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興起酷吏政治,設立的匭檢制度,有著怎樣的歷史影響?

一更歷史 發佈 2020-02-13T10:10:57+00:00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承認的正統女皇帝,在歷史上,對於武則天的評價褒貶不一。據《資治通鑑·唐紀十九》記載:「徐敬業之反也,侍御史魚承曄之子保家教敬業作刀車及弩,敬業敗,僅得免。太后欲周知人間事,保家上書,請鑄銅為匭以受天下密奏。其器共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竅,以受表疏。可入不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承認的正統女皇帝,在歷史上,對於武則天的評價褒貶不一。她是明察善斷的「聖母神皇」;也是才智過人,頗有詩才的女政治家。但她同時也為了獲得權力,大肆殘害唐朝宗室,在朝堂上興起酷吏政治。

對於武則天的評價,每個人都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的情感。許多人認為武則天是一個強勢、殘忍、冷酷的女人,並且武則天在位期間重用酷吏,也頗為人詬病。自古皇權伴隨著血腥,作為一位女子,武則天的上位史頗為心酸。在位期間,武則天為了鞏固自身統治,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在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便是設立匭檢制度。


一、 匭檢制度的產生的背景與條件:身為女性的武則天深受朝廷老臣的不滿,為了洞悉朝中官員動向鞏固統治,特設此制

匭,小匣子,通俗點也叫意見箱。四周密封,就留一個塞檢舉信,小紙條的小口子。

據《資治通鑑·唐紀十九》記載「徐敬業之反也,侍御史魚承曄之子保家教敬業作刀車及弩,敬業敗,僅得免。太后欲周知人間事,保家上書,請鑄銅為匭以受天下密奏。其器共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竅,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太后善之。」

也就是說,「匭檢制度」是在徐敬業舉兵反武之後,武則天接受魚保宗的建議設置的。

「太后自徐敬業之反,疑天下人多圖己,又自以久專國事,且內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誅殺以威之。」

雖然徐敬業舉兵反武,不到三個月便被平定,但武則天內心還是有極其強烈的不安全感,畢竟當時的政治環境太過動盪,但是武則天絕對不允許自己來之不易的皇位不穩。

因此,匭檢制度是武則天加強自己政治控制力的一項重大舉措。除此之外,朝堂之中的李唐宗氏、以及李氏舊臣,都在反對自己一個女子成為皇帝。在這種緊迫的情況之下,武則天極需從各種渠道得知天下消息,了解朝堂之上的一舉一動,因此她建立的匭檢制度是基於自己對於朝堂,對於天下更好的掌控。


二、 匭檢制度的正式產生,成為武則天了解民情和官員動向的政治工具

從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投匭奏事」制度便已經開始實行,一直到唐朝末期,這種制度一直為朝廷所沿用。武則天從普通嬪妃到最終成為皇帝的人生,無一不在展示著古代作為女子的奇蹟。

但是武則天在成為皇帝後,朝堂之上的許多舊臣並不服她,畢竟在人們的守舊觀點中,女子怎麼能成為皇帝呢?武則天的地位並不牢固,為了打擊異己勢力,鞏固自身的新生政權,武則天在政治制度方面做出了許多改革,匭的設置便是其中之一。

《舊唐書》記載:「武后垂拱二年,則天欲通知天下事,有魚保家者頗機巧,上書請置匭以受四方之書,則天悅而從之。」

由此可見,武則天設置「匭」的初衷是為了下情上達,了解民意。後來魚保宗又「上書引揚州道士蔡裕製造焉」。魚保宗推薦由揚州道士蔡裕負責具體的「匭」的設計、製造等事。

最初「匭」的製造的是這樣的:「乃鑄銅匭四,塗以方色,列於朝堂:青匭曰「延恩」,在東,告養人勸農之事者投之;丹匭曰「招諫」,在南,論時政得失者投之;白匭曰「中冤」,在西,陳抑屈者投之;黑匭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謀者投之。

至此,「匭檢制度」正式產生。通俗來講,這一制度以檢舉為主。武則天曾經規定,無論貴賤親疏,都可以告密,並且任何人都不可以干預,告密者還會有豐厚的獎賞。「有告密者,臣下不得問,皆給驛馬,供五品食。」

不但如此,武則天還親自接見告密者,如果告密之事屬實,那麼告密者便可以破格升官,即便所告非實,也並不會受到懲罰。因此「 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在「匭檢制度」初期,武則天曾先後接見近一萬名告密者。


三、 匭檢制度的前身:其實該制度並不是100%原創,也是由前朝「缿筩」制度發展演化而來

據史籍《唐語林》記載:「漢時趙廣漢為潁川太守,設缿筩,言事者投書其中,匭亦筩之流」。

在漢朝時期,趙廣漢作為潁川太守,設置了缿筩。也就是說,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類似唐朝「匭」的筩,來作為下面官員向上級奏事的一種途徑,只不過僅僅是在地方實行,並沒有在中央政府實行。

到了南朝時期,「梁武詔於謗木、肺石函旁,各置一函,橫議者投於謗木,求達者投肺石函,即今匭也」。梁武帝將木頭石子作為函,讓奏事的官員將文書分別投在裡面,這便是唐朝武則天時期「匭檢制度」的前身。


四、 匭檢制度對唐朝政局的影響:制度建立初期確實利於鞏固統治,但是在武則天執政晚期,該制度卻成了政治陷害的手段,加劇了朝廷的腐敗

武則天設置「匭檢制度」之初,是為了極需收買人心,鞏固政權,因為當初奪取李氏江山,得罪了一大批李唐宗室和李唐舊臣。另外,唐朝統治者都奉行儒家思想,也都重視百姓在維護統治中的基礎作用。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說過「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的話。「防民之口 甚於防川」,武則天又豈不懂這種的道理?

但武則天鼓勵並且獎賞下面官員告密,在當時的社會現狀下,也讓整個朝堂陷入了強烈的恐慌之中,官員在上朝之前都要隨時寫好遺書,交代後事,免自身被告密或自身不恥之事被皇帝察覺。

為了保證「匭檢制度」的公開公正性,武則天還設置了專門的官員監督。一開始,「匭檢制度」也的確鞏固了武則天的皇權,並取得了極大的成效,因此武則天的統治以任用酷吏、大開告密之門而聞名史冊。但在武則天執政晚期,卻淪為了朝堂官員之間打擊政敵,排除異己,誣告陷害的政治迫害工具。比如一旦被告密之人進入監獄,那麼這些酷吏將會使用各種酷刑審訊逼供,甚至屈打成招,能活著走出去的人,寥寥無幾,這其中也不乏一些被誣告陷害的良臣忠將。

武則天執政晚期,官場腐敗達到極點,「匭檢制度」也早已失去了初衷,成為了朝堂官員之間自相殘殺的一種手段。縱容告密,反映了統治者對其統治的不自信。武則天雖叱詫風雲,但她內心還是有對統治的茫然與自卑,因此,「匭檢制度」並不可以古為今用。


一更結語

總體來說,武則天設立的匭檢制度確實維護了自己的統治,成為了她了解民意和朝堂官場信息的重要途徑。廣開言路,也招納了很多的賢才。但這項制度畢竟是在封建專制制度下產生的,是封建時代維護皇權的產物,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消極性。在武則天執政晚期,逐漸淪為了一種誣告陷害,打擊政敵的政治迫害工具。就拿魚保宗來說,他是匭的設立者,也是匭檢制度的犧牲者,後來他也被仇人檢舉揭發,最終喪命。

唐朝時期的「匭檢制度」讓整個朝堂人心惶惶,這種告密以及揭露他人一言一行的行為,頗令人不恥,這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淪陷,以及人性自私的體現。在這種制度之下,社會是不可能長治久安的,武則天時期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集權制度製造了「匭檢制度」,人人都在告密者以及被告者之間自由轉換,這雖有利於帝國權力的統治,但卻不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

向上級告密以獲得自身利益,在現代社會十分常見。雖然告密者在與他人的鬥爭中獲得了勝利。但是也永遠不可能得到領導的信任,說不定,告密者也會成為下一個被告者。

參考資料:《舊唐書》《唐語林》《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唐代匭檢制度論述》等

本文首發今日頭條,網絡配圖,侵權必刪。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關鍵字: