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地理標誌,不該被遺忘

光明日報 發佈 2021-08-03T08:28:45.510143+00:00

黃梅挑花的圖案 作者供圖【心直口快】「地理標誌」,在我國通常稱為「土特產」,一直以來被世界各國視為國家戰略。「非遺類地理標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理標誌事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推進我國非遺類地理標誌建設,符合新時代戰略構想。

黃梅挑花的圖案 作者供圖

【心直口快】

「地理標誌」,在我國通常稱為「土特產」,一直以來被世界各國視為國家戰略。「非遺類地理標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理標誌事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推進我國非遺類地理標誌建設,符合新時代戰略構想。

意義:提升文化實力

非遺類地理標誌是我國地理標誌實踐中凸顯出來的新事物。從商標屬性來看,它可理解為「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的地理標誌商標」。這類商標不僅含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而且含有地理標誌商標的屬性。如人們熟知的貴州「玉屏簫笛、牙舟陶」,湖北「黃陂泥塑、黃梅挑花」等,它們是非遺名錄中的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同時也作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予以核准註冊;從文化屬性來看,「地理標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原本就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文化淵源。在我國「地理標誌」已成為一種「公共品牌」,是各地政府打造區域特色品牌的公共資源。大力推進非遺類地理標誌建設,對探尋精準扶貧的新方式、服務「一帶一路」的新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參照。

截至2019年6月,我國已核准註冊的地理標誌商標為5093件。近20年的發展表明,我國已從過去的「應對、借鑑、學習和探索」時期,開始邁向健康發展壯大、傳統文化發力、理論體系建構的新時代。研究發現,非遺類地理標誌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品牌經濟價值」等文化因子,內涵豐厚、附加值高。這些農耕文明遺存下來的文化記憶,是地理標誌文化傳播的核心價值體現,其開發和利用價值潛力巨大。大力推進非遺類地理標誌建設,是開展中華傳統文化價值挖掘、踐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具體體現。

現狀:缺乏占位意識

在實際工作中,占位意識的缺乏,已嚴重製約我國非遺類地理標誌建設發展。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對非遺類地理標誌商標註冊意識淡漠。如湖北的「黃梅挑花」,早在2006年5月20日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卻在時隔九年之後,才於2015年3月28日獲得國家商標局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核准註冊。這些滯後現象,嚴重阻礙了我國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

二是漠視非遺類地理標誌商標保護。調查發現,截至2017年6月,湖北省已獲地理標誌商標總數為325件,全國排名第三。然而其中,非遺類地理標誌商標只有5件,僅占總數的1.5%;而同時期全省入選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的項目已達523項。無獨有偶,貴州省地理標誌商標註冊共65件,而實際註冊的非遺類地理標誌商標只有8件,僅占該省總數的12.3%;而同時期全省入選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的項目高達610項。

三是對非遺類地理標誌商標註冊類別缺乏針對性的探討。迄今為止,我國地理標誌商標註冊類別主要集中在「商品商標」方面,「服務商標」尚未涉足。眾所周知,中華傳統武術受世界青睞,各國武術愛好者紛紛來華學習武術,學成歸國開辦武館,成為傳播中華武術文化的使者。但也出現了「少林功夫」滿天飛、「太極拳」滿地行等魚目混珠的亂象,致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聲譽和權益遭受嚴重侵害。

大力推進非遺類地理標誌建設,探索其商品商標和服務商標類別的延展,是關係我國智慧財產權國際保護根本利益的大事,是站在世界智慧財產權國際視野探尋非遺類地理標誌保護的需要,也是彰顯我國文化自信、贏得國際話語權的需要,期待引起職能部門和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

途徑:拓展創新思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地理標誌資源豐富,是非遺類地理標誌建設的重要保障。保護非遺類地理標誌,有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轉換,有利於非遺文創產品市場化形成,有利於非遺類地理標誌在「一帶一路」和「精準扶貧」中集聚效應的發揮。推進我國非遺類地理標誌建設,既是新時代地理標誌發展的需要,也是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創新途徑,意義重大、勢在必行!如何更好地推進我國非遺類地理標誌建設,有以下幾點構想值得社會關注與探討。

其一,以創新思維為指導,開創「文化創造」新局面。我國各級職能部門,主要是智慧財產權、文化與旅遊,以及商標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等協會組織和機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創新思維為指導,樹立文化自信、踐行文化創造、站在智慧財產權國際前沿、發出新時代的中國聲音,贏得世界廣泛認同與支持,為我國非遺類地理標誌建設開創新局面。

其二,以類別延展為突破,探尋「實現文化進步」新路徑。商標註冊類別是商標保護的重要依據。我國商標註冊以《尼斯協定》規定的《商標註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表》為依據,其包括商品商標34個類別和服務商標11個類別。當下應著力探索商標類別延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延展,這是我國傳統文化在智慧財產權保護中的重要進展,是解放思想,探尋「實現文化進步」新路徑的創新突破。

其三,以文化價值挖掘為目標,開闢「傳播力建設」新征程。推進非遺類地理標誌建設中的文化價值挖掘,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也是世界智慧財產權領域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時下,我國在非遺類地理標誌的開發、利用、推廣與傳播等方面尚沒有現成的模式參照,需要更多熱於奉獻、銳意創新的業內人士、專家學者在實踐中去探索、去發現。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要緊緊圍繞非遺類地理標誌特色資源,建立產業集群,塑造公用品牌形象;行業協會要走上前台,履行行業自律與監督管理,維護非遺類地理標誌的權威性,提升無形資產價值,高效發揮品牌集聚效應,助推特色產業升級,為區域經濟發展增光添彩。

(作者:商世民,系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本文為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武陵民族地區地理標誌文化價值挖掘及其在精準扶貧中的利用」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BMZ058)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