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扎進泥土,網絡文學才能「枝繁葉茂」| 睡前聊一會兒

人民日報評論 發佈 2020-06-20T08:08:00+00:00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不管是管理者還是創作者,抑或是平台方,角色不同,但最終目標應該是相同的,那就是讓網絡文學能夠枝繁葉茂、碩果纍纍。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催生了內容產業的新風口,也改變了文學創作的生態。放眼望去,文學網站種類繁多,創作題材五花八門,網絡文學作家也在富豪榜上風光無限。市場一片繁榮,但網絡文學的質量卻長期飽受詬病。鑒於此,國家不斷出台政策加以引導與糾偏。最近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通知,要求規範網絡文學行業秩序,加強網絡文學出版管理,目的也是推動網絡文學發展更加健康、更加繁榮。

許多人的記憶中,都有那麼幾部網絡文學作品,陪伴我們度過許多閒暇時光。充滿神秘色彩的《盜墓筆記》,被搬上螢屏的《後宮·甄嬛傳》《步步驚心》……這些作品獲得了龐大的市場和讀者,有的甚至帶來了「網文出海」熱潮。而相比較單個作品的成功,我國網絡文學龐大的市場容量和發展潛力,更是不容小覷。據《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報告》的數據顯示,網絡文學用戶數量已達4.55億,網民使用率達到53.2%,國內網絡文學創作者已達1755萬。體量巨大的讀者群體和創作群體,共同構成了網絡文學的蔚為大觀。

有人將文學的網絡化創作稱為「文學行業的工業革命」。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網絡文學的現實意義:它將高不可攀的文學創作帶入更多人的尋常生活。但既然被喻為工業革命,就帶著工業化生產的弊端。作品少了字斟句酌、精雕細琢,多了一些粗製濫造,濫竽充數的不少;文章越寫越長,但模式化、同質化比較嚴重,同樣的橋段你用我也用;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抄襲現象和打擦邊球的行為屢禁不止。現在經濟界都在說「高質量發展」,網絡文學領域也急需轉變思路,來一場高質量轉型。

行業越是繁榮,越需要規則保駕護航。這一點在網際網路發展的各個領域,已經得到證明。事實上,網絡文學能有今天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規範管理和創作自由的良性互動中形成的。早在2013年,文化部就出台了《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內容自審管理辦法》,2018年又對網絡文學作品導向不正確及內容低俗、侵權盜版等問題進行重點整治。規則越發明晰,為的是網絡文學這棵樹不能長歪了、不被害蟲蠶食了。這次國家新聞出版署的通知,要求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並提出實行網絡文學創作者實名註冊制度。這些規定或許給創作者帶來不便,但長期來看,這是倒逼質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促進網絡文學繁榮和提質,規範管理只是第一步。如何處理好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關係?在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如何平衡?這些或許是更為根本的思考。

作家阿來接受採訪時,有這樣一段表述。他說,「我心目當中沒有『網絡文學』這個概念,都是由文字書寫,過去《詩經》沒叫竹簡文學,刻在碑上的也不叫石碑文學,難道到了網絡詩就不是詩,小說就不是小說了?還是一樣的,只是媒介變了。」以這樣的立場來看,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並非對立,只是傳播載體不同,網絡文學同樣適用於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三性統一的評判標準。去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大國重工》《地球紀元》《朝陽警事》等優秀網絡文學作品被新聞出版署和作協聯合推薦,這也說明,紮根現實的泥土、遵循創作規律,網絡文學也是可以成為記錄時代、謳歌人民的精品力作。

第二個問題在於網絡文學的價值選擇。網絡文學的巨大市場價值,毋庸置疑,從事網絡文學創作和經營的不乏製造爆款IP、追求營利的動機,這也是市場繁榮的源頭活水。但是網絡文學是不是只講賺錢不講導向?答案顯然是NO。若任由市場邏輯綁架文學創作,長期以往必然是讀者想看什麼、作者就寫什麼,審美水平無法提升不說,還會助長「劣幣驅逐良幣」效應,這無疑是對整體文學創作的傷害。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體現的是對文學的堅守、對文化的自覺。

當然,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網絡文學都成為經典,這既不現實,也無必要。網絡文學滿足不同人群的閱讀需要,給予創作者應有的包容空間,才能實現多元繁榮、多層次發展的目標。不管是管理者還是創作者,抑或是平台方,角色不同,但最終目標應該是相同的,那就是讓網絡文學能夠枝繁葉茂、碩果纍纍。

這正是:滿屏催更留言,辛酸不是眼淚。市場綁架創作,文學何來滋味?

(文 | 桂從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