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蔣介石左右手陳誠與何應欽的恩怨情仇

柳州反邪 發佈 2020-06-08T23:49:31+00:00

陳誠、何應欽均為國民黨軍政重要人物、蔣介石的主要軍事助手,因兩人屬不同派系,早在北伐戰爭期間就相互產生成見,後又成為仕途上的競爭對手。


陳誠、何應欽均為國民黨軍政重要人物、蔣介石的主要軍事助手,因兩人屬不同派系,早在北伐戰爭期間就相互產生成見,後又成為仕途上的競爭對手。陳誠由於對蔣介石忠貞不二,先是取代何應欽任軍政部長,最終成為台島第二號人物,而何應欽失去軍政實權,終老台灣。

1925年,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編入東征聯軍序列,何應欽任第一團團長,陳誠在一團任上尉炮兵連長。東徵結束後,何、陳都因戰功得到升遷。不久,何應欽代蔣介石繼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以東路軍總指揮名義率部北伐,陳誠任第一軍二十一師六十三團團長。「四·一二」後,二十一師師長嚴重辭職,何應欽奉蔣介石命宣布陳誠為代師長。1927年8月,北伐軍在徐州戰敗,軍閥孫傳芳挾勝仗餘威,趁南京政府內部紛爭之際,集中兵力南下,一舉攻占棲霞山、龍潭一線。南京危急。何應欽急命陳誠率六十一、六十二兩個團馳援。時陳誠正患胃疾,抱病上前線督戰,收復龍潭、棲霞山,取得龍潭大捷。

然而,陳誠因撤換作戰不力的六十一團團長李樹森,引起黃埔同學不滿。他們聯合起來到何應欽處倒陳。何應欽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在黔軍任職時為「士官系」首領,與軍中「保定系」形同水火;何應欽在黃埔軍校時任總教官,與任教育長的「保定系」鄧演達教育觀點相左,而陳誠是鄧演達的親信,因此何心理上對陳誠有距離感。他聽了二十一師副師長孫常鈞等人的匯報,未作調查,就以陳誠作戰不力為由免去其師長職務。陳誠作戰有功,未受嘉獎,反遭何應欽的嚴厲責備,遂憤而辭職。從此兩人產生芥蒂。

「四·一二」後,蔣介石曾密令何應欽相機將白崇禧部繳械,何應欽沒有執行,蔣介石據此懷疑何應欽受到桂系的拉攏。徐州之役戰敗後,蔣介石提出辭職下野,李宗仁在會上提出「讓總司令自決出處」,何應欽呆坐會場一言不發。會後,蔣介石問何應欽對李宗仁的發言有什麼意見,何說:「在當前形勢之下,我也只能同意他們的建議。」蔣介石深感失望。8月13日,蔣介石在上海復任北伐軍總司令,何應欽竟遲遲不發擁戴電,憤怒的蔣介石要何應欽休息一下,何應欽只好請辭第一路軍總指揮職務。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何應欽從此失去了實際指揮軍隊的兵權。

北伐結束後,蔣介石提出裁軍計劃,設立「軍事編遣委員會」,指定何應欽負責裁兵編遣。在整編過程中,以陳誠的兩個警衛團和第十七軍的四個步兵團組成第十一師。蔣介石問何應欽:「辭修擔任第十一師師長是否合適?」何以陳資歷尚淺,難以與劉峙、顧祝同平起平坐為由不同意陳誠當正師長,蔣介石同意讓陳誠做副師長。陳誠認為是何故意整他,堅拒副職。後允以副師長職暫時過渡,授以處理人事實權,陳誠才赴浦口就職。不久,師長曹萬順調新編第一師,陳誠升任師長。

1930年5月,中原大戰。時陳誠所部十一師屬劉峙第二軍團序列,陳率十一師輾轉在隴海、津浦線,擊敗晉軍,升十八軍軍長兼十一師師長,陳誠「土木系」(土為十一、木為十八)軍事體系開始形成。在中原大戰陳莊爭奪戰中,陳誠令旅長李默庵督六十一、六十二團反攻,激戰終日,傷亡很大,未能攻下陳莊,李默庵認為「陳莊失守,應由劉團長負責」。團長劉天澤系劉峙之侄,陳誠決定處置劉天澤,何為劉說情,陳不理,報請蔣介石同意,立即執行槍決,令何應欽深感沒有面子。

1933年蔣介石發動對蘇區的第四次「圍剿」,陳誠任中路軍總指揮進攻蘇區,慘遭失敗。江西省主席熊式輝電告蔣介石:「辭修驕橫,目中無人,不聽勸阻,慘遭失敗,其責非淺。望委座撤銷他全職,改編十八軍。」何應欽也在一旁幫腔,大罵陳誠是飯桶。蔣介石便給了陳誠降一級、記大過一次的處分。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發動內戰,於1946年5月任陳誠為參謀長。陳誠狂妄宣稱「三個月擊敗共軍」。1947年,陳誠奉派兼任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主任,主持東北戰局,結果很快一敗塗地。1948年4月,「行憲大會」召開,國大代表紛紛抨擊陳誠,發出「殺陳誠以謝國人」的呼聲。何應欽稱:「責任在我,與辭修無關。」表面不動聲色,心裡暗暗高興。

蔣介石免去陳誠參謀長職務,讓他到台灣養病,實際上是將陳誠作為一枚棋子布在台灣。

陳誠最終成為蔣介石手下的「副總統」。而何應欽到台灣後,只能作有名無實的顧問,終其一生。

文章摘自:《周末》2009年3月5日第16版,作者:王經強,原標題:陳誠與何應欽的恩怨 來源:東方網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