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鑑講故事」勤勉篇 柴進與柴榮:他們究竟誰沾了誰的光

回到魏晉南北朝 發佈 2020-08-22T13:42:12+00:00

提出這個問題,估計會有人搖頭。柴進是《水滸傳》中的人物,說他是滄州人氏,後周皇裔,人稱柴大官人,綽號小旋風。

提出這個問題,估計會有人搖頭。柴榮是歷史上後周的君主,在位時間不長,身後江山被部將趙匡胤奪去了。柴進是《水滸傳》中的人物,說他是滄州人氏,後周皇裔,人稱柴大官人,綽號小旋風。他家裡有一道護身符——宋朝皇帝頒發的「丹書鐵券」,本尊仗義疏財,好交朋友,曾幫助過水滸英雄林沖、宋江、武松等人。後來因莽漢李逵在高唐州打死殷天錫,被高廉打入死牢,最終由梁山好漢救出上了梁山。英雄排座次時,說他上應「天貴星」,正好進入到前十名。征方臘後辭官回鄉,得以善終。且不說他們一位是在冊的帝王,一位是文學人物,人家一個是祖先、一個是後人,拿來比什麼比啊!

首先還是應當說周世宗柴榮的事情。

柴榮(921—959),後周建立者郭威的養子,公元954—959年在位。他雖然只當了短短五年的皇帝,但做的事情卻不少。曾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先後攻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復三州。正是他的這些努力,為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他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注意以身作則。統帥軍隊,號令嚴明,攻城拔寨,親臨前線。有時敵方的箭石落到了他的身邊,邊上的人大驚失色,他卻巋然不動,臨機應變,出人意料。治國勤奮,親自查看檔案資料,指陳利害,明察秋毫。一生戎馬倥傯,如有閒暇,便請學者和自己一起研讀歷史,討論得失,從不吃喝玩樂。對於下面人的過失,總會當面指出來,允許悔改,有功便賞。文武大臣,各用所能,大家既怕他的明察,又感懷他的恩遇。

他經常鼓勵下面的人指出自己失誤,對他們說:「我對下面的人,才不能盡知,面不能盡識,如果不能做到聽其言觀其行,就不可能了解他們的品德和才幹,就會出現用人不當。聽不進別人的話,罪責在我;鼓勵你們說話,不說就是你們的不對!」

一次,他親自檢閱囚徒。汝州有個叫馬遇的人,父親和弟弟都被官吏害死,幾經上訴,都得不到解決。他親自盤問,了解到馬遇的冤情,宣布予以平反。上行下效,各級官員於是紛紛深入監獄考察,平反了一批冤案。

一天,他和將相們在一起吃飯,突然發出感慨:「這兩天天冷,我在宮裡吃的是山珍海味,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感到很慚愧。既然不能親自動手耕種獲取糧食,就應該衝鋒陷陣為民除害,求得自安呀!」

當時大梁城內街道狹窄,一些居民占街做房,能通行大車的道路很少。他下令整治街道,取直、拓寬,使得主要街道寬達三十步。又將規劃區里的墳墓遷走。針對一些人的不滿,他說:「今日擴廣京城,擾動很多,罵人的話,我自當之,相信以後大家會明白這麼做的好處。」

公元959年六月,柴榮在北征返京後不久病逝,死前他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但次年正月發生了「陳橋兵變」,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後周恭帝柴宗訓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國號為「宋」。

現在回到讓「二柴」比高低的事情。其實,這只能算是一句笑談,不過此中滋味確有值得品嘗的地方。

柴榮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除了他曾「抑佛」這件事,後來人不僅很少說他的壞話,而且對他充滿著同情。例如,歐陽修說:「(後周)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司馬光說:「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朱元璋說得更絕妙:「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為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為,周世宗則無其時而為之者也。」看得出來,都為他的英年早逝而倍感惋惜。因為他在短暫的在位時間裡,一直都在勤勉做事。歷史上因為留下孤兒寡母而丟掉江山的君主多的是,唯獨柴榮江山被奪而名氣不衰,這與他在生時的勤勉有很大關係,人們對他充滿著同情和敬意。

柴進這個人物在小說《水滸傳》中「戲份」不少,是一個塑造得比較成功的一個藝術形象。1993年,中國郵政曾發行了一枚《柴進失陷高唐州》的郵票。如今山東高唐縣又依據水滸故事樹立了柴進等人的塑像。成書於宋元時期的《大宋宣和遺事》中,宋江部下三十六員頭領中就有柴進其人。同時期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亦有柴進。這兩部文學作品都被認為是小說《水滸傳》的雛形。可以作出想像,無論柴進這個人物的虛與實,他的出現應該都與後人對柴榮的追思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水滸人物柴進顯然沾了周世宗柴榮的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