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壹《非草書》書學思想研究

孟雲飛—書劍慰平生 發佈 2024-05-07T17:06:09.578895+00:00

但歷代眾多的書法論文選本都把這篇文章擺在前列,如《法書要錄》《書苑菁華》等俱載此文。《非草書》在書法史中顯得如此光彩照目,桀驁不馴,特立獨行,卻又讓人感覺有些孤苦零丁,或許正是這個不一樣的趙壹可以讓我們從另一角度更加深入的了解草書。

何華夏/文


【摘要】在書法藝術開始走向審美自覺的時代,在書法批評史的開端,在兩千年浩如煙海的書論中,有一篇文章,它第一次以一種專論式的批評方式理論闡述草書的「不足學」「不配學」「學無用」。但歷代眾多的書法論文選本都把這篇文章擺在前列,如《法書要錄》《書苑菁華》等俱載此文。直至今天,這篇文章所揭示的書學思想及時代意義依然值得我們反思、深思——這便是東漢趙壹的《非草書》。「這篇文章的基本觀點,是反對當時張芝、羅暉、趙襲等人對草書如痴如醉的追求。趙壹認為這些草書家沒有去研究聖人之道和治國之道,而來研究一個 「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聖人所造」的 「小技」——草書,這一舉動有悖聖人的教訓。」《非草書》在書法史中顯得如此光彩照目,桀驁不馴,特立獨行,卻又讓人感覺有些孤苦零丁,或許正是這個不一樣的趙壹可以讓我們從另一角度更加深入的了解草書。我們學習傳統技藝的樂趣,除了技藝本身之外,還可以借這些技藝和文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古人所思所想,有如穿越時空、與古人相晤。

【關鍵詞】趙壹;《非草書》;反草書;書學思想

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最精妙的表現形式之一,草書藝術的前行從來就不是一條直線,在文字點畫之間用空間構造的形式表達中國文化的思想意識。學習方法上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對中國文化的正確理解與運用才能下筆有方。通過對趙壹《非草書》書學思想的挖掘,讓我體悟到藝術發展的矛盾統一面。趙壹的《非草書》作為最早的書法批評文獻,給書學思想的研究空間提供了廣闊的視野。他提出草書體產生的原由:因傳播需求書體自然簡化快寫,在快寫中自然抒發書寫者情緒,他講出已有成就的草書家藝術成長的本質所在——素養修為提升後在草書中的一種自然展示。

一、趙壹及《非草書》的時代背景

趙壹其人雖非書法名家,但也非泛泛之輩,他是東漢著名的詞賦大家,字元叔,是東漢時期漢陽西縣人,文學家、辭賦家,相當有才華。在《後漢書·文苑列傳》中有記載:「恃才倨傲,為鄉黨所擯」,「後屢抵罪,幾至死,友人救,得免」通過短短的幾句話,我可以知道趙壹這個人儀表堂堂,才華橫溢,性情率直暢達,但又恃才傲物,憤世嫉俗。他留下的幾篇詞賦中,一篇是《窮鳥賦》,就是在友人救了他性命之後所作;另一篇是《刺世疾邪賦》。漢靈時代已經處於東漢的末年,外戚宦官篡位,社會腐朽黑暗,邪孽猖獗、賢者悲哀,趙壹將他的憤懣完全發泄於文字中。正是這樣鮮明的個性,在這樣的獨特歷史背景下,趙壹針對世人執迷草書,攻於書藝的狀況而寫下了著名的批判性書論《非草書》。

二、《非草書》的書學思想

儘管趙壹這個人剛直不阿、言詞尖刻,但他一定不是偏執刁鑽之人,恰恰因為他的思想深刻、擅於直擊問題的要害才能被當時和後世推崇。所以,我們相信《非草書》也一定言中了草書的某些情狀,我們後世人可以透過《非草書》所反映的書學思想,嘗試著勾勒出東漢時期草書的特點。

(一)《非草書》作為一種全新的專論批評文獻開啟了書法理論新紀元

「後世慕焉,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與漢代大量書賦相比,趙壹以一種全新的專論式的批評方式在討論著草書藝術,生動表達了當時人們學習草書的這一股洶湧的藝術狂潮,儘管它的批評內容是反草書,但讓人們在學書的道路上開啟批判性學習思維意識,從大量實踐中提煉對草書藝術的審美理論,其作為論證史料的價值功不可沒。

(二)《非草書》闡述了關注自身藝術稟賦、內在氣質引導學書的書學思想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若人言有美惡,豈可學以相若耶?」趙壹將草書藝術的實踐表達與人的稟性,才華聯繫在一起,強調草書創作應當順自然之道、書家個體性格氣質自然發揮,儘管他也認為這種氣質稟賦是自然天成、不可相若的。趙壹認為草書只能是少數絕世之才的專屬技藝。趙壹一邊反對草書,一邊也對草書線條藝術的神奇技藝仰慕不已。他反對世人苦苦用功草書,反對的只是那些普通人,認為沒有極高的天分,即使勉強學得了草書,也只能是東施效顰。草書的魅力,歸根到底來自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比之繪畫,草書具有純粹抽象的特質。清代書法家翁方綱有言:「空山獨立始大悟,世間無物非草書。」他講的就是世間萬物皆可轉化為字符、轉化為書法線質、轉化為草書藝術精神意識。「世間無物非草書」一語目空今古,振聾發聵,啟發今天的草書家從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中去尋找那千姿百態,融合到書法的精神氣韻中來,以達到藝術至高境界。所以,我們學習草書的人要知道草書的技法絕非常人所能理解,即使有通靈感物之能、掌握了隸書、寫成了楷書、行書,離草書還要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

(三)《非草書》強化了草書藝術的文化性格

「竊覽有道張君所與朱使君書,稱正氣可以消邪,人無其釁,妖不自作,誠可謂信道抱真,知命樂天者也。」 [2], 「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餘暇,游手於斯。」[2] 趙壹在這裡講到杜度、崔瑗、張芝這幾個人都是曠世奇才,在閒暇之時,遊藝書技。趙壹提出要全方位的藝術修養,也就是重視「博學」,並告訴後人這就是這些書賢草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趙壹的貢獻就在於此在他以前的書法理論家們都沒能像他一樣將這門藝術理論明確地納入中國既有的文化體系中來。當在周朝時期,書法雖被列為「六藝」之一,但其藝術理論更多地指向書法的審美特徵,書法與文化的結合處在一種自在的游離狀態;時至漢代,傳統儒學的大一統思想深深影響著這位文學家,他對書法提出明確的要求——文化本位性,提出書法藝術必須遵循儒家文化的思想和價值範疇,這同時也構成了以後兩千餘年書法理論的首要文化內容。

(四)《非草書》展示了草書的發展從實用性走向藝術化的成長曆程

「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示簡易之指,非聖人之業也。……故其贊曰:臨事從宜。而今之學草書者,不思其簡易之旨,直以為杜、崔之法,龜龍所見也,其蠻扶拄挃,詰屈犮乙,不可失也。」和「私書相興:庶獨就書,雲適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失指多矣。」[2]草書的簡易和快速我們很容易理解,但為什麼當時的人寫起來卻難而遲呢?似乎我們現代人學習草書很輕鬆就達到易而速的程度,是古人不夠聰明嗎?顯然不是,東漢時期的人更能理解文字和書法的真諦。只能證實一點,此草書非彼草書,趙壹的《非草書》向人們揭示出兩個概念,即「草書」和「草藁書」,再現這一書體從實用性向審美的創造歷程,獲得獨立的藝術品格。從藝術發展創作的觀念上來看,我們通過分析趙壹《非草書》中的語句:「匆匆不暇草書」和「今反遲而難」以及「其扶拄挃,詰屈乙」,從這些語言描述可以看出,這正是草書由實用性過渡到藝術化的一個顯著時期。中國漢文字自身的產生創造過程就使其具有較強的普及性和親和力基因,漢文字所獨有的特點使草書藝術持續發展,並呈現出絢麗多姿的藝術特質,草書的表達上也更加向著藝術本原的方向前進。


三、《非草書》書學思想的時代意義

隨著書法藝術的不斷發展,中國書法理論也由上古最初的立足文字結體上的空間構造性思維理論成長。至東漢時期,通過大量集體書寫創造實踐,其理論已傾向多元化、多層次審美複合模式發展。從具體方面分析,就是書法理論自身不僅包括審美主體、形式構成,在文化沉澱上也是書法理論充實完備的一個重要方面。

趙壹在文中對草書產生的淵源作了客觀的、理性的分析,對當時的習草之風之盛也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並對這一流行時風提出了明確的態度,闡述了他對草書的認識和持有的態度,對後來的書法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趙壹對中國書法理論評論的發展進步做出了跨時代的貢獻。當我們品讀《非草書》時,趙壹的形象已躍然紙上。《非草書》之所以千古流傳,除了他切中要害的觀點以外,還在於他身上有著中國文人所崇敬的品格和情懷。只有跨越兩千年,與這樣一位古人進行情感和心靈的交流,才可能讓我們真正了解趙壹《非草書》的良苦用心。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專題批判文獻就是趙壹的《非草書》,他的書學思想穿越時空相隔近兩千年依舊提醒著當代學書者們。從深層觀察《非草書》的大背景,在看到他反草書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中流露出的潛在價值和他在中國草書理論發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我們對《非草書》要持科學的態度,期待品味歷史與當代的滲透,給草書藝術理論發展帶來多元空間。

參考文獻:

[1]陳振濂.書法史學教程[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2]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孟雲飛轉自《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第4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