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楊絳散文的和諧淡然之美

一往文學 發佈 2020-06-14T10:24:15+00:00

雖留學英倫,終身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和翻譯工作,楊絳的散文卻表現出一種淡然的和諧之美,在中國現代散文中獨樹一幟,真誠而從容地打動著讀者。

楊絳先生是文學理論家,是劇作家,是翻譯家,也是被譽為"大陸近幾十年來出色的女散文家"。雖留學英倫,終身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和翻譯工作,楊絳的散文卻表現出一種淡然的和諧之美,在中國現代散文中獨樹一幟,真誠而從容地打動著讀者。從其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有苦不輕言的堅韌,看到命運顛覆時的從容,看到一位令人讚嘆欽佩的女性作家。

一、平視親切的寫實態度

在上個世紀40年代,楊絳以劇作"喜劇雙壁"《稱心如意》、《弄假成真》成名,之後以翻譯為業。但其散文創作碩果纍纍,在《幹校六記》、《將飲茶》、《雜憶與雜寫》多部散文集中,她用回憶的方式,記錄下那些陰霾日子中的美與丑,在字裡行間寫出平淡的溫情與喜樂。楊絳的散文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沒有氣勢磅礴的辯論,也沒有尖銳狡黠的諷刺,仿佛是"山中隱士百年回頭,輕輕語調跟後輩兒郎談起往事的悠然",表現出一種淡泊的和諧之美,但如果把楊絳散文和沖淡平和的周作人散文對比時,會發現她的散文後隱藏著濃郁的悲憤感,這種悲憤感與楊絳一生經歷和處世態度有關。

楊絳本是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名門閨秀,英倫求學之後歸國治學,但突如其來的勞動改造將她趕到了艱苦貧窮的鄉下,在這裡,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摺磨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傷痕。20世紀的動亂和頻繁的"運動"構成了楊絳創作的重要背景以及不可磨滅的人生記憶,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她是被動卷進了種種風波的。這種歷史的"主角"的身份,讓楊絳能夠更真切地觸摸歷史細節,更深刻地思考歷史,用充滿趣味的語言呈現了一幕幕不為人知的歷史場景。

如在《幹校六記》中的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被她用乾乾淨淨的文字娓娓道來,透過字裡行間,可以看見楊絳所經歷的慘痛遭遇。丈夫下放、女婿冤死、房子被占、自己被剃陰陽頭、掃廁所、遊行,楊絳沒有咬牙切齒地控訴這些慘痛的遭遇,而是將怒火淡化,將沉鬱之情寓於簡單樸素的文字中,無論是"文攻武鬥",還是見縫插針的學習生活,還有當地農民的善良淳樸或者狡猾刁蠻,她都真實地書寫,"不虛美,不隱惡",給讀者以親切可信之感。對於讀者而言,這種平等親切的語氣,隔著時空的遠距離觀照,如良朋在座,如赤心相待。楊絳用散文向讀者舉起了一面鏡子:"給德行看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二、以人為核心的創作起點

楊絳的散文表現出的平和是她熱愛生命的自然結果。在散文的選材上,"懷念的人,從極親到極疏;追憶的事,從感我至深到漠不關心。"她用清淡的筆調描繪著浮生百態。

散文是真實的、抒情的,楊絳之所以記述那些親友故人,是"追憶思索,頗多感觸",想盡她的理解,寫出那些人的真實面目來。一般來說,寫名人難免容易成為弄筆,而楊絳的文章卻是懷人散文的成功之作,行文簡單平易,沒有學究氣和文人氣,散發出雅致自然的風格。如眾所周知,錢鍾書先生是嚴謹而睿智的學問大家,而在楊絳的筆下,卻是親切幽默而可愛的,她記道:"我認為《管錐篇》、《談藝錄》的作者詩歌好學神思的鐘書,《槐聚序存》的作者是個'憂時傷世'的鐘書,《圍城》的作者呢?就是個'痴氣'旺盛的鐘書"。楊絳只是寫一些"瑣瑣屑屑",由此展現出了隱藏在種種標籤下的真實人生,喚醒一種溫暖的人間情懷。

楊絳也寫不甚熟悉的小人物,她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對人物有著平視的同理心,"我讀了《堂吉訶德》,總覺得最傷心的是他在臨終清醒以後的話:'我不是堂吉訶德,我只是善人吉哈諾。'"如在《趙佩榮和強英雄》中,門房趙佩榮生活平淡無奇,卻喜歡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英雄行為。楊絳沒有對這樣的人有任何鄙薄,而是說:大概浪漫的故事總是根據民間實事,而最平凡的人會有不平凡的胸襟。她對人性有著清明的體察,用平等的態度,完全體諒,認真地寫下處於人生困境中的人們的追求。

楊絳在她的散文中,努力建構的是一種獨特的人文主義精神立場,在這裡,既有對現實世相的真誠描摹,還有對人生價值的積極探求。她身處浮沉跌宕之中,卻始終保持著平靜從容的態度,在文中融入個體體驗的生存困境的勘探,迂迴地向人間傳遞著自己的人生感受,使人們理解人生的意義,找到合適的生活方式。所以在楊絳的散文中,有著中國傳統文人的現實關懷,如在《幹校六記》中寫解放前夕,很多人往國外跑,楊絳在文中記下了與錢鍾書的對話:我問:'你悔不悔當初留下不走?'錢鍾書說:'時光倒流,我還是照老樣子。'並寫到錢鍾書經常引用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談錢鍾書他撇不下的"伊"是祖國。在這些文字里,楊絳真切地傳達出夫妻二人躍動的赤誠的愛國之心,動亂的年代裡,即使生存艱難,知識分子的尊嚴無存,卻依然閃爍著人性的光芒,仍然品行善良,人格純正,顯示出不屈的生命力量。

三、和諧淡然的美學韻味

楊絳的散文幾乎都是以殘存的回憶為素材,《幹校六記》《丙午丁未年紀事》及《將飲茶》敘述的都是和政治鬥爭風雲聯繫十分緊密的日常生活,這些都是極嚴峻殘酷的,但在楊絳的筆下卻以一種極淡泊的韻致汩汩流出,且通過對痛苦的咀嚼以一種調侃幽默的筆觸把它表現出來。在細碎的家庭生活、朋友的交流來往中,以飽蘸情感的筆墨,將嚴肅的生活解構。

中國的文學傳統中自古就提倡"溫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我們在中國散文中很少會感受到聲嘶力竭的宣洩。楊絳的散文與這一文脈不謀而合。大概正是因為其豁達、優雅從容的心態使其散文散發出淡泊的美學韻味和諧是重要的美學原則。在《丙午丁未年紀事》中,她涉筆成趣,在那段悲慘遭遇和荒唐歲月中發現生活的美好;《幹校六記》有著"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神韻,自覺擺脫了"宏大敘事"的負擔;《將飲茶》的最後一篇《隱身衣》被楊絳低調地稱為"廢話",但作為世界的一員,要通曉世事而保持本心,要為自己披上隱身衣,不被外物打擾從而虔心做自己的事。

法國學者劉梅竹女士曾說:"經過幾年的思考、研究,我最後為您的一生總結為:以儒家思想做人,以道家思想處世,以弘揚人文主義思想(人的自知、自愛、自尊及自我完善)為己任,以科學務實的精神工作(您文學評論文章中的注釋都很精確)。"楊絳的散文有一種飽含情感的人間情懷,她從容地書寫那些漸行漸遠的歷史暗影,同情地記錄下或親或疏的歷史人物的某個動人細節,楊絳用歷史的真、藝術的美寫出人性的善與真,為世間增添了溫暖的感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