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嗎?南陵這個發現 可要改寫歷史了

蕪湖新聞網 發佈 2020-06-09T06:37:23+00:00

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 :「仲夏端五,享用角黍」。旌幡文字「安康郡太 之柩」,有兩個字不清晰。安康郡太 之柩 旌幡。

石榴花開,粽葉飄香的端午節也不遠了。那時人們品嘗粽子,觀賞龍舟賽,懷念屈原、頌揚愛國主義是如今端午最大的標誌。縣誌記載了南陵民國端午的習俗:五月端午,調雄黃酒畫鍾馗像,系菖蒲艾葉於門,親戚多以角黍相饋-----。


角黍即粽子,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 :「仲夏端五,享用角黍」。由於食品易腐壞而難以保存下來,在全國每年的出土文物信息里,鮮有實體文物粽子的報導。1989年第二期【農業考古】的一篇文章中,介紹了江西省德安縣南宋太平州通判吳疇妻周氏墓葬,在這個磚石墓里竟然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兩個粽子實體,根據墓志銘文,墓主人受的朝廷封號為『安人』,年代為咸淳甲午(1274)年9月,消息一經披露轟動一時,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的粽子實體文物,央視每年端午期間必提及此事。現如今,南陵縣鐵拐村宋墓的考古發掘,撼動了此粽子的「老大」位置。

2014年6月,南陵縣弋江鎮鐵拐村土地平整中,推土機意外推出了沉睡千年的本地望族徐氏家族墓地,在不大的一塊方形地出現了三個墓葬。經簡單清理,露出的兩個早期盜洞讓在場的人沮喪至極。隨著清理工作的繼續,不知何故,相鄰的一個墓葬卻是完完整整的保留下來,讓我們失落的心情又充滿了期待。


現場圖(兩個水坑為盜洞)


隨著緊鑼密鼓的現場清理工作以及室內工作的深入,不斷有令人驚喜的發現。其中種類繁多、價值極高的文物琳琅滿目:金簪、銀梳篦、廡殿式彩繪木屋、木質家具、絲織品、神秘窯口的醬釉瓶等。其中統一裝飾但又神態各異、手持不同樂器的木雕女子十人樂坊還受邀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展出,被稱為明星展品。


木雕女子樂坊(部分)

木屋及座椅


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傳統。墓主人生前愛吃的食品,清理出有藕結、核桃、獼猴桃以及兩個看似普通、價值極高的兩個粽子。一個粽葉脫落、一個基本完好。看外形與今日粽子無異,粽葉包裹、麻線綑紮。


粽子(鐵拐宋墓)


令人遺憾的是墓志銘未見蹤跡,以至於無法準確斷定年代。然而,根據出土銅錢及旌幡文字基本可以推測大致的時間。在出土200枚銅錢里,時代最晚的是元符通寶,其發行年代公元1098—1100年。旌幡文字「安康郡太 □□之柩」,有兩個字不清晰。證明墓主人為朝廷命婦,根據【宋史-職官十-敘封】,宋太祖(962年)建立了對文武群臣母、妻的封號制,等級為:國(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和縣(太)君四個等級。而據【宋大詔令集】,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改命婦封號為:夫人、淑人、碩人、令人、恭人、室人、安人、孺人八個等級。前面所說的江西省德安縣南宋周氏墓葬主人就是『安人』封號。另外,根據宋司馬光的關於家庭禮儀的著作《司馬氏書儀》中「今五服年月,敕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根據這些資料,完全可以推斷出鐵拐這個墓葬時間不晚於政和三年即公元1113年。至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說,目前最古老的粽子保存在歷史底蘊深厚的南陵縣是毫不誇張、名至實歸的!


安康郡太 □□ 之柩 旌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