區師生通草畫繪畫大賽和通草畫作品展覽。通過美術專題培訓與繼續教育,培育一支18人的通草畫骨幹教師團隊,一支年齡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通草畫學生中心團隊,1000多名通草畫獲獎小畫家;500多人次教師參與通草畫培訓。

來源:信息時報

撰文:張玉琴

攝影:鍾涌、胡強明、胡瀛斌

編輯:吳樂思

校對:張美芝

責編:翟曉雪

編審:詹苹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