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毛澤東胸懷大略,以三步險棋從而「一舉定乾坤」

蘇文說歷史 發佈 2020-12-12T18:38:07+00:00

熟悉或者不熟悉毛澤東的,都應該知道他的游擊戰、運動戰戰略戰術獨步天下,世界公認。解放戰爭過程中毛澤東有三招險棋,膽大包天,使其取得致勝關鍵。一、「圍魏救趙」 :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年,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陝北,即所謂「啞鈴戰術」,情狀十分危急。

熟悉或者不熟悉毛澤東的,都應該知道他的游擊戰、運動戰戰略戰術獨步天下,世界公認。解放戰爭過程中毛澤東有三招險棋,膽大包天,使其取得致勝關鍵。

一、「圍魏救趙」 :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7年,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陝北,即所謂「啞鈴戰術」,情狀十分危急。毛澤東命劉鄧出中原,跨黃河,直插敵占區大別山,用劉伯承的話說,就是「砸斷啞鈴的把把,兩個砣砣被分開了」。

蔣軍圍攻山東、陝北,而毛澤東則拋開這兩頭,千里奔襲,直搗對方最敏感的心腹地區,背靠大別山老根據地,兵鋒威脅華中、南京等要害所在,迫使老蔣分兵堵防,打破了重點進攻。

這很有點像下棋,長驅直入,在對方腹地「做子」,非高棋者不敢為也。這著棋非常高明,但也非常危險。劉鄧遠離中原根據地,衝破重重阻欄,強渡黃泛區,丟失大部緇重,兵力損失極大,深入敵後,整日陷入圍剿之中。

此役之後,中野(二野前身)元氣大傷,十二萬大軍只剩下七萬。以致後來淮海戰役時,二野只能做策應牽制,主攻須靠三野。當時若非號稱「當代孫武」的劉伯承用兵如神,鄧小平重建大別山根據地予以配合,「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也許就全軍覆沒了。不過,這著棋雖然局部遭到重創,但盤活了全局,挽救了全軍,還是值得的。

二、「調虎離山」 :命令粟裕挺進江南

1948年初,毛澤東建議,粟裕組建華野一兵團,統率十萬大軍,挺進江南,開闢東南各省陣地,吸引蔣軍回師江南,減輕中原解放軍的壓力。

百戰百勝的粟裕考慮再三,最後終於向毛澤東建議,取消這步險棋,認為挺進江南,雖然能達到調虎離山的目的,但同時也削弱了中原的兵力,不利於在中原打大仗。他建議暫不過江,先在中原展開幾個大規模殲滅戰,儘量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然後再過江不遲。

毛澤東經反覆考慮,最終同意粟裕的建議,取消了這一動議。後來,粟裕果然在中原發動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最後,在江淮之間又發動了空前規模的淮海戰役,將蔣軍最精銳的主力消滅在了江北,為百萬雄師下江南創造了有利態勢。

歷史證明,粟裕的建議是正確的。當然,毛澤東當初的想法,也是合於孫子兵法的,江南為蔣介石京畿之地,直搗江南正是「攻其所必救也」。但江南不同於大別山,它與江北隔著一條天塹,粟裕孤軍深入,必輾轉於重圍之中。而江北蔣軍實力猶存,扼守天塹,則解放軍南北無法相顧,粟裕危矣。

三、「釜底抽薪」:林彪截斷錦州關門打狗

這是遼瀋戰役最關鍵的一步棋,毛澤東早已看好,命令林彪執行,但林彪卻磨磨蹭蹭,遲遲不行動。林彪作戰一生謹慎,從不打無把握之仗,這是他性格使然。

這一著的形勢非同小可,危險與機會並存。萬一大軍插入錦州,被瀋陽和山海關雙方蔣軍東西對進,前後夾擊,就可能陷入曾使林彪受辱的四平戰役同樣的尷尬境地,弄得不好,也許被包了餃子。

要知道,瀋陽守敵衛立煌部為蔣軍精銳,五大主力中有兩大主力在此;而山海關攻擊之蔣軍為候鏡如所部,有海空軍助戰,來勢兇猛,塔山阻擊戰之慘烈空前絕後。而且又有蔣介石親臨督陣,誓做必死之爭,其險可知。

幸而東西兩邊的主帥,恰好都是暗藏的親共傾向。

一是衛立煌。最後關頭,蔣嚴命衛西出瀋陽夾擊林彪,衛堅不從命,以「出瀋陽必被林彪所殲」為由一意拖賴,30萬大軍堅守不出,全無名將風範,氣得老蔣犯病,遂使林彪得逞。後據衛立煌回憶錄,這是為「反蔣投共」暗做手腳。不論衛當時是否真作此想,實際效果確實沒在林彪背後捅致命一刀,讓林彪這顆冒險棋子轉危為安。

二是侯鏡如。作為東進兵團主帥,他早年就是共產黨員,因找不到組織關係而脫黨,自然對共產黨舊情未斷。此役之前侯已與共產黨地下組織接上關係,一直在伺機戰場起義。蔣命侯率四個軍增援錦州,侯遲遲未動,拖了許久才率一部分援軍到達葫蘆島,故又讓林彪鑽了不少空子。

比起來,這步險棋在三步險棋中最為完美,斬獲多,損失小。但林彪怎能料到東西兩路援軍會從中暗助呢?當時全憑毛澤東一言決斷,林彪及東野將士以勇涉險,能奪取錦州,實乃「天不滅曹」。

所以,後來錦州被俘將領范漢傑感慨地說:「打錦州這一步棋,非雄才大略是下不了這個決心的。」錦州好比是一根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扁擔斷了。

毛澤東三步險棋有一個共同特點,全都是跳躍式思維,千里跋涉,深入敵後,不顧江河阻隔,退路斷絕,四面受敵,硬是要從絕路中尋找生機,而且全是從大局著眼,直插對方必救之地,局部付出犧牲,以求全局盤活。總之一個字──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