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小農經濟特點的家內製,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助力劑」

君山梵靜 發佈 2020-05-13T04:40:00+00:00

家內製在數個世紀內都是英國紡織業基礎和標準模式,也正是這一生產模式促使了英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及積極開拓海外殖民地、宣揚自由貿易等行為。

第一次工業革命最終在英國爆發並非是偶然的,而是英國社會長期積累的結果。其中在漫長的四個世紀中,英國部分鄉村地區所形成的"家內製"紡織生產模式,對於整個英國紡織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助力劑」。其後家內製雖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逐步瓦解,但是也孕育出新的生產關係予以補充。見微知著,通過對於該歷史時期內家內製生產模式的了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第一次產業革命的爆發與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原因。

圈地運動與紡織業

十五世紀的英國,在自由貿易主義和外放型經濟生產的影響之下,曾經發生廣為流傳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當時眾多的封建領主和大地主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驅趕自由耕地上的佃農,將原本用於種植糧食和蔬菜的土地改為牧場。圈地運動之所以會在英國發生,根本原因還是當時的英國已經具有了較高水平的紡織業規模,為紡織業提供原材料羊毛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

根據《英國經濟史》一書中對於當時紡織業在英國鄉村的描述,"英國西北地區的鄉村人口持續增長,尤其是圈地運動之後。"原本圈地運動的目的是增加原材料的供應,並促使佃農轉為勞動力,然而當時鄉村的人口卻呈現了與之相反的趨勢。

該書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紡織業率先成為工業化的產業,但城市內的工廠制無法滿足當時工人的日常,大量人口轉而成為其他地區的佃農。新航線開通後,西北地區的貿易量被激發,許多人湧入當地的鄉村,租賃部分土地並在農閒時幫傭。主要仍以紡織業為主。這一地區的人口在五十年內增長了百分之三十一以上。當時區別於工廠制,在鄉村主要以家內製為主。"

家內製產生緣由

  • 帶有小農經濟特點的家內製

所謂的家內製,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僱傭工人在家中生產產品。這種家內製具有一定的時限性,一般為農閒時農民自發組成的生產。大多數通過家庭內部成員的合作或臨時雇用少量工人參與,在家庭範圍內將以羊毛為主的原材料紡織為毛線的行為。也有部分家庭會直接製作成布匹或者成衣,但大多數都是將毛線販賣。

家內製最初的誕生是帶有極其強烈的自然屬性小農經濟特點。當時從事紡織業最初級加工的大多是英國西北部地區的農民,大多是為了應對賦稅的繳納以及農閒時就業的需要而進行的。但是與同時期中國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不同,家內製的生產模式並不是由從事的農民自己生產原材料,而是從市場上直接購買羊毛等原材料;生產出來的產品也不是自己使用,而是販賣到市場換取金錢。

  • 家內製興起因何而生

英國西部地區是英國主要羊毛產地,其中的維爾特郡、德文郡至今仍然是英國的牧場。這使得該地區在進行紡織業發展上具有便利。早在十五世紀初期,該地區就依靠家內製的生產模式完成了整個英國一半以上的產量。約克郡西萊姆丁的呢絨在十年內增加了百分之四十的產量;諾福克鎮在1587年僱傭了該鎮全體居民及周邊十英里範圍內的村民進行精紡尼的生產。

另外鄉村地區的相對獨立也有助於隔絕當時肆虐於整個歐洲的黑死病的傳播。遠離城市到鄉村工作和生活可以避免被感染。鄉村相對靠近河流,西部地區發達的天然水域配合水力漂洗坊可以很大提高工作效率。

家內製生產模式給英國帶來的影響

  • 自由的勞動力

當時的英國並沒有出現大資本家,國家也無意組織起大規模的生產。家內製這種農民自發組織的生產模式雖然單一比較規模較小,但是由於從事人員眾多,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在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雇用工人的現象開始增加,最初的資本主義萌芽也隨著發展。加上農民大多在農閒時從事生產,使得勞動力的價格得以壓縮,許多人發現通過這種模式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潤,漸漸出現專門、長期從事該項生產的人員,也形成了一條長期、穩定的勞動力供應鏈。為日後英國真正出現工業化生產時解決了部分勞動力的問題。

  • 貿易型經濟的形成

由於家內製生產模式並不是自給自足,需要通過市場購買原材料併到市場出售產品,日積月累之下形成了一條成熟、穩定的從原材料到產品的供應、吸收、消化渠道,也就是供給市場與消費市場。從業人員與市場之間的頻繁往來和貿易量的增大側面刺激了貿易行為,使得英國最終成為了以自由貿易為主的商業國家。雖然在當時這種影響還很微弱,但當其發展起來之後已經成為了影響世界格局的生產模式。

  • 促使英國社會的再次社會分工

從事紡織業的人員逐漸增多,自然造就了社會分工的加深,人們不再只能通過傳統的農業生產獲得收益,反過來也刺激了農業產品的價格,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熱情。農業生產的提高又帶動了更多人口的產生,促進了消費群體的擴大。更多的人口也意味著更多的崗位需求,各種新興職業與產業也開始誕生

家內製的局限與瓦解

家內製的生產模式在最初是具有其先進性和優越性的,但隨著產業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的發展,其局限性和滯後性也開始顯露。特別是十七世紀以來,隨著英國海外殖民地的增加和原材料的極大供應量,家內製的劣勢更是顯露無疑。

  • 家內製的弊端

第一是時限性的問題。傳統的家內製生產模式並非全職進行生產,而是利用農閒時間進行的一種就業補充,許多從業人員只能利用冬季和春季進行生產,造成的結果就是每當這兩個季節原材料的供求就會加大,價格自然上漲。與之相對應的是由於產品的增加,這兩個季節的產品價格反而下降。這種情況自然帶來家內製生產模式利潤的降低,許多生產者失去了生產熱情。

第二是對市場價格沒有話語權。由於原材料的價格與產品的售價都掌握在商人手中,作為小作坊形式的家內製生產模式對於市場絲毫沒有話語權,造成大量的從業組織者被商人壓榨,更使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失去了生產的熱情和動力。

第三是生產工具的陳舊和從業人員的素質較低造成產品的產量、質量無法保障。由於「家內製」是小作坊式的生產,所使用的生產設備大多在技術和效率上處於較低的水平,進行生產的工人也大多沒有文化知識的儲備,無力學習新技術、新機器的應用,組織者也沒有過多的資金可以購買新設備,造成了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處於較低的水平,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 家內製的瓦解與行會制、工廠制

正是因為家內製越來越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新的生產模式亟需產生,舊有的家內製生產模式開始瓦解。許多家內製的組織者與生產者轉向其它生產,更多的家內製組織者開始進行小規模的合作生產,以期可以增加市場的話語權。由這一部分合作生產的組織者又進行再次合作,逐漸形成了行會,通過行會對市場進行影響。由於行會對原材料和產品進行統一的購買和出售後再進行資產的分配,這種生產模式就被稱為行會制

行會制雖然可以部分解決家內製的局限和弊端,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行會制也有著自己的弊端,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貿易壁壘,造成以鄰為壑局面的產生,使國內的生產與貿易形成了獨立、分割的狀態。尤其是十八世紀以來,伴隨著英國的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和瓦特改良了蒸汽機,行會制對於生產技術的束縛更加明顯。

家內製是工業革命的「助力劑」

在工廠製取代家內製成為紡織業的主要生產模式之前,家內製已經經過了四個世紀的歷史時期。也正是家內製的出現和發展,最終促使英國工業革命的產生。如果沒有家內製的長期存在,英國不會對於紡織業和大規模生產具有強烈的要求,珍妮紡織機和蒸汽機的產生也就無從談起。

家內製還為工廠制的產生提供了最初的企業家、原始資本和勞動力。更為主要的是,長期以來的家內製使得人們習慣並接受由社會分工帶來的便利和生活方式。可以說沒有家內製就沒有工業革命的產生

結語

家內製在數個世紀內都是英國紡織業基礎和標準模式,也正是這一生產模式促使了英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及積極開拓海外殖民地、宣揚自由貿易等行為。可以說家內製在客觀上影響了英國,英國又影響了全世界的格局變化。雖然家內製的生產模式早已退出歷史舞台,但是對家內製的研究分析無疑可以更好的梳理出近現代工業化的進程


參考資料:

1.《十八世紀產業革命》

2.《英國經濟史》

3.《英國工業社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