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相思、抒情懷、喻荒蕪|透過詩中「窗」品味唐代文人「眾生相」

楓橋墨客 發佈 2020-06-18T01:41:03+00:00

唐朝時期,園林建設進入全盛,這一時期的園林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多種多樣。皇帝在園林中宴飲群臣,文人學士在園林中詩酒唱和,因此創作出大量的園林詩歌。

唐朝時期,園林建設進入全盛,這一時期的園林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多種多樣。皇帝在園林中宴飲群臣,文人學士在園林中詩酒唱和,因此創作出大量的園林詩歌。有些文人甚至還直接參與造園活動,他們把造園藝術和山水詩畫相聯繫,使園林充滿詩情畫意。在這些園林詩歌中,文人創造了眾多雅致意象,「窗」這一意象便是其中一部分。詩人們以敏感的心靈,捕捉到「窗」這一普通生活構件,對其進行細膩描繪,成為詩人筆下悅動的音符。

心靈棲境——園林詩中的「窗」

  • 「窗」之功能表現

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個物件,最初的功能是通風和採光,這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便是如此。《說文·穴部》稱:「窗,通孔也」。「窗」謂之「孔」,其功能便是通風通光。

白居易《銷暑》中寫道:「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在《贈吳丹》中更是說到:「夏臥北窗風,枕席如涼秋」,大肆讚美窗下的涼爽。

隨著社會的發展,窗本身的審美性逐漸突出,到了唐代,窗已從單一的實用物件,發展到了兼具實用與裝飾雙重功能的建築品。《建築美學》中有:「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幾千年間,大凡是美的建築就必然伴隨著美的裝飾」。唐代的窗呈現出綺麗華艷的美感,其窗的顏色、紋飾五彩斑斕,透過窗,不僅能窺到屋外的壯麗景色,也能窺見房屋主人的志趣和追求。

在唐詩中有「窗是園林建築的眼睛」。這種說法,劉長卿的詩句:「玲瓏開戶牖,落落明四目」,窗戶猶如人的眼睛,可以望見山海湖水、亭台樓閣。不管是自然山川、落霞飛鳥,還是宮闕城池,所有景色都被一葉小窗所囊括,杜甫亦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詩句。窗定格外景,將室外之景收納於屋內,使自然風光納於咫尺,移遠就近,體現虛與實的完美結合。

  • 「窗」之審美意蘊

窗作為園林中不可或缺的建築構件,不僅是作為一個實用物品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蘊含了獨特的審美意蘊,與園林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或寄予相思,或抒發情懷,或暗喻荒蕪,展現了多樣的審美意蘊。

(1)寄相思

到了繁榮富強的唐朝,唐詩中出現了「綠窗」、「綺窗」、「碧窗」等詞語,而這些詞又往往與閨中思婦和漂泊遊子直接聯繫在一起。古時女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門,大多數時間都只能呆在自己的閨閣當中,這時候,窗戶便是展望外面世界的明鏡,她們或倚窗而坐,或憑窗聽雨,在窗邊消磨了諸多無趣的光陰。而女子出嫁後,家裡的男人往往需要外出,妻子坐在窗邊向外眺望,期盼自己的丈夫早日歸家。

在那樣一個氣勢恢宏的時代,唐代文人大都心懷宏偉的壯志,渴望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因此常年在外漂泊,不能與家人團圓,而窗戶就是他們通往外面世界的鑰匙,透過窗子,仿佛可以看見家裡妻子刺繡織絹的身影。

比如李郢的《為妻作生日寄意》:「應恨客程歸未得,綠窗紅淚冷涓涓」。

在花紅柳綠的大好季節,本來夫妻二人如鴛鴦相愛、琴瑟和鳴,不想卻兩地分隔,只能憑窗遠眺以寄相思之意。

(2)抒情懷

唐詩中的「窗」,除了寄予相思之情,還反映了文人高潔的情懷和傲世獨立的志趣。如錢起《衡門春夜》:「寧為北窗月,自謂上皇人」。流露出自由恬淡的生活情趣,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北窗的明月之上,表現其純潔與高尚。

又如劉滄的《宿蒼溪館》:「孤館門開對碧岑,竹窗燈下聽猿吟。」

聽猿哀吟,不只是耳朵的傾聽,更是靈魂的傾聽,藉助唐人對「窗」的描繪,我們可以窺視唐代文人的日常生活情態。唐代文人往往借物抒情,這時候,隨處可見的「窗」便走進文人視野。如李益的「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臨窗望月,詩人心底最敏感的那根神經被撥動了,思緒便隨著景色四處飄蕩。唐代文人窗下的雅致之舉使窗浸染上了不同流俗的情調,成為文人高蹈情懷的象徵。

(3)喻荒蕪

經過安史之亂之後,唐代文人漸漸失去了盛唐詩人那種建功立業的抱負,滿足於閒適情趣的淡泊生活,日常生活成為詩歌的主要創作素材,而園林成為心靈棲息的療養場所。窗本是家園的象徵,但人去樓空卻便成為荒蕪的象徵。

如吳少微的《相和歌辭·怨歌行》:「綺窗蟲網氛塵色,文軒鶯對桃李顏」。

用窗子纏滿蛛網比喻女子被遺棄的的悲苦,暗示歷經人世變遷的窗因人事凋殘而顯示出的淒涼。窗的荒蕪還導致唐代文人們經常抒發物是人非的感慨,如崔顥「梁日東陽守,為樓望越中。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窗」中蘊含的文人情態

窗外連接著自然萬物,窗內展現著日常生活。由內而外,看到的是自然宇宙的奧秘和神奇,由外而內,我們看到的是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窗」為我們提供了一面窺探文人園林生活的明鏡,同時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多樣的文人心理。

  • 多樣的生活形式

古代的文人並不都是窮弱的書生,將自己困守在一方天地讀書,他們更多是有著廣泛交遊的名士,尤其到了唐代,宴遊雅集、詩酒相會十分普遍。園林中的山水花木及特意營造的雅致情境為文人的園林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他們或高臥乘涼,或讀書彈琴,或閒賞景致。

如白居易的《東樓竹》:「瀟洒城東樓,繞樓多修竹。森然一萬竿,白粉封青玉。捲簾睡初覺,欹枕看未足。影轉色入樓,床蓆生浮綠。」

萬竿修竹靜靜環繞東樓,一大片森林像青玉一樣映照在牆壁上,這樣的美景詩人自然捨不得睡覺,只好捲簾不知疲倦的觀看。詩人享受著這樣的寧靜,心靈與自然世界進行無礙溝通,所有的煩惱都在這一刻得到慰藉。

從唐人豐富的園林生活中我們發現園林為文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所,最重要的是將形式多樣、性質各異的活動統一起來,共同構成了唐代文人的藝術文化生活系統,這種體系為宋及宋之後的文人提供了一個可借鑑的範式。

  • 雄心壯志的抱負

唐代的文人們更加追求獨立的自我,希望在朝廷上尋求一席之地,當這種抱負得不到施展時,他們便會找尋釋放的方式,比如韋應物的《夏夜憶盧嵩》:「靄靄高館暮,開軒滌煩襟。」打開窗戶,讓自己心中的煩惱一吹而散,找回心中的寧靜。

又如李白《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中夜忽驚覺,起立明燈前。開軒聊直望,曉雪河冰壯。哀哀歌苦寒,鬱郁獨惆悵。」

寂寞與惆悵造成深夜難眠,只能打開窗子稍解憂愁。文人們在窗前為自己構建了一個寧靜世界,失意時在此消解,惆悵時在此吟唱,生命與自然得到悠然契合,盡情感受宇宙萬間的偉大。《論卡夫卡小說中的「窗」的隱喻》一文提出:「投向窗外的目光實際上有著表征沉思或者渴望的功能。」

開窗使文人們在內心放鬆的狀態下詩意地關照世間萬物,又使文人內心的煩憂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一方面他們渴望走到外面的世界去建功立業、實現抱負,另一方面,他們又依賴這裡放舒心靈。可見,「窗」在文人的心中不僅僅是一個物件,更是承載了深刻內涵的象徵之門,推開這扇門,我們可以窺見豐富多樣的文人生活狀態。

  • 逃遁隱逸的心理

安史之亂後,唐代文人心中渴望的建功立業逐漸消散,生出隱逸的心理,園林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文雅的生活氛圍吸引著他們,在這裡文人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

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夕陽西下,微風襲來,靜臥窗邊,清風送來荷花的香氣,露珠滴落的聲音清晰可聽,全身心地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之中,滿腔的憤慨便也無影無蹤了。

總結

唐代的園林詩蘊含著豐富的內容,而「窗」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意象,成為文人高歌的一個抒情對象。。窗由原始的通風通光的建築構件一步步成為觀景的園林裝飾,而文人又將自己的生活情感付諸於窗,從而開拓了繽紛的窗世界。透過一扇扇形式各樣的「窗」,可以看到唐代文人的情思與胸襟,或表達悠悠的相思之情,或抒發豪邁的情志,使其具有了美的內涵。千百年來,「窗」已經成為了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意象之一。

參考文獻:

1、《唐代園林詩中的「窗」》

2、《唐代士人園林詩研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