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代筆記小說」專題書架

孔夫子舊書網 發佈 2024-05-07T20:02:59.379155+00:00

去年在孔網開了一個小店後,大大刺激了我的購書欲望。原來的書房不夠用了,把茶室變書房,增添三、四個書架,把我喜歡的「經史子集」四部圖書,一部放一個書架。

作者 | 南面書城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去年在孔網開了一個小店後,大大刺激了我的購書欲望。 開店的最初目的是想把手頭看過的書賣出去,再買書時省點兒錢。沒曾想小店一開,一年內竟賣了一千多本書!我開店時的藏書總共才八百多本! 於是要大量購書了!原來的書房不夠用了,把茶室變書房,增添三、四個書架,把我喜歡的「經史子集」四部圖書,一部放一個書架。 到了年底,問題又出來了,書架滿了,放上兩排也放不下了。主要多出來的書,在子部書架:原來子部書架四格,分別放上儒、道、佛三家,其餘各類,按雜家占一格(圖一)。

後來問題就出在了「雜家」這一格上。 按四部分類法,儒、道、佛各占一個類目,諸子百家中,其餘各家放在「雜家類」,還有大量內容繁雜,不便分類的,又列出「小說家」等類別。 為啥「雜家類」這一格書放不下了呢?問題出在了「古代筆記」、「古代小說」這一類書上。

通過書目分類存放才發現:古代筆記、小說這一類書目,跟傳統的四部分類法不完全對應,內容交叉,產生了衝突。 原因在於:我們現在提出的「古代筆記」、「古代小說」這些概念,內涵豐富,涉及書目很多、很複雜。這兩個概念本身的定義就有爭議,邊界不清,再按四部分類,可能屬於「雜家」、「小說家」,甚至屬於史部。 古代筆記的特點就是包羅萬象,一是內容雜,二是形式多樣,只要是隨筆記錄就行。可參看劉葉秋先生的《歷代筆記概述》 古代小說的概念跟現代小說大有區別,但有些屬於古代筆記的範圍。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也很複雜,魯迅先生對此有精深研究,寫出了經典名著《中國小說史略》。 古代筆記和古代小說,因為其內容豐富,通俗易懂,人們喜聞樂見,很「接地氣」,歷來受讀者歡迎,再加上其歷史文獻價值,這類書受眾多、受歡迎,收藏價值大。

久而久之,我從一個門外漢,慢慢學習,逐漸購買一些書,竟然對這類書產生了興趣,開始進步了解筆記、小說的特點及經典作品。這樣,賣的書越來起多,「雜家」那一格根本放不下了! 轉念一想,何不再買個書架,專門收藏古代筆記、小說呢? 上網一搜,竹製小型書架,寬90公分,高一米五,正好放在門口一個空位置。這樣的書架不貴,才百多元呢。 快遞很快發回來,按照圖紙,安裝方便快捷,很快成形了。

總體效果還不錯(圖二),簡單大方,透光透氣,跟經史子集四部書架類似(圖一),只不過那是老榆木的,一隻八百多呢。這個竹書架經濟多了,但也有個缺點:穩定性差些,有些削薄,連接處鬆動,整體架構固定性差些。畢竟是「一分價錢一分貨」。 好了,干緊上架。最下兩層,放經典名著。

最下層放《世說新語》(圖三)和《困學紀聞》(圖四),下面第二層放《容齋隨筆》(圖五),這三部書是經典,大部頭的版本多,塊頭大、重量大,放在下面能穩住架子!這三部書,我基本上把各大出版社的著名版本收集齊了,先是中華書局「三全本」、上海古籍、嶽麓書社等出版社的點校本、白話本等,還有最近幾年專家學者新出的箋證本等,像《容齋隨筆》,這麼出名的本子,竟然都是點校本,沒有詳細考證的本子,一本《容齋隨筆箋證》(圖六),填補了這個空白,《困學紀聞》則不同,各種深淺不一的校釋、箋證本就多了!

第三層和第四層,主要存放中華書局的系列叢書:「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以及「學術筆記叢刊」。中華書局很早就對古代筆記進行了點校整理,對有史料價值的「史料筆記」和偏重學術考證的「學術筆記」兩大類,進行重點整理,多年來堅持不懈,不斷推陳出新,這些書量很大,尤其唐宋史料筆記和清代史料筆記,收集起來數量可觀。通過收集,發現裡面還有不少有收藏價值的「潛力股」,像《廣東新語》、《玉光劍氣集》等稀缺版本,現在價格己達四五百,甚至六七百,翻了十來倍,而且越是這樣的書,出手越快。 近期經書友推薦,又發現了一套上海古籍早期的筆記叢書,是根據四庫全書的版本影印的,還能欣賞古籍版本的風采,一舉兩得!這套叢書的名字是: 四庫筆記小說叢書(圖七),全套叢書量很大,出版時間早,溢價也不少,慢慢收集吧。

除了這些大的叢書外,有看點的筆記也不少,如民國商務印書館的「叢書集成」的小冊子。最近讀陳垣、呂澂等大家的作品,發現佛學類的經典筆記也不少,知名的有《林間錄》(圖八)等。 第五格,主要存放古代筆記、小說綜述類的書籍。其實這類書是入門書,應該先讀一讀,了解基本情況,還能幫我們了解哪些是經典作品。 除了魯迅、劉葉秋等大家的作品外,本人欣賞史學家來新夏先生的《清人筆記叢錄》(圖九),這部書跟「無冕史家」談遷的《北游錄》一樣,出生之前,也有一段傳奇經歷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