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常識:端午節

五彩秦安 發佈 2024-05-08T17:39:51.275670+00:00

農曆五月初五,叫作「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這個節日的起源,有很悠久的歷史。端午節相傳是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人,生於公元前340年。他不僅是一位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活的時代,正當一度很強大的楚國開始走向沒落和敗亡的時期。

農曆五月初五,叫作「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這個節日的起源,有很悠久的歷史。

端午節相傳是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人,生於公元前340年。他不僅是一位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活的時代,正當一度很強大的楚國開始走向沒落和敗亡的時期。他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他在政治上有遠見,主張革新,希望楚國能夠重新強盛起來。然而他的進步的主張,始終得不到楚王和其他貴族的支持。公元前278年,楚國的郢都被秦國攻破,他感到無比地痛苦,就在這年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在今湖南省)而死。

自屈原死後兩千多年來,人民一直都同情他。每年端午節這天,各地都要划龍船來紀念他。划龍船,是象徵當年楚國人民打撈他屍首時的情景。全國各地在這天都要吃粽子。吃粽子,也是對他表示懷念。據說古代楚國人民每年到這天,都要祭祀他,用竹筒裝米投到河裡,讓他享用。也有的說,把這些東西投進河裡是餵蛟龍,好讓蛟龍吃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屍體。這就是後世吃粽子的來源。

端午節這天,人們還要喝雄黃酒,家家門口還要插上艾葉和菖蒲草。古代人認為艾葉和菖蒲草有辟邪的作用,屈原是被代表邪惡的奸臣所陷害,插上這些東西,不但是一種懷念屈原的表現,而且是一種避邪降惡的象徵。(王業猷)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