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心理學日常 發佈 2020-08-04T14:42:20+00:00

比如產後抑鬱的母親,就可能缺乏對嬰兒的足夠的回應,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缺乏母親回應的嬰兒,自戀會受損,各種能力會因為缺乏鏡像和讚美而萎縮,成年之後的表現就是無法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也不能正常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事件。

心理疾病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答案凝縮成兩個心理疾病的發病模型:匱乏模型和衝突模型。

01.匱乏模型

匱乏模型的大約表達是:萬病源於早年缺少養育者的共情性回應。

比如產後抑鬱的母親,就可能缺乏對嬰兒的足夠的回應,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而缺乏母親回應的嬰兒,自戀會受損,各種能力會因為缺乏鏡像和讚美而萎縮,成年之後的表現就是無法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也不能正常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事件。

這一類人,需要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療。

02.衝突模型

衝突模型的大約表達是:萬病源於內心衝突。

內心衝突是外在衝突內化的結果。

比如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這個衝突會變成孩子的「內心打架」。

這一類人,需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療。

簡單地說:

  • 能力因為被壓抑顯得有點弱的人,是匱乏型的;
  • 能力比較強但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是衝突型的。

臨床上絕大多數人,是匱乏加衝突的混合型的。

03.八種常見的衝突

按照心理發展階段分類——

1)依賴和成長

0到1歲,口腔期衝突,衝突的雙方分別是依賴和成長。

在成人身上的表現為:

過度依賴他人,以及一些成長停滯的「證據」。

像進食障礙、口腔對刺激物的依賴(煙、酒精等)、用語言對他人施虐等等。

2)控制和被控制

1-4歲,排泄控制期的衝突,衝突雙方分別是控制和被控制。

在成人身上的表現是:

各種強迫症、過度吝嗇、不知變通、收藏癖、對權力成癮等等。

3)俄狄浦斯衝突

4-6歲,俄狄浦斯衝突,衝突的雙方分別是愛與恨、快樂與痛苦、成功與失敗。

成人身上的表現是:

愛也遲疑、恨也遲疑;

不知道自己要快樂還是痛苦,迴避所有快樂的事情;

不敢成功,甚至言行都在實現一個目的:「防成功於未然」。

4)幼稚與成熟

中國現在還保留著一些農耕社會的傳統,

大家意識和潛意識都認為,年紀大的人有更多的知識和經驗,

所以「老人」享有某些「特權」,是心理上的某種預設「權力」,

使他們對年輕人有某種優越感。

這種優越感其實是對年紀大的人的惡性催眠。

同時也是對年輕人的攻擊,使年輕人總是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愧。

最後結果是:大家都不在自己本來的位置上。

年輕人嚮往「變老」,年紀大的嚮往更老,把對年輕人的嫉妒變成了對年輕人的攻擊。

所以常常見到的情形是,某人犯了一個錯誤之後,一個也許僅僅大他幾歲的人可能嘆氣說:此人還是太年輕了。

對他人和自己不造成太大損失的「幼稚」是活力的表現,比「世故通達」更接近人的天然本質。

成熟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沒有內心的和跟外界的衝突,而是控制住那些衝突,以及能夠用自己的成熟部分,捍衛自己的「幼稚」部分繼續「幼稚」。

似乎上一代對下一代有著本能的敵意,看看下面對下一代的稱呼:

  • 垮掉的一代、頹廢的一代、不負責任的一代,等等;
  • 顯得把世界交給下一代很不放心;

其實是自己這一代不想離去,就預設還被需要。

「少年老成」的成熟可能不是成熟,而是生命力的壓制。

5)傳統與現代

每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

比如疫苗、抗生素的出現,避免了大規模的病死事件發生;生活條件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等等。

但是仍然有人認為一切都是過去的好。

這是人格層面發育停滯向歷史軸投射的結果,他們內心的「反進步」或「沒進步」部分對應著歷史上的落後階段。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有知識的、美學的、情感的價值,而沒有多少指導我們生活的價值。

每一代人都有權決定自己應該怎麼活著。

當然,一個成年人也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方式。

但是,隔離孩子和現代文明的關係,就幾近反文明、反進步了。

最高級別的對傳統的尊敬,是比祖先更智慧、更文明和活得更自由幸福。

6)疾病與健康

精神分析的一個著名悖論是:一個人花錢花時間來找你做分析,但卻千方百計不讓你把Ta分析好。

要健康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健康本身;或者說有無數個,因為有健康就可能有一切。

要疾病的理由只有五個:

1、疾病帶來的痛苦,可以緩解你的內疚感。

這種內疚感有點像一個人的「原罪」,不妨稱之為「原內疚」,它是在早年關係中形成的。

2、疾病本身是你滿足本能慾望的一種象徵性形式。

你當然不會允許分析師「壞你的好事」,也不會讓自己「壞自己的好事」。

一位強迫症者說:每天睡覺前都要把從早到晚發生的所有事情的細節「捋一捋」,就舒服了,可以安心睡覺了。

3、當你壓抑自己的願望時,瞬間可以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你隨之對壓抑上癮。

這個壓抑是會泛化的,可能演變成對自己各種能力的壓抑。

然後你賦予這種寧靜以某種神聖或者超越的意義。

4、疾病會帶來一些好處。

5、你以舊的模式應對新的人際關係,改變意味著不熟悉和充滿危險。

7)工作與生活

現實中各種事件,本來可以「和平相處」的。

它們之間如果發生難以協調的矛盾,很多情形下是一個人內心衝突向外投射的結果。

比如男女的差異是一對矛盾,有人用這種差異製造幸福,有人則製造衝突。

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也是一樣。

有人讓工作占據了絕大部分時間、消耗了絕大部分全部精力,忽略了家人和親情。

這可能是因為:

1、用工作自虐;

2、迴避親情帶來的幸福感,因為這種幸福感太多地超越了父母;

3、讓自己的孩子體驗自己早年的親情的缺失。

8)人際衝突

現實中的人際衝突是不可以避免的。

在情理和法律範圍內的衝突很正常。

但有些人在衝突中會經常突破底線、不擇手段。

尤其是衝突導致的惡性軀體暴力,可能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表現。

無法把衝突控制在象徵性的、也就是語言的層面,是前語言期即2歲以前的心理創傷導致的症狀,被稱為見諸行動。

04.頻繁衝突的原因

頻繁的人際衝突,可能是因為:

1)你無法升華你的攻擊性,無法用被社會認可的方式獲得比你的「對手」更多的財富、知識和榮譽。

2)你無法親近他人,你用攻擊他人的方式表達親密。

3)肆意表達攻擊性等於當眾情感「裸露」,這是嬰兒行為的殘留。一個真正的成年人自重身份,不屑於這樣做。

4)你把對早年成長環境的攻擊,轉移到了在此時此地的某些人身上。

來源:圖文均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