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想打鴉片戰爭?他不懂國家實力是從哪來的

鐵血軍事網 發佈 2021-08-10T03:35:00.975909+00:00

作者:十月蟋蟀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今視點(ID:jsd00001)。最近澳大利亞跟著美國小動作不斷,搞得我國很煩,就不從他們那買煤炭、紅酒、大麥、龍蝦了,做買賣得雙方開心才好,花錢還受氣的事,誰願意干?這讓澳大利亞很惱火,竟然有第三世界國家敢制裁我?

作者:十月蟋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今視點(ID:jsd00001)。

最近澳大利亞跟著美國小動作不斷,搞得我國很煩,就不從他們那買煤炭、紅酒、大麥、龍蝦了,做買賣得雙方開心才好,花錢還受氣的事,誰願意干?

這讓澳大利亞很惱火,竟然有第三世界國家敢制裁我?澳大利亞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祖上也是大英帝國,內心充滿驕傲,從孫楊和澳大利亞運動員的恩怨就可以看出來,他們能接受歐美白人比他游的快,但接受不了黃皮膚的人比他成績好。

於是有人躥騰:中國敢不買,你們可以逼著他們買啊?你們當年的鴉片賣的很好啊。

有這種想法的沙雕,在澳大利亞也不少,支持他們總理對中國強硬的人越來越多,可惜啊,這群人沒搞明白國家的力量到底是什麼,以為和英國爸爸有共同價值觀、有西方體制,就能重現鴉片戰爭的霸氣。

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不是啥國家實力,不能幫他們賣掉一隻龍蝦,類似的迷之自信還包括,資本主義讓英國崛起、工業革命讓英國崛起。

這就是瞎說!

英國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就和法國一起成為世界唯二的霸主。

1652年英國擊敗荷蘭海軍,1663年,英國擊敗法國海軍,成為真正的世界老大。

那時候資本主義在幹啥?在打醬油!他們實在沒啥地位,只好找亞當·斯密寫了本《國富論》,書寫完都1676年了,這書就是資本主義的說明書,給國王講講課、希望能重視一下資本主義。

而工業革命就更晚了,1750年珍妮紡紗機被發明之後,機械化才慢慢取代手工勞動。那是英國當上老大、100多年之後才有的玩意,要是從打敗西班牙開始算,晚了就200多年…….

英國當上老大靠的不是資本主義,也不是工業革命。那到底什麼才是國家的實力呢?澳大利亞真的具備嗎?

今天就來扒一扒他的英國爸爸是怎麼創業的,看看國家實力到底怎麼來的?

一、英國差點灰飛煙滅

英國最初長這樣,還不是英倫四島的模樣,一大半領土在歐洲大陸,這片土地今天是法國的,他倆打了個百年戰爭,最終英國戰敗,丟了大陸的根基。

島國天生渴望大陸的落腳點,這從我國鄰居日本身上就可以看出來,稍微攢點家底就想來朝鮮半島、我國北方咬一口,飄在水上的不安全感不太好受。

英國也一樣,全國動員投入戰爭,這仗一打就是116年,國力耗盡後被打回孤島。116年,數字說起來輕鬆,對比一下就知道多麼慘烈:我國北宋經濟空前繁榮,只是邊境地區偶爾打打仗,就把國家拖垮了,僅僅活了160多年。

英國一大半國土在戰火中,人口死傷過半,王公貴族家家戴孝……這仗要是打贏了,還可以用戰爭紅利回個血,可惜打輸了、丟了一大半國土,國家眼看著要完蛋。

剛被攆回小島,英國自己的兩大王室就打了起來,表面是爭繼承權,實質是日子沒法過了,要搶別人的資源才能活下去。這內戰一打又是30年,只要有點王室血脈的男人幾乎被殺光了,再搞下去不用外國來打,自家江山的香火就斷了。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主角登場了,一個遠在法國逃難的王室遠親,他大舅還是他二舅的外甥,偷跑回了英國,大家一看他的血緣最近,就推舉他出來做國王,這就是亨利七世,因為是外甥,所以前朝的姓氏也斷了,亨利7開始了嶄新的都鐸王朝

二、英國的觸底反彈

用一句話說,都鐸王朝就是英國的「秦朝」,中國後世百代皆行秦制,可見地位有多高。都鐸王朝也類似,他奠定了英國百年基業,之後英國所有的風光,幾乎都可以在都鐸王朝找到源頭。

亨利7登上王位,拿到的是一手爛到不能再爛的牌:鄰居法國是死敵,搶了一大半領土還不算完,時刻準備衝上小島滅了自己。經濟問題也很大,退回孤島後,離歐洲的經濟中心很遠,沒辦法做生意。

面對這手爛牌,秦孝公,哦不,是亨利7先通過和親,娶了不知道是表妹、還是表外甥女的伊莉莎白,輩分太亂實在搞不清楚。這美女是內戰另一家王室的女兒,大家成了一家人嘛,就不再爭名分,算是把碎了一地的英國拼成一個整體,結束了英國140多年的戰亂。

亨利7一邊穩定國內,一邊默許了法國搶走的土地,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要想不被滅國只能先穩住法國,爭取時間讓國家發展,法國一直想滅你,刀架在脖子上還怎麼搞建設?

法國接受了這種默契,轉身去和西班牙滿世界搶殖民地。只要英國不再鬧事,法國也願意把軍隊都派出去。

解決了生死問題,亨利7開始了自己的「商鞅變法」。

英國在孤島上資源匱乏、市場狹小,要去外邊賣東西才能換錢回來,賣東西就得先生產,這就得發展手工業搞生產,而要走出去,就得有軍隊保駕護航。

想明白這事,國家發展戰略就出來了: 手工工業+軍隊。

所以亨利7變法的第一個措施就是禁止原材料出口、支持國內手工業發展,這種限制自由貿易的事,放在平時就炸鍋了,但這不是剛打了140年的仗嘛,特別是被法國搶走了一半土地,大家同仇敵愾、建設祖國的勁頭特別大。

多幹活成了全民共識,但問題是打了那麼多年仗,士兵一旦回家種地,老婆孩子熱炕頭舒服的很,沒人願意去手工工場幹活。

於是亨利7變法的第二項就是把土地集中起來,糧食只要夠吃,多餘的土地就拿出來養羊,讓多餘的農民去手工工場幹活。

有的同學腦子轉的快,看出來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圈地運動」。

我們現在說起「圈地運動」,一般簡單解讀為「羊吃人,體現了資本家對人民的殘酷剝削」。怎麼說呢,當時戰後的英國,勞動力奇缺,無論是種地的農民,還是失地去手工工場的人,工資報酬在全歐洲都是數一數二的。

最近幾年,我國產業升級、勞動力也在減少,招工難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工資一漲再漲就是招不到人,當時的英國差不多也是這個樣子。

那為什麼要養羊呢?

當時人類的技術比較初級,要做出商品拿去換錢,需要具備幾個條件:產品需求要大,最好是人們日常的剛需。第二是便於運輸,最後是便於集中生產。

看出來了吧,要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在當時只有紡織品最適合,不僅英國工業是這樣,我國明朝的手工工場也在做紡織,絲綢和麻布之類的,美國、日本早期的工業也是從紡織起步的。

搞紡織最好的原材料是棉花,但棉花喜歡陽光,世界主要產地是美國南部、印度、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都是陽光明媚、空氣乾燥的地區。而英國的氣候常年陰沉、潮濕,就像《霧都孤兒》描寫的那樣,好像隨時要下雨,陰沉沉、濕乎乎,棉花在這種天氣里,只長葉子、不開花。

英國只能去養羊,搞羊毛紡織。

三、不搶錢的暴發戶不是好暴發戶

亨利7的思路是「深翻地、廣積羊、不稱王」,不理會歐洲大陸的各種紛爭,悶頭搞發展,低調了沒幾年,就碰上了超級紅利。

前文說了英國的倆鄰居,西班牙、法國在全世界瘋搶,錢來的太容易,他們就不搞生產這種髒活累活了,一邊去東亞,尤其是中國買買買,一邊在鄰居中買買買。

英國受益最大的行業是紡織品和肉類食品,手工工場和大型農莊的數量很快就不夠用了,擴建手工工場需要錢,增加大型農莊需要土地。當時的商人和農莊主們都支持國家發展,工商稅收也逐年增長,但遠水解不了近渴。

沒錢少地成了英國最大的瓶頸。

這時候亨利八世出場了,和他爹的寬容謙和不同,亨利8是個狠角色,時勢造出來的強人,英國那會需要的就是大幹快上,迅速發育一波。

可能很多同學不清楚,歐洲的教會是大財主,掌握著大片土地,英國的土地差不多有一半在教會手裡,每年還得給教廷交歲貢,這也是一大筆錢,王室和民眾的負擔都很重。最過分的是教會還發贖罪券,就是犯了罪不用坐牢,向教會交錢贖罪就行了……這就是把法律論斤給賣了,不僅聚斂了大量財富,還讓社會的道德敗壞。

亨利8早就看教會不順眼,借著老婆生不齣兒子,強行要求離婚,教廷不敢判,亨利8順勢宣布英國教會獨立,自己任命自己,當上了英國教會的首領。

這齣離婚叛教的鬧劇,顯然是亨利8預謀的,劇情毫無變數,明擺著碰瓷,比如他老婆是西班牙嫡公主、身份尊貴,一個親外甥是時任的西班牙國王,一個親侄子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只要他老婆不願意,教皇敢判離婚?

第一桶金就這樣搶到手了!自立門戶後,亨利8順理成章的把教會的錢和土地收歸王室,有了這些錢,手工工場和大農莊可以繼續發展了,軍隊也慢慢壯大起來,他爹當年定下的國策「手工工業+軍隊」,開始走上正軌。

軍隊的工作是打仗,不打仗的時候就是吃白飯,消耗很大。但這會的英國實力還比較弱,和西班牙、法國開練就是找死。於是亨利8又開了腦洞,讓士兵脫了軍裝,裝成海盜去海上搶西班牙的商船。

西班牙很惱火,找上門投訴,亨利8一臉無辜,他們原來是我的兵,但我沒錢養他們,他們早跑了,現在連我英國的商船也被他們搶,下次你要是見到海盜,幫我狠狠修理他們……

戲精亨利8就這樣,自導自演,連續搶到兩桶金,在原始資本的滋潤下,英國的手工工業茁壯成長。

四、現代海軍、東印度公司的媽媽

海盜搶商船的戲碼唱了一二十年,實在演不下去了,整個歐洲都知道英國養了一堆海盜,背後叫他們英國皇家海盜。

這時英王已傳位到伊莉莎白一世,女人臉皮薄,為了平息眾怒,就把最大的海盜頭子,招進公務員隊伍,說我已經詔安了,要是以後再有海盜鬧事,那可不關我英國的事。

女人持家的好處是精打細算,伊莉莎白1登基時間不長,就還清了王室的債務,但英國仍然處在擴建手工工場、暴兵的階段,錢根本不夠用。

沒忍多久,伊莉莎白1就偷偷把王室的船交給海盜,算做她的個人股份,分了好多錢。像吸毒一樣,英國很難割捨充滿暴利的海盜職業。

海盜的分紅見不得光,被悄悄拿去搞軍事技術開發、狂點科技樹。

在這波技術升級中,英國的軍艦變的更矮,安裝了更大的帆、船速快了很多,同時加蓋一層船艙放置火炮,全船的火力提高了近一倍。

新技術大大提高了英國海軍的戰鬥能力,終於在1588年,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

此時的英國,國力比西班牙還是弱一些,軍隊數量也少,但新技術改變了勝負格局,伊莉莎白1推動的「 國家投資科研」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科技樹爬的越來越順,一百多年後,技術主導的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看似偶然,實際上是瓜熟蒂落。

英國戰勝西班牙後,商人們獲得了很大的空間,迅速走向更廣闊的海外,他們最初賣羊毛製品,很快就發現自己很傻,和販賣黑奴比起來,簡直不叫生意。

▲ 伊莉莎白1頒發給販奴商人的獎章

說起來是販賣,其實是搶劫,一分錢也不花,他們在非洲見人就抓,然後運到美洲賣掉。當時南美有大量的殖民地,銀礦、金礦都是重體力工作,對勞動力的需求很大,販賣黑奴成了一門穩定而暴利的生意。

伊莉莎白1嘗到了甜頭,已經不滿足用工業賺點小錢,搶劫來錢多快啊,她先後批准成立了摩洛哥公司、幾內亞公司,表面上在做象牙、香料生意,實質都是搶劫、販賣黑人。

在軍隊的保護下,這些國家貿易公司一邊做生意、一邊搶劫,為英國創造了天量的財富。1600年,伊莉莎白1組建東印度公司,霸占了印度300多年,拿下「英國王冠上最大的寶石」。

此時的伊莉莎白1,和「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一樣,完成了祖上五代國王的遺願,不僅把「手工工業+軍隊」的政策發揚光大,還打了個補丁,用「國家投資科研」的模式, 讓工業(貿易)、軍隊、技術這三個要素,形成良性循環,像永動機一樣,生生不息。

伊莉莎白1在位45年,一生未婚,把自己嫁給了英國,在她勤勉的治理下,英國急速壯大,她死後僅4年,北美殖民地就建立了,日不落帝國正式形成。

尾聲

都鐸王朝誕生於英國危難之際,通過加大王權,集中力量辦大事,推進手工工業、暴兵、海盜搶錢、國家貿易公司搶劫、軍隊侵略擴張、國家投資科研,用了120年的時間,達到了英國封建王朝的巔峰。

所以,不管國家是什麼制度,只要能調動資源,讓工業/貿易、軍隊、技術良性循環起來,就能讓國家充滿力量。

現在大夥再回到文章開始的問題,澳大利亞具備強大的國家實力嗎?

瘸腿的工業/貿易

澳大利亞出口不小,但大多數都是礦產、農牧產品,並不是以工業為基礎的貿易,他們國內的製造業只占GDP的6%,能叫出名字的只有霍頓汽車,最近幾年也停產了。

中低水平的軍事能力

澳大利亞海軍1.8萬人,有遠洋作戰能力的軍艦有2艘兩棲攻擊艦、6艘中型潛艇、8艘護衛艦,相當於小半個韓國海軍。

有特點但不全面的科研體系

澳大利亞的大學,總體上水平不錯,我國去澳洲讀大學的孩子挺多。科研水平也挺高,曾經獲得過13項諾貝爾獎,超聲波、心臟起搏器都是澳大利亞人發明的,但總體上規模不算大,研發不成體系。

澳大利亞沒辦法用工業品賺錢,科研能力也無法提高工業和軍事能力,沒辦法實現三要素的良性循環,所以,澳大利亞只是個二流國家,靠著老天爺賞的礦產資源過日子,和當年的英國爸爸差了十萬八千里。

聊到這裡,總算是把國家強大的原因說清楚了,這就是 工業(貿易)、軍隊、技術三要素的良性循環,一個國家只要發展緩慢、掉進這陷阱、那陷阱的,仔細觀察一下,基本都是這三要素循環出了問題。

很多年前看《河殤》、《大國崛起》,看的懵懵懂懂,一會說黃色文明多麼愚昧、一會說大憲章多麼牛逼,總覺得他們哪裡說的不對,大憲章要是真牛,為啥不能避免英國丟了一大半的土地?

後來慢慢明白了,那會改革開放不久,先進的西方讓人眼花繚亂,各種牽強附會、似是而非的說法就冒了出來。現在新一代年輕人成長起來了,已經不再迷信、膜拜西方,可以客觀分析我國的優點和缺點。

新中國幾乎重複著英國的創業之路:建國初期集中力量辦大事,硬從嘴巴里扣出錢,辦工廠、搞工業、搞科研、增強軍事實力,打贏了韓戰、研發出兩彈一星,才讓國家安穩下來,工業也才能長期發展,最終成了世界第一的製造大國、貿易大國。

工業(貿易)、軍隊、技術三要素的良性循環,帶來了中國的強大。

今天的中國,前11月出口增長了3.7%,貿易順差增長了23%,這是我國在疫情中休克了三個月,取得的成績。對了,別忘了美國在旁邊,一直百般刁難。

科研我也不吹了,嫦娥5還沒回家,可控核聚變也只是小有進步,晶片這座大山,還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任重道遠啊。

軍事方面最近說的太多,感興趣的同學自己翻翻資料吧,我就一句話,1950年的朝鮮半島,我們已經可以拒敵於國門之外,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

想都不要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