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青龍偃月刀的多重寓意,水滸傳中竟然是暗喻明朝滅亡?

綠野萍蹤01 發佈 2021-09-28T20:49:29+00:00

青龍偃月刀是古代平話、演義小說中的一件兵器,相傳為漢末三分時,蜀漢五虎上將關羽所有。這件兵器曾經斬華雄、殺顏良、誅文丑,大戰長沙,威震華夏,為關雲長這個歷史人物增色不少。

青龍偃月刀是古代平話、演義小說中的一件兵器,相傳為漢末三分時,蜀漢五虎上將關羽所有。這件兵器曾經斬華雄、殺顏良、誅文丑,大戰長沙,威震華夏,為關雲長這個歷史人物增色不少。

關羽走麥城時,青龍偃月刀落入東吳大將潘璋之手。劉備伐吳,關羽之子關興斬殺潘璋,替父親報仇,奪回了青龍偃月刀。關興死後,這件神奇的兵器便不知下落。幾百年後,青龍偃月刀忽然出現在《水滸傳》中,關羽的嫡派子孫關勝憑藉這把大刀,如其祖上一樣,成為梁山五虎大將之首。

青龍偃月刀究竟是一把什麼樣的刀,為何演義小說如此熱衷這件兵器,施耐庵又為何要在《水滸傳》中寫這件早已失傳的兵器呢?

青龍偃月刀是什麼樣的刀,真是關羽的兵器嗎

青龍偃月刀是羅貫中發明的,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作者這樣描述道:關羽造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

明末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修訂《三國志通俗演義》,改名《三國演義》,並且,增刪改動了多處情節,強化了尊劉貶曹的正統思想。雖然毛氏父子對原著改動了不少,但在描述青龍偃月刀時,大致遵照了原著: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

無論是羅貫中的原著,還是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訂本,對青龍偃月刀的描述都是這麼簡單,讀者無法如丈八蛇矛、方天畫戟那樣,比較直觀地想像關羽的兵器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因而,也只能望文生義,對這件「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兵器進行再加工。

宋元時期,話本、雜劇開始盛行,關公戲中出現的關羽兵器,恐怕就是最早的青龍偃月刀了。五台山上的青龍偃月刀大致是這樣的:刀身如龍頭,刀背有鋸齒狀,上墜紅纓,刀面上有鵝黃圓月。刀身從刀柄的龍口吐出,龍是一條青龍。

細考《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時間,我認為應當是在元代,羅貫中是元代的小說家、劇作家。所以,雜劇中的青龍偃月刀與羅貫中筆下的青龍偃月刀有相互影響的關係。

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前,有一部元代平話,叫做《三國志平話》,講的就是漢末三分天下的故事。毫無疑問,羅貫中是在這部平話的基礎上,參考《三國志》等史料,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筆下的桃園三結義、斬蔡陽古城相會、馬躍檀溪、走馬薦諸葛等虛構故事,都出自《三國志平話》。

在這部講三國的平話中,沒有劉關張打造兵器的情節,關羽使用的兵器是在戰場上描述的。關公出道,所斬的第一將就是徐州太守(刺史)車胄。書中寫道:關公上馬加鞭,離徐州至近,遂襲車胄。車胄一躲,刀砍頭落。此後,在斬顏良、誅文丑等戰鬥中,關羽也是手起刀落,並不是後來羅貫中寫的那樣,是青龍偃月刀斬殺了這幾員大將。

看來,最早的平話中,並無青龍偃月刀。那麼,歷史真實中,關羽的兵器是什麼呢?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記載了關羽斬顏良事件,陳壽是這樣寫的: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陳壽在這裡用了一個「刺」字,關羽是先刺死了顏良,然後下馬割了他的首級。這就是說,關羽很有可能用的是劍,可刺可斬首。或者用的是槍、矛之類的常規器械,先在馬上刺死顏良,下馬拔劍割下首級。如青龍偃月刀這樣的重兵器,那就是如《三國志通俗演義》寫的那樣:雲長手起,一刀斬顏良於馬下

歷史真實中的關羽,手中沒有青龍偃月刀,這把刀就是演義、雜劇虛構的一件兵器。那麼,羅貫中為何打造了這樣一件奇特的兵器呢?

羅貫中為何要打造青龍偃月刀

《三國演義》強化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大漢正統思想,這是毛綸、毛宗崗父子所處的特殊歷史時期所決定的。然而,《三國演義》卻似乎並沒有十分理解羅貫中寫青龍偃月刀的深刻寓意。《三國志通俗演義》雖然也強調漢室正統,但卻並不一定認為劉備就代表了漢室,蜀漢也不是正統。羅貫中的這個深刻寓意,就隱藏在青龍偃月刀之中。

《三國志平話》開篇講了一個魔幻故事,說的是秀才司馬仲相夢遊陰司,審斷漢初韓信、彭越、英布被漢高祖劉邦、呂后冤殺的累積遺案,判所有涉案人員轉世到漢末三分時代,了斷「前世」恩怨。司馬仲相是這樣宣判的:

漢高祖負其功巨,卻交三人分其漢朝天下:交韓信分中原為曹操,交彭越為蜀川劉備,交英布分江東長沙吳王為孫權,交漢高祖生許昌為獻帝,呂后為伏皇后。……交仲相生在陽間,複姓司馬,字仲達,三國並收,獨霸天下。

《三國志平話》作者以這樣的魔幻故事,表達了對漢朝的態度。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幾乎是移植了藍本的主題思想,雖然有貶損曹操的傾向,但並不是尊劉貶曹,劉,也並非指的是劉備及其建立的蜀漢王朝。

所以,《三國志通俗演義》以這樣一則神話故事開篇:建寧二年(169年)四月十五日,帝會群臣於溫德殿中。方欲升座,殿角狂風大作。見一條青蛇,從樑上飛下來,約二十餘丈長,蟠於椅上。靈帝驚倒,武士急慌救出

這條青蛇出現之後,天象異常,大雷大雨,降以冰雹,東都城中壞卻房屋數千餘間。隨即,羅貫中便開始寫黃巾軍起義,群雄並且,逐鹿中原,漢室江山大亂,三分天下漸成。

按照這樣的文本邏輯,引發漢室滅亡的,竟然就是那條大青蛇。二十餘丈長的大青蛇竄入皇宮,青蛇是要化龍的——這就是青龍偃月刀的「青龍」。歷數歷代屬龍的皇帝,漢代只有光武帝劉秀一人。所以,《三國志平話》以劉秀開篇,劉秀遊覽王莽所建花園,見到了司馬仲相,司馬仲相便判定了三分天下。

王莽,其實也是一條大蛇,篡漢的大蛇。曹操煮酒論英雄,煮的是青梅,以天上出現的龍掛,大談龍的變化。這個情節,其實照應的是《三國志通俗演義》開篇的青蛇,大青蛇就是青龍,青龍偃月刀的青龍。

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應當是借漢光武劉秀之名,來搞亂漢室,阻止蜀漢以光復漢室之名,維持這個即將走向末路的王朝。從《三國志通俗演義》關羽的故事中,不難讀出荊州失守是關羽違背了劉備、諸葛亮早就制定的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犯下的大錯。關羽這個錯誤,逼迫蜀漢偏安一隅,最終「政歸司馬氏」,延續了四百年國祚的炎劉王朝宣告終結。

從《三國志平話》、《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文本邏輯中解讀,羅貫中打造青龍偃月刀,就是這樣的寓意。偃月,就是遮掩明月之光,明月快要落下之意。明月落下,赤日升起,偏安一隅的蜀漢王朝,又如何能夠替代正統漢室呢?為此,劉禪深恨關羽,追諡他為壯繆侯。

青龍偃月刀不是一把好刀,羅貫中之後,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借關羽之名,繼續打造這把倒霉的戰刀,預言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水滸傳中的青龍偃月刀象徵了三個皇帝

《水滸傳》中第一次提到青龍偃月刀,是在魯智深的故事中。花和尚魯智深下五台山,在市井鐵匠鋪定製戒刀禪杖,在與待詔討論禪杖重量時,兩人有這樣一番對話:

智深 道:「洒家只要打一條一百斤重的。」待詔笑道:「重了。師父,小人打怕不打了,只恐師父如何使得動?便是關王刀,也只有八十一斤。」智深焦躁道:「俺便不及關王!他也只是個人。」

《水滸傳》借用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多人物和場景,以炎劉「火德運」暗喻大明王朝。魯智深與待詔討論禪杖重量的這處情節,就借用了關羽及其青龍偃月刀。而且,施耐庵對關羽以及青龍偃月刀的看法,與羅貫中幾乎一脈相承。但在某處程度上,又是反其意而用之。

此處,「關王刀」就是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但卻短斤少兩,由八十二斤變成了八十一斤。關王,也被謫貶回凡界,「他也只是個人」。

第六十三回「宋江兵打大名府,關勝議取梁山泊」這回書中,「失傳」多年的青龍偃月刀重出江湖,再度登上演義小說舞台。因為宋江率領梁山攻打大名府,梁中書向蔡京求救,蔡太師便在樞密院召集官員商議,問群僚誰可為將,丑郡馬宣贊便推薦了關勝。宣贊是這樣介紹關勝的:此人乃是漢末三分義勇武安王嫡派子孫,姓關名勝,生的規模與祖上雲長相似,使一 口青龍偃月刀,人稱為大刀關勝

「義勇武安王」是宋徽宗於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的,梁山大聚義時,書中說是宣和二年四月,這一處顯然是穿越了。但在「義勇武安王」之前,宋徽宗於大觀二年(1107年)時,敕封關羽為「武安王」。所以,魯智深所說的「關王」是沒錯的,關王刀,就是青龍偃月刀。

上文講到,青龍偃月刀是暗喻東漢王朝滅亡的符碼,這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說法。《水滸傳》中,青龍偃月刀同樣是王朝滅亡的暗示,只不過這個王朝不是炎劉大漢,而是大明王朝。

青龍,同樣象徵了皇帝,但卻是三個皇帝,分別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生於元致和元年(1328年),農曆戊辰年,明太祖屬龍。但是,戊辰年是土龍,不是青龍,朱洪武只是青龍偃月刀中的那條「龍」。青龍說的是朱棣。朱棣雖然不是屬龍的,但是,按照朱元璋給後代以五行所確定的輩分,朱棣是木字輩的,木在東方,那就是青龍。

洪太尉在龍虎山上遇見了一條雪花大蛇,這條大蛇就是生於1377年(洪武十年)12月5日的朱允炆。1377年是農曆丁巳年,朱允炆屬蛇,當年的12月5日就是大雪節。雪是青白色的,故而,朱允炆便被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那條長二十丈的大青蛇,他也是一條青龍。

這三條龍絞在一起,大明王朝的這輪明月就將偃息,朱家王朝也將走向滅亡。這就是《水滸傳》中,「青龍偃月刀」的深刻寓意。

青龍偃月刀如何預言大明王朝的滅亡

關勝是梁山五虎上將,這也是仿寫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而羅貫中筆下的蜀漢五虎上將,則又出自《三國志平話》。《三國志平話》中,五虎上將嚴格按照《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的順序,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羅貫中調整為關、張、馬、趙、黃。《三國演義》再次調整,變成了關、張、趙、馬、黃。

無論怎麼調整,其實都隱含著一個道理,那就是五虎將死盡,漢祚終結。

梁山五虎將是大聚義時出現的,而在排定座次前,西北乾方出現了一隻大金盤。這隻大金盤:裡面毫光射人眼目,霞彩繚繞,從 中間卷出一塊火來,如栲栳之形,直滾下虛皇壇來。那團火繞壇滾了一遭,竟鑽入正南地下去了

這番描述,首先是暗喻了北宋的滅亡,南宋的建立。那隻大金盤出自趙匡胤的《詠日》詩:須臾降下大金盤,趕散殘星與明月。《大宋宣和遺事》解讀道,這隻大金盤就是趙匡胤自己,同時,也是北宋為金國所滅的大預言。

趙匡胤是《水滸傳》的開篇人物,是霹靂大仙下界。施耐庵以《宋史》、《明實錄》的記載,描述了趙匡胤的出世,以趙匡胤、朱元璋的諡號,合併成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的「太祖武德皇帝」。

這隻大金盤不僅趕散了殘星,還將明月驅逐。《水滸傳》中的明月,就是大明王朝的象徵。施耐庵預言,大明王朝將如大宋王朝那樣,被金國所滅。青龍偃月,是朱家三個「青龍」斷送了江山。果然,大明王朝在朱由檢手中被後金所滅,朱由檢也是朱家「木字輩」的一條青龍。

《水滸傳》中隱藏著大明王朝滅亡的驚天預言,青龍偃月刀就是這個預言的一個重要符碼。

在「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這段故事中,寫到了朱元璋出世時的場景:

轉屋角牛羊滿地,打麥場鵝鴨成群。……隨莊客到裡面打麥場上。……(史進)坐在打麥場邊柳陰樹下乘涼……。

從這段故事所描述的方位來看,史進家的打麥場應當在南面。《明實錄·太祖實錄》中說:方在娠時,太后常夢一黃冠,自西北來,至舍南麥場,取白藥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視之漸長,……。

太后,指的是朱元璋的母親。朱元璋母親在房屋南面的麥場吃下了仙人的白色藥丸,便生下了朱元璋。

朱元璋因麥場而出世,關雲長則走麥城失荊州,漢室不能光復。朱元璋認為,大明王朝與大漢王朝一樣,都是火德運,上應天命,他就是歷史上唯一能與漢高祖劉邦比肩的「高皇帝」。所以,朱洪武的諡號就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無論王朝是什麼運,也無論漢高祖、宋太祖、朱洪武者流是不是「真命天子」,都逃不過日出月落的真正天道。這也是《水滸傳》中「借用」關羽青龍偃月刀的另一層深刻寓意。

世上本無「青龍偃月刀」,演義小說以這件兵器賦予人物鮮明的形象,暗藏了作者深刻的主題寓意,實際上就是一件為小說主題服務的一件道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